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死亡示意圖,非當事文蛤(攝影_蔡佳珊)

文蛤危機!氣候異常 底土污染,雲林文蛤死亡率四成 台南也成災

「四萬多斤的文蛤,都了去了,損失兩百多萬。」雲林口湖文蛤養殖業者黃仁趕昨日請工人採收,沒想到一撈起來全部都只剩下殼、沒有肉,死亡率高達九成九。

文蛤是我國是水產養殖要角,民國104年養殖面積為7,302公頃,產量達64,024公噸,產值逼近45億。雲林台西、口湖一帶是全國文蛤密集養殖的重鎮,產量占全國六成,當地漁民紛紛反映,近年文蛤越來越難養,死亡率節節飆高。

黃仁趕認為,氣候變化大是主因,另外水池底泥含阿摩尼亞(氨氣)太高、水質不夠乾淨,也都是可能原因。同區的養殖業者吳明聲指出,最近天氣太熱,文蛤支持不住。

台南七股養殖池畔的死亡文蛤(攝影_賴郁薇)
台南七股養殖池畔的死亡文蛤(攝影_賴郁薇)
文蛤死亡示意圖,非當事文蛤(攝影_蔡佳珊)
文蛤死亡示意圖,非當事文蛤(攝影_蔡佳珊)

養殖密度高、底土惡化,雲林文蛤死亡率達四成

水產試驗所助理研究員周昱翰從去年八月開始,就在台西一帶進行調查,發現文蛤死亡率平均達四成,分析死亡原因主要有二:「因為氣候太熱,文蛤虛弱;另外就是池子養久了,底土惡化,滋生細菌。」

水試所採樣分析做細菌培養,發現底土中含有許多創傷弧菌和溶藻弧菌,使文蛤生病死亡。周昱翰解說,弧菌本是水中常態菌,但因雲林地區養殖密度高,必須人為投餌,「但文蛤不像魚蝦會搶食,看不見牠到底有沒有吃,」以致投餌容易超量,使得水底有機物變多,滋養有害菌種。

周昱翰深入說明,堆積在底土的有機物會先做有氧分解,使水中含氧量減少,氧氣用完之後又做厭氧分解,產生氨氣、硫化氫、甲烷等危害水中生物的有毒物質。

雲林的文蛤養殖密度究竟有多高?周昱翰提出數據:民國80年,每公頃養80萬顆。民國90年,每公頃養120萬顆。現在,每公頃養到150到200萬顆。

「密度太高,就會變得更難養,」周昱翰分析,合理密度應以120萬顆為佳。密度過高就要投更多飼料,氧氣需求也更多,養殖時間更拉長,民國80年時文蛤養11個月就可收成,現在要養到15個月以上。

文蛤收成(圖片提供_水產試驗所周昱翰)
文蛤收成(圖片提供_水產試驗所周昱翰)

最近的天候變化使得文蛤養殖條件更嚴苛。除了氣溫上升,還有突如其來的暴雨,會讓池水鹽度瞬間降低許多,滲透壓劇烈變化也會致使文蛤暴斃。

水試所目前正積極宣導開課,希望漁民降低養殖密度,加強底土管理,利用氧化還原電位測量儀定期監測底土的有機物含量。一旦電位異常,必須立即以水車增加水中溶氧量,或是將池水排乾,讓底土直接暴露於空氣中4-8小時。

底土有機物過多使溶氧量降低,需立即以水車增加溶氧量(攝影_蔡佳珊)
底土有機物過多使溶氧量降低,需立即以水車增加溶氧量(攝影_蔡佳珊)

台南七股也傳災情,有害生物佔上風

「氣候極端,大風大雨、忽冷忽熱,都造成文蛤大量死亡。」在台南七股從事生態養殖的黃芬香走在池邊,隨手一撈就是密集細小的薄殼螺仔、孔雀蛤,「你看這淡菜長得滿滿的,把整個文蛤都包起來了,怎麼撈都撈不完。」

池邊則遍佈著一個個白色團塊,是管蟲鈣化後的骨骼,上頭密布的小孔看得人怵目驚心。管蟲在整個池底長得滿滿的,小孔中會冒出一條條紅色小蟲。

管蟲鈣化的骨骼(攝影_蔡佳珊)
管蟲鈣化的骨骼(攝影_蔡佳珊)

極端氣候造成生態失衡,靠天吃飯的水產養殖者首當其衝。黃芬香是純海水養殖,不投藥也不投餌,原本各種魚蝦貝類都會隨著海潮而來,自然進入養殖池,有豆仔魚、吳郭魚、螃蟹……她再施放主要養殖的文蛤和魚類,設法讓水中食物鏈達到平衡狀態。

