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教授孫寶年/ 微量誘導應無殘留疑慮,可考慮限制使用

孫寶年為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身兼TQF理事長(前身為台灣食品GMP協會),她認為,雌激素如同房間的鑰匙,只需要微量就可促使烏魚變雌,因此無需過於擔心。她建議可以限制性的使用,但需深入調查研究,分析風險。

文章目錄

Q:漁業署日前禁止烏魚飼料添加雌激素,您曾研究此技術多年,如何看待?

A:我覺得使用雌激素只要用量與時間正確應沒有問題。魚不像人一出生就決定性別,魚不是孵化出來就有雌雄,但魚苗有生殖細胞,等細胞分化性別確定後,就不需要額外的激素了。每種魚性別確定的時間不一樣,小烏魚(俗稱菜魚仔)使用雌激素全雌化後,就不需要投餵雌激素了。

雌激素用在養殖烏魚就像用鑰匙開門,門開了,就不需要用鑰匙了,不會開了門以後還一直用鑰匙。使用外加的激素啓動烏魚變雌發育卵巢,是我們模仿牠性別確定的機制,就像停經後的婦人補充雌激素一樣,只要用法正確,我覺得不需要害怕。

有人說要測激素殘留量,但野生的烏魚卵巢也有雌激素,要如何檢測是烏魚生殖生理生成的?或是因在飼料中添加極微量的雌激素啓動雌化促進卵巢發育呢?而且人吃進烏魚子後,要經過消化、分解代謝,怎麼證明它是用了還是沒用激素呢?

漁業署是礙於坊間的觀念,如果要禁用,要怎麼執行禁用呢?其實是很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去抽驗的。

Q:現在食安意識提昇,您認為這技術的運用是否有調整必要?

A:大家對於食品安全的認知與風險評估跟過去不太一樣。我們的要求更多,要資訊更流通,有食品安全的問題、風險大的,就要去調查。一類是真正食品安全的問題,比如說可能致癌,比如重金屬、農藥殘留量太高;另一種是經濟犯罪問題,比如標示不實,詐欺。這些是要嚴格取締。

台灣的農業生物技術,在世界上都認為很突出的,我們水產養殖,技術領先國際,少有國家生產那麼多吳郭魚甚至成為潮鯛、台灣鯛生魚片。其他國家不會如臺灣對吳郭魚有那麼多瞭解,他們不生產吳郭魚生魚片,法規不會考慮養殖吳郭魚。有人說為什麼我們不能和歐盟一樣,那是因為我們的農業跟他們不一樣,我們的環境跟他們不一樣,不能完全比照。像食安法,有人出了食安問題,就把問題擴大解釋,就修法,弄得產業很難發展。所以我們現在一方面要創新技術,也要更新法規。

Q:為什麼經過這麼多年,沒有試圖讓這個技術合法化?

A:第一,我自己不是在這個養殖產業,我沒有需要去申請。第二,很多的漁民都需要提升養殖魚的價值。當初我會想發展這件事,就是因為那時候台灣的草蝦大量死亡,養殖業衰退得很厲害,那時台灣主要高價的養殖項目就是草蝦和鰻魚,結果從草蝦出口大國變成進口國,鰻苗來源不穩,養鰻業走下坡。那我們這些養殖池要養什麼呢?不能讓魚塭荒廢,養殖業的基礎都浪費掉。

我就想到高價的烏魚子,又從吳郭魚全雄化去聯想讓烏魚全雌化,如果我們可以養出烏魚子,日本人非常喜歡,是在飛機場禮品店賣的第一個水產品啊。當時一尾烏魚,一公斤最貴賣45塊台幤,最便宜時賣10幾塊,可是一尾1.5公斤的魚產生的烏魚子賣幾百塊到一千塊以上,看大小而異。所以同樣的養殖池,如果全都變成雌烏,你看漁民增加的收入有多少?漁民就很高興啊,本來只有10幾%是雌的,變成90幾%雌的,一池如果8000尾,甚至到一萬尾,收入就多一百萬以上。

Q:您當時有跟飼料廠合作去製造飼料?廠商如何得知配方?

