歐洲人不買帳 基改作物凋零

憂心對健康、生態景觀、飲食文化和農業經濟的衝擊,歐盟的消費者和生產者都對基因改造作物興致缺缺。因為無利可圖,孟山都等農化公司紛紛棄守。

打著增產、環保又省工的口號,孟山都(Monsanto)的Mon810玉米在一九九八年取得許可,成為第一個可以在歐盟種植的基因改造作物(GMO)。儘管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對基改作物持續開綠燈,但始終無法接著取得歐洲議會、執委會和各國部長會議的同意。

反對聲浪越來越高,花了大錢遊說卻看不到回報的生技公司紛紛打退堂鼓,德國農化大廠BASF研發的工業用馬鈴薯Amflora在二○一○年拿到栽種許可,但銷量沒起色,兩年後宣布放棄歐洲市場。龍頭老大孟山都也在去年決定撤回多項申請案,只繼續Mon810的許可更新,歐洲部經理密齊納(Brandon Mitchener)說,「這裡需求太低,農民對基改沒興趣。」

一九九六年基改作物開始在美國大量種植時,歐盟一度樂觀看待,很快給了第一張基改許可證。十六個年頭過去,總共也就批准了兩項作物,如今馬鈴薯自行退出,Mon810也被法、德、義等國禁止在境內種植。到2013年為止,只有西班牙、葡萄牙、斯洛伐克、捷克和羅馬尼亞五個歐洲國家栽種基改作物,總面積一四.八萬公頃,不到歐盟總農地的一%,超過九成集中在西班牙。

搶救飢餓 失落的允諾

生技大廠總是搬出十八世紀的馬爾薩斯理論,憂心忡忡傳統農作方式無法餵飽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為了解決飢餓問題,必須借助基改技術增加產量。

然而,栽種最多的基改作物分別是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其中三者雖然是傳統上的食用植物,未必用來填飽人類肚皮,有的用在生質燃料,有的當牲畜飼料,滿足消費者對肉品和乳製品的需求,與搶救飢餓根本搭不上關係。甚且生質燃料一度排擠糧食需求,造成糧食價格大幅上漲,二○○七年墨西哥人的傳統主食玉米薄餅價格翻了兩倍。

眼看無法搶救飢餓,基改專家改弦更張,決定為大家補充營養,推出富含維生素A的稻米,因為含有製造β-胡蘿蔔素的基因,穀粒呈現豔黃色,俗稱「黃金米」。

在菲律賓實驗的科學家認為,黃金米可以解決窮人孩子失明和免疫力低的問題。但是當地人不領情,去年一群抗議者闖入田地摧毀即將收成的黃金稻作,他們說,「不要小孩淪為生技大廠的實驗品。」儘管如此,科學家還是滿懷熱忱繼續在實驗室裡製造基改食物,切開後不變色的蘋果、甜美的花椰菜、美味的番茄、抗病蟲害的木瓜和柑橘、飽含維生素A的香蕉,體型碩大的基改鮭魚也等著搶佔我們的餐桌。

依賴大廠發展 小農難脫貧

歐盟抗拒基改作物,不代表忽視飢餓與營養不足問題,只不過他們認為,基改不是答案,而且是有害方案。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研究,全球四分之一的窮人是小農,這些人無力負擔有專利保護的基改種子和配套的農藥。專利種子限制小農自行育種的權利,無法擺脫對外來資源的依賴,很難自主創新找出適合當地的發展模式況且大面積栽種的單一作物,搭配的是單調、標準化的機械模式,這些原本懂得觀天象、熟悉動植物的博學農夫將被去技術化,變得只會「開開曳引機、做做噴灑農藥工作。」

缺少多樣作物,沒有其他的食物來源,還是得面臨營養不足的問題。現在的基改作物主要是被植入抗除草劑或抗蟲的基因,前者面臨大量的除草劑還是屹立不搖,後者會釋放殺蟲元素。一般而言,美國人很少直接食用這些豆子或玉米,而是在加工或餵養牲畜後,才又回到食物鏈成為人類的盤中飧。

飢腸轆轆的小農雖被基改作物包圍,卻得進入現代的工業食品體系中週轉一圈,才可能掙得幾分錢飽餐一頓,還可能因購買基改種子而入不敷出。歐洲環保署認為,由下而上配合原本技藝和當地環境的生態農業模式,才可能協助小農們脫困,不受制於跨國大企業由上往下的集中式技術。

