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所所長陳君如 / 天然養殖確實可行,用科學讓水產更安全

身為我國水產科技的官方研發機構,水產試驗所的專家們,是如何看待烏魚產業以雌激素誘導性別分化的爭議?

首先,在水試所網站的「魚類問答」當中可查到以下資訊:

「過去學術研究上,可使用變性藥物,將烏魚幾乎全部變性(雌或雄),但因違反自然且有藥物殘留疑慮,故本所並不鼓勵此種做法。

養殖業者在不使用變性飼料下,只要放養密度低(如3-4千尾/公頃),維持良好養殖環境,投餵優質配合飼料,並佐以人工篩選 (當年烏於農曆年後至清明期間進行,在單一品系下,雌烏體型明顯較雄烏大),至3年收獲時,通常有8成以上為雌烏,且卵質優良,自然深具商品加工價值,養殖利潤亦相對提高。」

文章目錄

科學與日俱進,藥物規範也會改變

水試所所長陳君如表示,「現在衛福部明確規範雌激素禁用,飼料管理法裡面也不允許添加,歐盟近年也規範不能添加,我想這也是一個國際的趨勢。」

面對養殖漁民反彈:為何以前可以用,官方甚至輔導漁民這項技術,現在卻喊禁就禁?

「那時候不了解這麼多,」陳君如舉例解釋,從前「富來頓」(呋喃劑)也是大家都在用的藥,民國72年甲魚遭霍亂弧菌污染,衛生單位也是用這個做消毒。「可是後來發現它會致癌,這個就變禁藥了。科學的進步就是這樣與日俱進,不是說以前可以、現在就一定可以,現在不可以的,也不代表以後不可以。」

陳君如指出,目前水試所能做的,就是研究以選育的方式,培養全雌性的烏魚苗,就像目前水試所長年來都在發展不用雄激素,而以育種來養成全雄性吳郭魚的技術,如此在外銷上也能與其他國家做出區隔。「現在比較落後的國家,為了發展吳郭魚養殖,可能還是有在用。但我們不需要了。」

4method-2r

基因控制(間接法)示意圖

mullet-chart-2r

「間接法」說明:歐盟禁止在水產養殖使用性荷爾蒙,但三個月以下小魚,使用雄激素使其變成「新雄性」者可例外。此種方法稱為「間接法」,亦即將雄激素施以雌性小魚,使其成為新雄性,產生僅帶有X基因的精子,再與雌魚交配,生出全部雌性的後代。此種方法雖然繁瑣耗時,但優點是上市的魚從未投予性激素。而經過性激素處理的魚,必須在繁殖後銷燬,不能上市。 我國烏魚使用雌激素是「直接法」,現在水試所正在研究的全雌化魚苗則是「間接法」,此間接法已經使用在歐洲和美國的虹鱒和加拿大帝王鮭魚的商業養殖。

全雌化烏魚苗在哪?東港生技中心:研究進行中,需要時間

目前水試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正投入全雌化烏魚苗生產研究。該中心表示,目前試驗研究還在進行中,需要一些時間驗證是否可行。

東港中心解說,烏魚全雌化種苗生產技術,是先把烏魚雄性化,成為neomale(新雄烏魚),也就是帶著雌性基因的公魚。必須養到牠生殖腺成熟,再與正常的雌魚交配,之後再看子代是不是全部都是帶有雌性基因的雌魚。

「烏魚性成熟需要兩、三年,目前新雄烏魚是有了,可是生殖腺還沒有成熟。」東港中心表示,等種魚性成熟後交配,生下小魚,也要再等到小魚長到性別分化後,才能確認是不是全雌,恐怕還得等上好幾年的時間。

該中心也補充,如果烏魚全雌化種苗生產技術可行並確立技術,由於需要同時具備有烏魚繁殖、幼苗培育及種魚養成之技術及設施,生產成本也會較高。若天然魚苗仍足夠,而且價格不貴,產業也可能不會馬上接受應用。

所長陳君如也解釋,「吳郭魚全雄性魚苗是花了十多年才做到,而且吳郭魚是4-5個月就繁殖一次,烏魚是2年才繁殖一次,所需時間更長。」

走向另一條路的吳郭魚

吳郭魚的狀況跟烏魚類似,如果全部都轉為雄性,業者獲益最高。雖然吳郭魚使用雄激素誘導性別也是國際上常用技術,但國內研究卻沒有走上這個方向。

發展出吳郭魚全雄性魚苗的淡水繁養殖中心,主任楊順德回顧,「老前輩就是用雜交的方式,花了十來年才建立起來,雄性比例可達95%。」如今該中心更精進使用分子選育技術,獲得接近100%的雄性魚苗。研究員們以長期接力的選育研究,朝著安全漁業的方向發展。不過楊順德也指出,烏魚的生殖生理與吳郭魚不同,困難度更高。

烏魚膘價昂,天然養殖仍有市場潛力

海水繁養殖中心主任葉信利建議,業者可以用人工篩選方式「分雌」,因為雌魚長得比較快,可以在養殖一年時,把大隻的挑出來,大約會有7-8成機率是雌的,再繼續養。至於體性較小的雄魚,養到上市大小就可以當做「菜烏」先賣掉。

陳君如認為,走天然養殖,雌雄比例各半,「如果雄魚也都能達到性成熟,烏魚鰾(雄魚精巢)也有它的價值,之前六合夜市不是賣很貴?」目前在投以雌激素的養殖魚塭中,還是會出現少數雄魚,但因激素干擾,雄魚精巢無法有效發展。如果能夠產生自然的性別比,培育出健康的精巢,他相信雄魚也可以產生另一個市場。

請繼續閱讀八種觀點,並參與投票,一起關心台灣烏魚產業!

留言與回應

文章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