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漁民與加工業者/ 業界如何養烏魚?漁民怎麼看雌激素?

漁業署在今年一月公告烏魚飼料禁用雌激素,養殖烏魚的漁民反應不一。有的漁民認為,不能用以後,就改以人工篩選的方式,手續較麻煩,但原本就有這種作法。另有漁民則憤怒反彈,政府突然下這種命令,會重挫漁民生計,甚至會連帶影響其他養殖魚種。

三、四月間,正是過往一般養殖烏魚者投以雌激素飼料的時間點,漁業署禁令下來後,漁民到底該怎麼做?上下游訪問了數位烏魚養殖漁民、加工業者和漁會代表,希望傳達業界心聲,同時也發現不同漁民所了解的雌激素實際使用方式都各不相同,也不清楚飼料內含的雌激素種類和劑量,大都是聽從飼料廠指導。

文章目錄

郭宮寶(新竹竹北拔仔窟產銷班班長)

使用雌激素,以前是這麼養沒錯,現在也有漁民用篩選的方式。不吃變性的飼料,雌雄就1:1。

其實養烏魚每年都要換池,利用換池的機會把它挑出來就好了,養了一段時間,公母體型就不一樣,一看就知道。多一道手續而已,也不會特別麻煩。

現在是吃變性飼料的季節沒錯,因為魚苗抓過來時還很小,還不會吃,養到稍微大一點,差不多會吃東西了,就可以吃。這有一定的劑量,吃完一定的量就夠了。老實說,詳細劑量我也不曉得,是飼料廠的機密。差不多吃一個月,有的人會分兩次,有的一次吃完。

小魚的時候吃一次就好了,第一年吃而已,那也是很貴,一公斤好幾十萬,哪個漁民願意給牠吃。以前那些研究的老師也都來過,據我們知道,經過5-6個月就已代謝完畢,並不會永遠殘留。我們以前也常常送檢,根本檢驗不出來。

真的禁用,也不會影響太大,改變方式而已。當然吃雌激素最方便,就像感冒吃藥比較簡單,如果用別的方法,比較麻煩而已。篩選出來,公的一樣可以賣,賣到菜市場,還是有錢可賺。

fb-ch01

許順隆(新竹區漁會常務監事)

一般通常是第一年很小的時候,約6個月的時候用,吃一個月的飼料,體重半斤就吃半斤飼料。我們都是三年才殺魚,烏魚第一年還沒性別,很少量刺激一下,可以達到80幾%,比一般的低一點,量比較少

我們也不知道含量,應該是只有一點點。主要是第二年、第三年不要再繼續用。

如果第一年用,吃一個月就夠了。第二年才吃的話,可能要吃兩個月,因為體型變比較大了。第一年吃就好了,成本可以節省,也比較安全。

以後不能用的話,也不會衝擊很大,可以挑選啊,一年以後已經有分公母,可以挑母的起來養,公的賣到魚市場去。成本會高一點啦,大概高三成。公的如果還不是很大就去賣,價錢比較不好,也不是不能做。

我也試過都不要餵,一年完了以後去篩選,母烏也是有八成多的機率。有用的話是比較省工,不用那麼多時間去篩選。

林篤毅(嘉義東石林家烏魚子,2017十大神農獎得主)

嘉義大學黃健政老師已經做過殘留測試,說和天然的烏魚子沒有差異。都已經是學校單位講的,還不能信?

真的不能用,衝擊不只是烏魚產業,是全台灣的養殖產業。烏魚不能養,大家去養台灣鯛,台灣鯛崩盤;去養虱目魚,虱目魚崩盤;養什麼,什麼就崩盤。到時候漁業署要用什麼方式來補助?是不是要我們全部棄養,這是政府該有的政策嗎?

養殖戶的使命就是要生產漁獲讓全國人使用。我合理懷疑這是要把基層養殖搞垮,要仰賴進口是不是?這真的是很荒謬的政策,不能一下子打垮,你可以去輔導。現在都沒有統籌的計畫方案,請問替代方案是什麼?

現在石斑魚崩盤,虱目魚崩盤,台灣鯛崩盤,漁民該怎麼辦?現在有什麼可以養?請問官方要怎麼輔導我們?老一輩的心血沒了,誰可以承擔他的精神壓力?我們做的東西賣不掉,我們的兒女誰要養?

李沅晟(雲林口湖阿暉伯烏魚子)

我很久以前就覺得不要用雌激素。我們是自產自銷,自己在賣的,如果被驗出來,我們做這十多年品牌就白做了。

烏魚的公母,其實跟飼料有關係。大部分的人都是給烏魚吃虱目魚料或烏魚料,價格一包五百多到六百。我都是用鱸魚料,一包要一千五左右,再來池塘的環境用好一點,放一些光合菌之類的,讓牠成長快速,變母的就會比較快。

池塘魚太多,魚會長不大。其實養少一點,不要養那麼多,都會養得不錯。密度不要太高,環境好一點,魚就大得快,母的比例就會提高。

我如果養比較多的時候,到三年就全殺。養得少的時候,就先把大隻的母的拿起來,小的和公的繼續養,否則明年就沒有魚。母的體型會比公的大,先把母的抓起來,公的之後還會變母的,但烏魚子會比較小塊。

一般吃變性料,大概清明節左右,一隻魚大多是一個月內吃完,有時候要吃兩、三個月,因為不是每天都那麼會吃,有一個總量。

雌激素只是誘劑,讓牠變快一點。這東西也不便宜,吃多了也未必對魚好,魚卵變形的機會會比較高。其實可以不用吃,有些人為什麼要給牠吃?因為他們要趕快收成,兩年就要殺。我養比較少,又養比較久,是因為還有一個重要來源是蝦子,跟烏魚混養。我也會擔心,變性料會不會影響到蝦子?

