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巧克力 可可公主愛屏東

巧克力是許多人的最愛,但你知道台灣也有種巧克力嗎?

最近屏東內埔許多檳榔樹,都出現了小鳥依人的「伴侶」,原來這幾年內埔陸續復耕了可可樹,檳榔恰如其分的身高和枝葉,正好為可可樹撐起一把傘,濾掉南台灣過於熱情的陽光,全台幾乎只有屏東適合種可可,去年起屏東縣內埔文化促進協會和屏科大陸續開設可可加工課程,開發出100% made in Taiwan的巧克力和可可茶、可可粒等等,希望將屏東打造成可可故鄉。

屏東可可
屏東可可(攝影/林慧貞)

可可公主挑地點 全台只愛屏東

可可是一種熱帶果樹,原產於南美洲,對環境要求嚴苛,屏東農人都開玩笑稱它有「公主病」,因為可可喜歡陽光,卻不愛曬太陽,生長在18到28度C的半遮蔭環境中,吹到風就像吃了搖頭丸,影響授粉開花,需要適當修剪枝葉,大部份的可可產地都在赤道附近、南北緯20度左右的西非、南美洲、東南亞。全台灣只有國境之南的屏東,討得到可可公主的歡心,而且還特別指定在內埔、萬巒一帶。

屏東縣內埔文化促進協會總幹事黃琬倫說,內埔在屏東北邊山腳下,不像屏南風大,且內埔日夜溫差不大,很適合種可可。

其實早在日治時期,日本的明治、森永公司,就曾在屏東長治和南洲一帶引進可可,只是後來因無人推廣,漸漸沒落;15年前,屏東曾興起第一波可可復耕熱潮,希望取代收益越來越差的檳榔樹,但因沒有加工技術,種出來不知賣給誰,農民陸續砍掉可可樹,去年開始,屏東縣內埔文化促進協會和地方政府、屏科大積極建立系統性的加工技術,這個被遺忘許久的作物,才重新躍上檯面。

屏東縣內埔文化促進協會總幹事黃琬倫
屏東縣內埔文化促進協會總幹事黃琬倫在可可樹下(攝影/林慧貞)

復興可可,加工技術是關鍵

雖然可可有公主病,但只要找到合適的地點,栽培起來並不困難,黃琬倫說,可可在台灣還沒有病蟲害,而且是蟲媒授粉,噴農藥反而長不好,平常只需要下一些有機肥即可,大約2~3年結果,之後終年都可採收,一公頃產量約一噸,壽命長達20幾年,果子成熟後,在樹上掛2週都不是問題,農民不需要每天巡果園,很省人力,許多可可農都身兼其他工作。

對農民來說,最困難的是加工技術。可可樹結出來的果實,不是一顆一顆咖啡色的可可豆,而是比巴掌還要大的長條形果莢,剖開後,裡頭有一顆一顆白色小果,甜甜酸酸,味道就像山竹,必須經過5天發酵、陽光曝曬才會成為咖啡色的可可豆,經過烘烤、磨碎成可可膏後,才是我們吃到的巧克力。

550公斤的果實,發酵後剩40公斤,曬乾後只有28公斤可可豆,過程至少要一週,整套加工器具更高達上千萬。

可可果莢可達1斤重,必須剖開才有可可果實3
可可果莢可達1斤重,必須剖開才有可可果實(攝影/林慧貞)

就跟烘咖啡豆一樣,可可豆加工技術十分精細,「多個30秒就烤焦了,整個倒掉重來。」一開始失敗作品不計其數,發酵發到有「臭舖味」(國語「霉味」),農民也對台灣可可市場半信半疑,黃琬倫特地到菲律賓學習栽培、加工技術,用家庭式的烘烤、研磨機器,克難地實驗,耗費一年多,終於找到台灣可可的黃金比例。

台灣的可可吃起來十分特別,帶有烏梅的香酸味,卻有些微嗆辣,許多外國專家試吃後都留下深刻印象,黃琬倫說,因為栽培環境、烘烤技術差異,每個國家的可可味道都是獨一無二,不過許多可可產地大多是交給歐洲國家收購加工,台灣有機會成為少數有栽培能力,又能自行加工、銷售的國家。

用陽光曝曬,將水分含量降低至6~7
用陽光曝曬,將水分含量降低至6~7(攝影/林慧貞)

檳榔農二代轉作,每個月多2、3萬零用金

可可儼然成了另類「黑金」,內埔可可農民成立內埔特用作物第五班,連果莢帶肉,每公斤收購價30元,已經有將近20人加入,栽培面積達30公頃,而且大多是檳榔農第二代,吳獻章就是其中之一。

3年前,他向附近農民買了可可苗,希望為家中檳榔園增加一點收益,他說,家中有6點多分檳榔園,以前價格好時,檳榔以顆計價,一年收益有3、40萬,現在只能用公斤計價,一年收不到10萬元,栽種可可,「一個月至少多了2、3萬零用金」,而且只需要六日去採收,去年底開始,很多檳榔農二代,都告訴老人家說要改種可可。

可可除了食用,還有很高的觀光潛力,一年一度的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在年節開跑,最受歡迎的莫過於「可可主題區」,許多民眾第一次看到凹凸不平、長條形的可可果莢,都驚訝地說:「這是苦瓜吧?」許多農民都對開設可可觀光果園躍躍欲試。

去年屏東縣政府、內埔文化促進協會和屏東科技大學正式展開產官學合作,開設可可加工課程,原預計招收20人,卻來了100多人。

不過,黃琬倫對於這波可可熱十分謹慎,他說,目前台灣的可可基因定序、栽培技術還待系統化整理,什麼樣的果子適合榨油、做巧克力,都還在建立資料庫,最重要的是,可可是個需要加工的作物,農民投入前,必須先確定有人收購,不要一窩蜂投入。

可可果莢有紅色也有綠色
可可果莢有紅色也有綠色(攝影/林慧貞)

繼續閱讀「可可製作過程」請點選這裡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