原本應該相生相剋的生態水池,如今卻成為苦螺、薄殼螺仔、孔雀蛤、管蟲氾濫的天下。這些物種不只會和文蛤競爭營養,搶食藻類、菌類和浮游生物,還會吸附在文蛤上頭讓文蛤死亡。今年春天還有藻類大發生,俗稱「海龍鬚菜」,也會覆蓋文蛤之上造成缺氧。

小型螺貝類蔓延,威脅文蛤生長(攝影_賴郁薇)
小型螺貝類蔓延,威脅文蛤生長(攝影_賴郁薇)
文蛤被孔雀蛤和苦螺等生物緊緊包覆,無法生存(攝影_賴郁薇)
文蛤被孔雀蛤和苦螺等生物緊緊包覆,無法生存(攝影_賴郁薇)

霸王寒流使海魚絕跡,水中生態失衡

為何水中生態驟變?黃芬香觀察,「去年世紀大寒流之後,那些本來該有的魚類都死光了,豆仔魚、土黃仔、烏格、虱目魚……至於鹹水的吳郭魚更是快絕種了,自從八八水災以後就幾乎快沒有了。」由於這些海魚族群銳減,未能進入養殖池,是以小型螺貝類少了天敵,遂恣意繁衍,占據了文蛤的地盤。

其實每年春夏之交,北風轉南風之時,文蛤多少會偶有死亡,但從來沒有這麼嚴重過。今年四月,黃芬香的文蛤在經過四道手續嚴選之後,仍然有一百多包在出貨過程中出了問題,迫使她不得不暫停出貨給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以前是春、秋比較會有問題,現在是農曆三、六、九月都有問題。而且以前是大顆的文蛤比較會死,小顆的還會繼續長,現在是連小顆的蛤苗都死得一塌糊塗。」黃芬香面對氣候劇變,只有苦笑以對。

因為不用藥,只能以生態方法來控制。黃芬香最近重放了一些工作魚的魚苗,如金鯧、燕鯧、紅紋笛鯛、草蝦等等,來制衡目前失控情形。不過魚苗放下去以後還得和那些有害生物競爭生長速度,「魚苗必須長得比那些薄殼螺仔還快才行。」

水中小型螺貝類搶食文蛤營養,致使文蛤死亡(攝影_蔡佳珊)
水中小型螺貝類搶食文蛤營養,致使文蛤死亡(攝影_蔡佳珊)

低密度生態養殖,仍面臨天候嚴峻考驗

相較於雲林地區一公頃放養150-200萬粒,台南七股一般是放60-100萬粒,黃芬香更採取低密度放養,一公頃只放20萬粒,一年放兩次,養到較大顆才採收,粒粒都是黑金,還做產銷履歷。

黃芬香也不需投餌料,因為密度低,又有海水潮來潮往,只要水中生態夠多樣化,自然會有足夠排泄物餵養藻類和菌類作為文蛤食物。

飼養文蛤這一行相當辛苦,黃芬香說,像現在六月天氣熱,凌晨兩、三點就要起來採收,直到天明。「文蛤很重,是很需要勞力的工作。」吐沙三小時後,又要開始忙包裝。她的嚴選文蛤出貨前,必須通過四道關卡:

1. 採收時就先挑,好的文蛤,跟沙子密合度很好,位置比較深。
2. 吐沙後,一顆顆敲擊,聽聲音,回彈是否有力。
3. 秤重時在袋中再聞味道,死亡文蛤有酸臭味,或是藻類異味。
4. 抽真空的時候,味道會被抽出來,再聞一次。仔細觀察袋子裡有沒有水和氣泡。

黃芬香並非當地養殖人家出身,因緣際會,與先生投入水產養殖已經三十年。「剛開始都是照書養,養石斑魚,會得白點病,所以也有投藥。可是後來發現投藥下去以後水都變成咖啡色,持續好幾個月都不退,至少要半年以後我才敢賣。後來才慢慢改,降低養殖密度,最後做到完全不用藥。」

順應自然,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水中生態系,近年卻屢屢遭受老天爺考驗。望著水光粼粼的池子,黃芬香道出養殖業者的共同心聲,「政府每次補貼都是給販仔和冷凍廠,不是給漁民。現在氣候變化大,水產養殖其實比農業更吃力,因為農業在地面上,至少你還看得到,養殖在水裡,更難觀察。」

台南七股生態養殖業者黃芬香(攝影_蔡佳珊)
台南七股生態養殖業者黃芬香(攝影_蔡佳珊)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