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快篩「生化法」快速便宜,但8成農藥驗不到,如何保障食安?

文.攝影 / 上下游記者蔡佳珊。2018年9月19日

[easy-social-share]

大半夜,果菜市場人員忙碌穿梭進行採樣,為的是進行農藥快篩把關。由農業試驗所研發的「農藥快篩」又稱「生化快速檢驗法」,簡稱「生化法」,標榜檢驗時間短、成本低,為國內各大市場、量販店、食品團膳業者普遍應用。但此法長久以來備受爭議,農委會內部多年來一直有不同聲音,以致此法並未成為官方公告檢驗方法。本次技轉案爆發爭端,生化法是否仍然適用的議題也再度被點燃。

相較於官方公告之「化學法」(可檢測373種農藥殘留含量),生化法只能驗兩類殺蟲劑,其用量已逐年減少,目前市面流通的剩36種,只佔整體農藥18%,被質疑不合時宜、浪費資源。且生化法不能定性定量,亦即檢驗不合格並無法得知是何種農藥、也不知殘留量多少,無任何法律效力。

農業試驗所將生化法技轉給駟丞公司後,駟丞曾申請農委會科專計畫,卻遭退件。審查意見是:「該2類農藥已逐步自市場淘汰、禁用及限用⋯⋯,預期對降低食安風險之助益有限。」「生化法檢測結果如未經化學法再次確認,恐使結果產生偽陰性和偽陽性進而影響判讀,招致爭議。」

廠商對此感到錯愕:農委會農試所技轉給廠商的方法,怎會被農委會否定?「如果這方法有疑慮,怎可之前長時間使用在民間社會?還技轉授權15年?難道農試所長期所公布的農藥殘留快篩數據是具有爭議性的?」

三十年前推廣,標榜「先驗後吃」、快速便宜

農試所標榜,生化法檢測一件蔬果樣品只要10分鐘,一次檢測成本只要8元,強調此為唯一可以「先驗後吃」的方法。全國各大果菜市場、團膳公司、大型量販店、農會、合作社等單位都會用此法來做把關。目前由研發單位農試所輔導的約370個自主檢驗站遍佈全台,加上其他未交數據給農試所的檢驗站,共有582個。

此法源於美國,在台灣由農試所前研究員鄭允發展,民國74年開始推廣。生化法的前身是「家蠅生物檢定」,即用家蠅活體來測試蔬果中殘留農藥的毒性。而後鄭允自家蠅頭部萃取出酵素:乙醯膽鹼脂酶(AChE),此酵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在哺乳類動物也存在,對於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鹽兩類殺蟲劑的神經毒性具備敏感度。

自家蠅頭部萃取出的酵素。攝影/蔡佳珊
自家蠅頭部萃取出的酵素。攝影/蔡佳珊

檢測方式是將蔬果取樣剪碎後與此酵素試劑混合,若含有這兩類農藥,其毒性就會抑制酵素,改變試劑顏色,再以顏色深淺來計算抑制率。各檢驗站一般以抑制率35%或45%作為標準,超過就退貨或銷毀。

果菜市場取樣即將進行農藥快篩檢測的蔬果。攝影/蔡佳珊

果菜市場取樣即將進行農藥快篩檢測的蔬果。攝影/蔡佳珊

相較於化學法驗一件要四千元、需三天時間,生化法快速、成本低,許多單位仍依賴生化法做出貨前的自主把關。農試所應用動物組組長高靜華舉例,「像拍賣市場,幾個小時後東西就要出去了,不可能用化學法。」她指出,生化法每年檢驗件數可達一百萬件以上,而政府用化學法檢驗件數只有一萬多件。

367種農藥只驗36種,僅占市場18%

生化法最大的限制就是,只能檢驗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鹽兩類殺蟲劑。這兩類農藥因其毒性較高漸被淘汰,而作用機制不同的新藥,以及用量越來越高的殺菌劑、除草劑,生化法都無法檢測。

我國目前登記使用的農藥單劑有367種,依防檢局和植保公會106年最新銷售資料,其中屬於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鹽類的,只有36種,其銷量佔整體農藥僅18%。用量最大的陶斯松即將被限用,此比例可能再降到15%以下。

「三十年前台灣這兩類殺蟲劑用很多,用這個方法檢驗還有點道理,但是現在使用的農藥作用機制不一樣,不會有抑制酵素的反應,根本驗不出來。市售蔬果還標榜逐批檢驗,是驗心安的嗎?」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殘毒管制組前組長翁愫慎直言,這是浪費所有人的資源,只是自欺欺人的安心牌。

農糧署主秘翁震炘也指出盲點:許多溫室種的蔬菜,因有設施阻絕害蟲,完全沒噴殺蟲劑,而是噴殺菌劑,這類蔬菜再行禮如儀地用生化法檢驗,根本就沒有意義。

驗總毒性但不精準,易誤判錯殺合格蔬果

另一個大問題是,生化法與化學法的檢測結果經常不同。生化法檢測不合格的,以化學法複驗未必超標;而生化法合格,以化學法檢驗也可能違規。然而官方公告是以化學法為標準,這使得生化法的檢驗結果不具法律效力。

