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碩士開農藥行 陳興宗特效藥處方:我勸你不要再下肥了!

身為農藥行老闆,卻老是要農民少噴農藥、少用肥料,而且大多數時間都不在店裡,而是跑遍產地做「義診」,這生意怎麼做得下去?「土壤作物醫生館」的館長陳興宗,就是這樣一個另類的農藥行老闆。

這天陳興宗應農民要求來到了彰化永靖,探視好幾座荖葉園的生長狀況。他到現場第一件事,就是蹲下來觀察土壤,拿出小鏟子採樣,準備之後將田土拿去化驗。接著他對農民開出了特殊「處方」:

「我勸你不要再下肥了,你這邊大概一年都不用施肥了。」他翻看著土表白白綠綠的鹽積和青苔,語重心長地對農友說,「會臭葉、爛葉,你以為是線蟲的關係,其實不是,都是肥下太多,土壤不健康,根系受傷了。」

陳興宗會義務幫農友取樣送檢,以確知土壤問題所在(攝影/蔡佳珊)
陳興宗會義務幫農友取樣送檢,以確知土壤問題所在(攝影/蔡佳珊)
佈滿殘留肥料、白色鹽積和青苔的不健康土壤,雖有養分但作物卻無法吸收(攝影/蔡佳珊)
佈滿殘留肥料、白色鹽積和青苔的不健康土壤,雖有養分但作物卻無法吸收(攝影/蔡佳珊)

陳興宗:多數農友的共通問題是過量施肥

就像醫生看完感冒病人,不開藥,只建議他回去喝溫開水多休息。陳興宗給農民的首要建議,往往就是「停止地面施肥,只給清水」。「這通常就可以解決一半的問題,」開業六年多來,他發現大多數農友最嚴重的共通毛病,就是過量施肥。

不過此話一出,農友們大都半信半疑,如同病人看完病沒拿到藥總是覺得怪怪的,他們原本期待的是「醫生」開出「藥方」,而非「不要做什麼」。

「他們會覺得,我下這麼多肥、噴這麼多藥都沒效,怎麼可能不下肥料、不噴藥反而有效?」為了溝通這觀念,陳興宗花了很多功夫慢慢說服農友,願意嘗試的人也才驚訝地發現,不特別做什麼,植物還真的越來越健康!

這位一點也不典型的農藥店老闆陳興宗,其實是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碩士畢業,目前還身兼農產品驗證中心稽核員。雖然戴著眼鏡、透露出一絲學術氣息,仍以流利閩南語跟農民打成一片,客戶越來越多。

學的是土壤,為何會開起農藥店?他笑談初衷:「我賣資材,是因為我發現農民都會亂用藥,他說,農藥行就這樣告訴我的啊!我就想,如果我有一間農藥店,就可以合理地給建議。」

陳興宗仔細觀察作物生長狀況和整體環境,全盤評估才對農民做出建議(攝影/蔡佳珊)
陳興宗仔細觀察作物生長狀況和整體環境,全盤評估才對農民做出建議(攝影/蔡佳珊)

生態系綿密複雜 過肥引發連串負面效應

因為深知土壤是一切根本,整個生態系統複雜而綿密,故而每當農友作物遭遇病蟲害而焦急求診,陳興宗並不只從以農藥剋制的角度思考,而是全面性地蒐集田間環境和農友耕作方式的資訊,包括用藥用肥記錄、草相、日照、溫濕度、土壤結構,乃至義務幫農友拿土壤去送檢。因為這諸多因子其實環環相扣,必須通盤衡量,才能歸納出解決之道。

陳興宗認為,多數人總是把焦點放在農藥上,卻忽略肥料可能才是問題的源頭。他常開玩笑說,農民問他要噴什麼才會有效?他回答,如果化肥賣貴一點,就有效了,「台灣的肥料真的太便宜了!」

綜合許多案例,他觀察到,土壤施用太多氮肥,會使得作物的角質層變薄,有些農藥當中所含的有機溶劑,也會使葉表受傷,因而更易遭受病蟲害;而土壤累積過量肥份,土中微生物相必定變得單調化,剩下的多是耐鹽性的微生物。再加上雜草都除光了,這些微生物為求生存只好學會吃作物,從此卻被定義為害菌。

一遇到作物生長不良,補充肥料是最常見的應變措施。但施肥後又灌溉,不免又是雜草叢生。弔詭的結果就是,多數狀況下,越認真施肥除草的農民,作物反而越容易得病。而見到作物得了病蟲害,農民直覺反應多是趕緊噴施農藥,不僅不能治本,甚至連治標都做不到。

施肥過量的菜園(攝影/蔡佳珊)
施肥過量的菜園(攝影/蔡佳珊)
施肥過量,會導致土壤劣化、菌相單一
施肥過量,會導致土壤劣化、菌相單一(攝影/蔡佳珊)

非洲菊真實案例:徹底減肥調體質

陳興宗有個種切花非洲菊的客戶位於彰化田尾,就是典型案例。此園區是溫室栽培,長期缺乏由上而下的淋洗,土壤的酸鹼值和電導度持續升高,影響礦物質養分的有效性,出現微量元素缺乏、水分吸收不良等癥狀。而長期控制雜草,又使得土壤有機質減少、微生物相單調,甚至出現除草劑的藥害。整個產區生態失衡,薊馬、葉蟎、疫病、鐮孢菌……等嚴重病蟲害全都一擁而上。

「面對這種複雜狀況,不可能有什麼特效藥能一帖見效,唯有改變既有生產模式。」陳興宗要求農友,短期內停止地面給肥、只給清水,以降低土壤內的養分濃度。另施予正確葉面肥,讓作物的組織強壯,以禦逆境,並恢復生理機能正常。

五個月後,果然收到顯著改善成效。非洲菊的葉片變厚了,花梗也更粗、顏色更艷,產量明顯提高。他再對農友做出長期建議:補充良質堆肥、綠肥栽培、適當施用銨態氮、水旱田輪作,以經營根系環境多樣化,方能達到穩定狀態。

圖片提供/陳興宗
「看診」後,農友改變耕作方式,非洲菊逐漸恢復健康(圖片提供/陳興宗)

三種蟲就要用三支藥?