A:是的,有飼料廠想引進,但那時因為怕他們濫用,我實驗室提供預拌粉,像一包調味粉,放在一噸的飼料裡面,讓他們使用,但配方因魚成長的狀況與季節而調整,不能超量。如果雌激素太多,反而會讓卵巢變小,所以要控制對的時間,對的量。

當年沒想到技轉,只覺得要給養殖戶能夠有比較好的收益。從科學上,我也覺得很高興、自己覺得很不得了,竟然讓烏魚通通(95%)全雌化了。那時候是有公司找我幫忙,我讓學生去幫忙,學一點現場工作的經驗,另一方面很現實的是,如果自己去花錢申請專利,到時候我怎麼去查、怎麼證明他用了我的方法?我就覺得太麻煩了。

關於配方,因為我的學生都寫在論文上,其實他們看到論文就可以自己用我們的方法配製了。

Q:但現在廠商不見得是照你們當年的方法,材料、份量、用法都可能不同了?

A:魚的卵巢會發展,如果雌激素給太多,牠卵巢會變小。雌激素的用量非常少,就像一個房間,雌激素就是那個鑰匙,和整個房間比是小到不行。所以我不擔心它的安全性,也不用技轉或申請專利,因為只要講出配方,就都很簡單了。

Q:那時候有考慮到法律規範的問題嗎?

A:我問過,飼料的添加物中間沒有雌激素這一項,但是添加物和雌激素使用方法不一樣,我們用的量非常少,在對的時間,使用很短的時間。我們沒去申請變更飼料添加物或動物用藥的法規,也因我不在養殖系。

一開始申請國科會的計畫沒有過,我自己去七股租了一個魚塭,在那邊試養,結果95%都全雌化。有些生理的問題我就是請教張清風教授,飼料的問題我就請教沈士新教授,後來他們沒有繼續研究烏魚,我繼續。後來我有了初步成果,申請國科會計畫,才通過,就做了很多年。我的重點是在烏魚子及它的生化變化及加工製程的規格化與機械化。

Q:到底最適合用的時間是?最少量而且最有效果?

A:如果說要技轉的話,就是這一點而已。它使用的時間非常的短,是在魚齡約一年的時候。烏魚養殖,先是魚苗,至快一年時叫做菜魚仔,再轉賣給養成的漁民。在這中間就要抓到一個時間,我們有方法來判斷,什麼時候用最好、用多少、用多久。烏魚吃雌激素的時間,差不多一到兩個禮拜,只要變雌就好了。我們能判斷什麼時間採收最佳,距停用激素的時間至少三個月以上。

海烏會隨著攝式22-23度的海流南下,他們在大海裡面密度沒魚塭那麼高,會自然變成雌雄各半。但是養殖烏魚的密度非常高,一甲地養7000-10000尾,又在南部,溫度一直都是很高,對烏魚來講,緊迫太厲害了,所以牠就不變雌了,雄的比較多。我們做實驗之前去興達港調查,魚齡兩年的魚只有15%是雌的。

所以我開始烏魚雌化試驗的時候,新竹和彰化的漁會都有請我去講過。

Q:您對主管單位漁業署有什麼建議?會建議修改法令,加強管理嗎?

A:我覺得雙管齊下。豬可以用,為什麼魚不可以用?可以提出來請漁業署考慮。另外,不管可不可以使用,漁民都需要輔導正確的方法。

但要去查確實是很難,即使是查飼料廠,因為用量很少用的時間又短,很難檢驗,也很難杜絕不使養烏全雌化,因為價差實在太大了。大的烏魚子一副到一千塊。去烏魚卵巢的烏魚叫魚殼,一尾約一公斤半,了不起50塊。現在養的技術比較好,養殖烏魚子真的很好吃,跟海烏魚子分不出差別來。

我認為可以有限制性的使用。使用了雌激素,出現卵巢至收成,至少要過三個月,依養殖的密度和溫度而異。

Q:您不擔心養殖水中的雌激素殘留,排放到自然界對生態造成影響?

A:其實養殖和畜牧是一樣。譬如養豬,我們選擇特別的豬種去豢養,對環境的影響是什麼?如果處理好,就不會破壞環境。我覺得我們應該要有比較好的養殖規劃。譬如循環水,養殖收成之後水都排放掉,又要重新補充,如果可以經過一個過濾系統,再灌回去利用,這樣就不用抽那麼多地下水或引進海水。

一個鑰匙掉在房間裡,會讓整個房間充滿鑰匙嗎?這雌激素量非常少,它的化學結構很像膽固醇,應不會對自然界有影響,但可以調查研究,分析風險。

請繼續閱讀八種觀點,並參與投票,一起關心台灣烏魚產業!

留言與回應

文章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