很多年前,飼料廠業務就有跟我們講變性飼料的問題。他說他們公司有進一批天然的雌激素,可是那批好像出了問題,天然的比較貴,但是客人覺得天然的效果不好,所以現在都是用合成的。這合成的,會不會影響後續賣出去,客人吃到有沒有問題?

飼料廠現在很多沒在賣了,但是想要用的人,還是有地方買,合法的沒有做,變非法的做,變成地下工廠做。原本這東西是可以管制的,你可以輔導,現在禁用,變成有錢可賺,就有人去做。變地下工廠做,你管得到他?

其實今年很多人不養烏魚了,都改養文蛤。因為養太久,還有整個經濟不好,烏魚子高單價,賣不了那麼多。平均起來,烏魚養三年,可能比養虱目魚還低價。烏魚子看起來好價,是販仔在好價,不是我們漁民好價。

禁用雌激素會有人抱怨嗎?以前可能會,現在比較不會了。因為歹賺,我們常說我們養烏魚都是「賺死的」,因為氣候變溫暖了,烏魚很容易死亡。很多人損失在這上面。烏魚是寒帶魚,它不怕冷,怕熱。剛開始養一千尾,最後只剩五、六百尾。

fb-preface

曾煥佾(雲林口湖口福烏魚子)

其實所謂的變性,是一個錯誤訊息,是「導向」而已。一包飼料30公斤,五、六百塊,荷爾蒙一公斤是幾十萬上百萬,怎麼可能用?

烏魚第一年70-80%是公的,第二年80%變母的,第三年變90幾%母的。牠本來就雌雄共體。我們目前在抓,也是很多公的,我們就放回去養第三年、第四年。

烏魚或烏魚子你可以去驗。官員都坐在辦公室,懂得多少?如果是水試所來講,我們沒話講,你做徹底的分析,我們就心服口服。

「導向」飼料,一般都是用在第一年,大概魚6個月大的時候,餵3個月。不過這樣公的還是會占一部分,因為完全沒有公的,烏魚子結不起來。

養殖密度很重要。第二年開始就要疏,有疏,空間更好,導向母魚的機率會更高。我們也很注重生態養殖,都沒有在用除草劑了,連窟底都沒有灑石灰,用自然曝曬消毒。

如果導向的都不能用,其實對我們來說沒差,我們從很早就是這樣養。這幾年就是這樣養了,有用或沒用導向的,都一樣要人工挑選。

徐承堉(湧升海洋總經理)

水產養殖以前的規範比較少,未來的規範會越來越多,法規都還不是很完善。有些藥物漁民用了很多年,不代表過去可以用,以後一定可以用。要可以用,要有完整的規範。因為水產養殖是給人吃的,而且生產方式會和自然環境有很多互動。烏魚的雌激素使用只是一個例子而已。

我們當然偏向盡量避免這種方式來生產。就長遠來講,我們是可以不用雌激素就可以生產出烏魚子的。成本我相信會比較高,因為母魚產量減少,但是成本並不是做決策的唯一考量。應該怎麼生產就怎麼生產。

成本增加,不代表收益就會降低。目前台灣烏魚子有很多競爭對手,包括中國大陸也在生產烏魚子,說不定改用天然方式養殖,對台灣還比較有利。

吳郭魚可以走向不用雄激素,而是用育種的方式。烏魚也可以用人工篩選,但是我們卻選擇一個便宜行事的方式,所以不是不能做。

如果今天遊戲規則已經是這樣(禁用雌激素),生產者就會想出因應的對策,一樣可以產生方法支撐利潤。這問題我們也看了好幾年,我們就想說不要用雌激素,想要找出有解的方案,以我們這次生產出來,發現仍然是可以獲利的。

這其中有一個重點,就是烏魚的肉必須要賣到比較好的價錢,這也是正向的,回到全魚利用的概念,就想辦法把魚肉做好,減少食物浪費,不是只重視魚卵而已。一定可以獲利。

官方在研究能不能開放雌激素,但我們要先問,這樣生產出來的東西有沒有必要性?雌激素是不是真的是唯一的選擇?這要回過頭來讓消費者選擇,最後的選擇權是在消費者手中。官方去做更多了解之後,如果可以提出一個安全可管理的方法,當然沒有問題,但是消費者不一定要買單。

所以應該是回到,不是能不能,而是需不需要做這個事情。如果不禁止,有些人用,有些人走天然養殖,那市場上又造成混亂。怎樣讓消費者分辨?標示上必須要明確。

還有一個問題,因為過去都是禁用,根本沒有飼料廠敢跳出來說我飼料裡面用的是什麼東西,那化驗有什麼意義?當你根本不知道他用的究竟是什麼。

嘉義區漁會推廣部張主任

其實烏魚養到一個時間點,差不多三年左右,就會自動轉到雌性。三年的話,烏魚子會比較大,重量比較重。烏魚這個東西,只要結子的時間沒抓好,該剖的時候沒剖,就要重來等明年。所以養三年本來就很多人在養。

禁令下來,並沒有聽說漁民很反對。因為雌激素這種東西,本來就不是長時間在使用。政府其實應該是要從上游的廠商,飼料供應商去規範,比較完整。因為飼料裡面添加什麼東西,漁民也不知道。漁民就是叫飼料而已。

請繼續閱讀八種觀點,並參與投票,一起關心台灣烏魚產業!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