除了肥料過量,農民的用藥方式輕率混亂,也是常見誤區。「像益達胺和達特南,根本就是同一類型的啊,為什麼要一起用?」陳興宗發現,許多農民根本不懂農藥的作用機制,只會照農藥行的吩咐去做。或是「一支藥對一種蟲,三種蟲就要用三支藥」的奇怪邏輯,但明明就有一支藥,可以同時對付這三種蟲。

陳興宗除了怕農民亂花錢買藥,更擔心農民一次混用多種農藥,或擅自加重稀釋倍數,影響自身健康。而農民卻往往只重視能否快速見效,還有人會直接把蟲抓來沾農藥,沾了會馬上死的才覺得有效。他苦笑道,「只有癱瘓神經系統的藥才會立刻不動,其他類型的藥例如脫皮抑制劑,蟲根本不會馬上死啊!」

但陳興宗也是做了農藥行老闆才明白,農藥販賣並非想像中單純。他指出,部分農藥行和植物醫師的立場並不相同:植物醫師像狙擊手,看清標的後,就要用最準確、最少的花費打倒敵人。而農藥行卻是賣越多才賺越多,有利潤的藥優先推薦,或在市場競爭和業績壓力下低價促銷,甚至得靠一些地下「白牌藥」來獲利。如此結構,怎能期待農藥行正確指導農民用藥?

農友向陳興宗請教苦瓜葉片每到中午就萎彌不振的原因(攝影/蔡佳珊)
農友向陳興宗請教苦瓜葉片每到中午就萎靡不振的原因(攝影/蔡佳珊)

 陳興宗:植物保護不等於用農藥,土壤肥料是基本功

在國內,「植物保護」經常就是「農藥」的同義詞。但陳興宗認為,所謂植物保護,不該只是從《植物保護手冊》出發的農藥觀點,土壤與肥料才是基本功,作物生長不良或病蟲害,即是作物與土壤向我們表達不滿的訊息。

如今植物醫師制度正要上路,自嘲是「密醫」的他,認為這角色任重道遠。他期許未來的植醫眼中不只是看到病蟲害,而必須跨領域整合、具備生態觀,能把整個環境系統納入考量。

陳興宗的手機裡有好幾個Line群組,有荖葉、柑桔、蔬菜、茶葉……,農友們遇到疑難雜症,就會立刻上傳照片來詢問。狀況嚴重、或是必須到現場才能判斷情況的,他就會驅車前往,每個月南來北往的里程可達五、六千公里。

雖為土壤作物醫生,不過他眼中不只有作物,更對焦在農友本人。「有的農友有健康或體力問題,或是想法比較保守,我會針對個別狀況,他能做到什麼樣的程度,給他最適合的建議。」

陳興宗耐心與農友溝通,為何不作為才是最好的作為(攝影/蔡佳珊)
陳興宗耐心與農友溝通,為何不作為才是最好的作為(攝影/蔡佳珊)

不辭路途遙遠,設身處地為農友服務,口碑逐漸傳開來,越來越多農友找上陳興宗。這個叫人少用農藥與肥料的另類農業資材商,未來是否能站穩在市場上?「放心!我應該是可以賺大錢的,因為我推動的觀念是運行中的世界趨勢。」看似理性、卻滿懷理想的他,對農業會邁向更友善土地的未來,始終抱持著信心。

就如同他雖到處看遍病懨懨的農地,卻相信這些土地絕對有機會恢復健康,「只要停止不當作為,台灣這種高溫多雨的環境,其實要重建生態系統很容易。」說到此,陳興宗又不禁開起玩笑:很多問題都是「人害」,不是「病蟲害」。農民只要更認識和尊重自然、少點無意義的人為干預,作物反倒會更強健豐產,環境也會更加永續。

附錄:陳興宗老師從2018年5月3日起,每週四上午在興大植物教學醫院駐診,可以網路或現場問診。

延伸閱讀:

國土的秘密都在這裡!郭鴻裕為土壤奉獻一生,建立百萬珍貴土資,全球第三強!

台灣的土壤健康嗎?郭鴻裕嘆:人一輩子也等不到一公分的土,需好好珍惜

土壤決定一切!花東黑土養好米、紅土種茶,陳尊賢研究42年,選出全台「縣土」

最接地氣的男子!「土壤館主」許正一走遍全台挖土,深掘土壤大學問也為農義診

科學家種田實驗給你看 王巧萍:土壤要大減肥 讓生物幫你固氮才是王道

聯合國:錯誤的施肥讓土壤變瘦,全球1/3土壤退化,繪製世界土壤地圖,台灣可參加

為何化肥用越多土壤越瘦?中研院士楊秋忠這麼說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