生化法無法定性定量,尚有「偽陽性」問題,合格蔬果可能被誤判。此外蔬果本身所含物質、環境溫溼度、使用工具或方式,都可能干擾酵素敏感度或造成誤差。

高靜華說明,生化法是從消費者角度出發,所驗的神經毒性是一個加總的概念,不是關心個別農藥的殘留量是否合格。「原理就是農藥會抑制神經傳導,抑制越多,消費者當然不要,不管是0.1 ppm、還是1 ppm,只要會影響神經反應,抑制率達到這麼高,就應該注意。」

農試所應用動物組組長高靜華(左),專門委員楊舜臣(右)。攝影/蔡佳珊

農試所應用動物組組長高靜華(左),專門委員楊舜臣(右)。攝影/蔡佳珊

不過高靜華坦言,此酵素對於各項農藥的敏感度不一,譬如對陶斯松、加保扶特別敏感。農試所做過測試,只需0.004 ppm的陶斯松,就可達45%的抑制率。

此即「偽陽性」的來由,亦即蔬果的農藥殘留量很可能未超出規定容許量(陶斯松的殘留容許量從0.01 ppm起跳),就被生化法檢測攔了下來,予以退貨或銷毀。有果菜市場檢驗員長期觀察,「如果驗到,一半以上都是陶斯松。」

如此造成的食物浪費,三十多年來不知凡幾。若事後有用化學法複驗,農民還可據此拿到賠償,但若沒有複驗,農民很可能就此平白蒙受損失。

此外,某些蔬果所含物質會干擾酵素,就算沒噴農藥也可能被判超標,檢驗員必須特別注意。這些特例包括柑橘皮、馬鈴薯芽眼、綠色芭蕉、紅鳳菜、薑黃,以及迷迭香、薄荷等芳香性植物等等,都依賴檢驗站陸續回饋後才得知。

陳駿季仍解釋,看個體戶,一定會有誤判,但要看整個系統,是不是值得去推。高靜華補充,以北農為例,被生化法攔阻的蔬果大概有五成是確實違規的。

那不就表示另外五成蔬果是被「冤枉」的?鄭允2015年發表論文,指出這些蔬果多有農藥混用問題,即使個別來看低於容許量,但累加毒性仍有疑慮。2009-2012年間,北農以此攔阻了412批、總重37,278公斤蔬果,全數銷毀。但其中只有46.8%是確實違規。

鄭允:生化法是「診斷報告」,化學法是「驗屍報告」

對於反對生化法的聲音,鄭允不以為然,並直批「你感冒是去看法醫嗎?」他說檢驗報告有兩種,一種是「驗屍報告」,一種是「診斷報告」。生化法貴在有時效性,否則等化學法驗完,有毒蔬果早已下肚。如果有其他方法可以在蔬果出貨前驗出結果,撤除生化法,他絕無二話。

生化法研發者、農試所前研究員鄭允。攝影/蔡佳珊

生化法研發者、農試所前研究員鄭允。攝影/蔡佳珊

農試所所長陳駿季也強調,就算這兩類農藥減少,但其毒性高,生化法仍有存在價值,「就算剩下一種,都值得去驗。」生化法是講風險概念,風險一定有誤判,「從及時攔檢的角度,有誰能比生化法更快?」而就算是化學法驗三百多種,也無法涵蓋所有農藥。

農藥專家:檢驗是最後手段,源頭管理才是根本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近年開發出拉曼光譜農藥快篩技術,亦標榜可快速萃取,在10分鐘內分析判讀出結果,農藥種類不限。不過專家表示,未來是否能夠取代生化法仍未可知。

中興大學植病系名譽教授曾德賜認為,檢驗只是治標不治本,源頭管理更重要。翁愫慎也強調,「為什麼要花這麼多力氣在『有沒有驗』,不往前一步看你『有沒有用』?」

翁愫慎指出,「國外的農藥檢驗都是用在看問題出在哪裡,絕對不是用來取締、銷毀的。」農藥殘留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還是教導農民合理用藥、也教育民眾對農藥殘留的正確觀念,不該讓民心隨著檢驗報告合格就安心、不合格就恐慌。

延伸閱讀

【獨家】農試所千萬技轉涉違約 「生化法」農藥快篩技術 驚傳早外流中國

農試所千萬天價技轉案,驚爆弊端重重!農業試驗所在103年將蔬果農藥快篩技術以1200萬高價「專屬技轉」給廠商駟丞公司,近日驚傳技術早在多年前已外流到中國,且農試所在技轉後仍繼續販賣產品,並與其他公司續約,有違約之嫌。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