健康和生態的外部成本

經過二年實驗,法國學者賽哈里尼(Gilles-Eric Seralini)的研究顯示,食用基改玉米Nk603和基改常用除草劑嘉磷塞的老鼠罹癌比例偏高,肝和腎出現病變,壽命也較短。這篇研究引起正反方激烈交鋒,也加深人們對基改作物的疑慮。

在美國引進新技術時,完成必要的分析取得核可後,只要沒被證明有害,一致視為安全。然而,殺蟲劑DDT、廣泛用在電器和建材的石棉、宣稱比飽和脂肪有益健康的反式脂肪等科技,問世時被熱烈吹捧、廣為流行,多年後才確定有害並禁止,然而為時已晚,傷害已難彌補。

對於難以在短時間內評估安全性的新科技,只要對環境和健康仍存有不確定性,歐盟採用「預警原則」(precaution principle)認定為有害,引用新技術者必須承擔責任。

歐盟謹慎保護人民健康和環境安全的準則,卻被大型生化公司視為有礙創新,並在去年底一起寫信給歐盟高層,施壓更改規則。生態農業研究者可倫坡(Luca Colombo)說,「這些大廠充滿傲慢,以為只有他們才懂創新,把社會排除在外,大眾卻必須為大廠的利益付出代價。

基改產品已經滲透到現代人的食物鏈裡,為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知的權利,歐盟設有追蹤制度,並規定含超過○.九%基改成分的食品必須在包裝上標示,包括動物飼料。部分超市也推出用非基改餵養牲畜製成的肉品,自行標示並由獨立實驗室驗證,動物吃得好,肉食的消費者也有保障。

義大利超市販售的非基改(NO OGM)飼料餵食肉品

IMG_1563

若說基改食品對健康的影響尚無定論,衝擊環境生態已是證據確鑿。義大利農民菲登那托(Giorgio Fidenato)無視禁種Mon810的規定,在自家田地播種,最後雖被發現、搗毀並罰款,但基改花粉已經被風傳播,污染鄰近的傳統玉米。此外,未經授權的基改小麥去年出現在美國奧勒岡(Oregon)農場中;綠色和平(Greenpeace)揭露,中國尚未核可商業化種植基改稻米,可是相關產品已經在市場上流竄

傳統作物受污染是無法防止的,尤其是在面積不大、精耕細作的農場。雖然作物的雜交本來就存在大自然中,可是受基改污染的傳統作物甚或是有機作物的種植者將因此蒙受損失。慢食(Slow Food)組織說:「一旦種植基改,就是走上不歸路。誰造成污染、誰就要付出代價。」這些成本理應由基改作物的栽種者承擔,可是外部經濟若沒有強而有力的機關介入,很難強制造禍者負責。

飲食文化和地理景觀

雖然菲登那托栽種的基改玉米田面積不大,但農業協會、消費者組織、環保運動者、美食主義者全部緊迫盯人,流露斬草必除根的堅決態度,不斷施壓相關單位處理,唯恐潘朵拉盒子裡的禍害全跑出來。

義大利的美食文化不僅與風土相繫,也和人情攸關,各地都有自己的土產,每戶人家都有祖傳食譜,同樣是葡萄酒每個城市別有風味,到處都有麵食,每個區域各有千秋。

單一化的基改作物是生態多樣性的殺手

L1240174

 

單一化的基改作物是生態多樣性和飲食文化的殺手,綺麗怡人的托斯卡尼若換上千篇一律的玉米田,即使豔陽璀璨,也難吸引遊人。可怕的不是肉眼看不見的基因,而是隱而不見的工業化農業和飲食消費邏輯,切斷人與土地的緊密關係,割裂人與食物的親密互動,剝離人與人共享食物的樂趣,脫離了歷史脈絡。

沒賺頭,生技公司改賣傳統種子

孟山都放棄在義大利等歐盟國家推動基改,慢食創辦人派特里尼(Carlo Petrini)說,「他們就是想賺錢,如今沒利潤可圖,於是放棄。」

不過,控制全球六成種子交易的孟山都等六大農化公司轉戰傳統種子,並遊說歐盟設定種子標準、專利權。基改之後是一場「保種」戰爭,農民繼續為保有種子、捍衛糧食主權戰鬥。

(本文2014年曾刊登在「新新聞」)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