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故事
農訓-vol. 378 八月號 跟著物產吃遍台灣,彩色印刷64頁。
封面故事:跟著物產吃遍台灣
四面環海,北迴歸線經過,因為豐沛的雨量及溫暖的氣候,造就了台灣物產豐饒的能量;土裡藏的、地上長的、樹上掛的、水裡游的,每一物、每一味都有他最適合生長的環境與時節。一年四季各式特色物產遍布全台,一同了解最在地的美味。
地上長的─大地風土 有滋有味
大地,譜寫萬物,風情萬種,英國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敘述著:「大自然,把人類的靈魂和他的傑作聯結起來了……穿過櫻草花叢,在那綠蔭之中,長青花在編織他的花環」;美國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深刻描述:「每一個季節都可以各自相伴的事物為標志,循著氣味便可在附近發現它們。」
一趟小麥復興之路
台中大雅是台灣種植小麥歷史最為悠久的區域,可上溯自日治時代。由於小麥種皮厚,纖維素比糙米還老,吃起來口感差,嚼不爛。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大雅區農會可說絞盡腦汁。每次研磨,穀粒都會經過四台研磨機,就這麼 8 次、 10 次、20 次、30 次,適口性都不夠好,最後反覆磨了 40 次,終於試出眾人點頭稱讚的Q軟口感的小麥米!
健康吃 國產紅薏仁
乍聽紅薏仁以為是新品種,與我們一般所食的薏仁不一樣。其實,紅薏仁是保留著麩皮的薏仁,也就是俗稱的糙薏仁。
樹上掛的─披紅抹綠 瓜果飄香
群樹仰望天空,樹枝伸展如羽翼,庇蔭生命,印度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吟唱:「根是地下的枝,枝是天空中的根;群樹如表示大地的願望似的,踮起腳來向天空窺望」;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言:「蘋果樹從沒忘記它高尚的追求,驕傲地開花和結果。」
「神的食物」可可 落腳國境之南
可可從南美洲外傳到歐洲、亞洲和非洲,過程曲折而綿延。1585年第一艘從墨西哥運載可可豆的船到達西班牙,展開歐洲對可可的需求,不過,一開始歐洲貴族並不可接受可可作為食物和飲料,鄙視為「從南美洲來的痞子」,18世紀後,可可漸漸普及。
最值得的漫長等待 台灣紅毛丹
曾經從東南亞進口的紅毛丹,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在禁止進口之後,那魂牽夢縈的滋味,讓農人甘願年復一年的嘗試、日復一日的等待,等著紅毛丹對抗颱風與大雨,終於適應台灣的土地,結出比東南亞更傑出的果實。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