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 年 05 月 21 日
  • 新聞
  • 市集
  • 副刊
  • 認識上下游
  • 公民寫手
    • 我的帳號
    • 新增文章
  • 登入/註冊
  • 搜尋
食農搜查線 Podcast
  • 最新
  • 重磅調查
  • 時事.政策

    終於止血!生乳收購價凍漲11年,今上調2元,酪農苦笑接受但仍虧本

    生乳收購價凍漲11年,市售鮮奶價仍世界貴,學者:乳品廠和通路要有良心

    鮮乳四大品牌掐住生乳收購價,飼料狂漲全靠酪農燒錢苦撐,陷生存危機

    不純真的會砍頭?蜂蜜新規:加糖就要標明「加糖蜂蜜」,100%才能標「純蜜」 蜂農盼落實稽查

    缺蛋追蹤》蛋荒因疫情暫歇,但產地缺雞、種雞價高、飼料貴,缺蛋將持續至年底

  • 食安

    【代糖解析】別以為代糖沒熱量!專家:恐增食慾還有脹氣副作用

    消基會抽驗草莓農藥,日本草莓八成不合格,國產草莓雖合格但用藥種類多

    真假櫻花蝦怎麼分?染色蝦一招現形 仿冒蝦標示不清走法律邊緣

    過年採買當心!邊境抽驗違規大戶: 中國塑膠容器三聚氰胺超標多,乾貨香料、進口綠豆農藥不合格比例高

    【注脂肉大揭密02】規定「僅供熟食」,點牛排誰會吃全熟?衛生安全怎把關?

  • 新知

    【蘆筍秘密】蘆筍是愛的尖端,白綠紫各有風味,如何挑選最美味?

    神秘竹筍病毒席捲全台,纖維變粗、筍肉變少,揭開竹嵌紋病的面紗

    【書摘】熱帶森林就在你身邊!《叢林》敲警鐘:沒有森林就沒有人類

    【書摘】豆腐、豬肉如何變「食尚」?《料理之道》探索人類烹飪五千年

    多肉植物為什麼肉肉的?原來是極端乾旱生存術!台灣也有吸睛原生多肉

  • 愛地方

    重大逆轉!苗栗淺山光電案,內政部退回縣府重審,保育協會號召搶救石虎棲地

    把農村的苗種進心裡,WTO 後 20 年,《米倉的孩子》記錄農村的強韌生命力

    在都市的中心呼喊螢光:螢火蟲護衛隊復育有成,重現兒時記憶,長輩熱淚盈眶

    【書摘】好米、雲門、金城武,如何《成為池上》?人類學家深度剖析「池上現象」

    以漁電共生之名亂倒廢土,立委批監管機制失靈,台南47 公頃魚塭淪陷

  • 種好田

    神秘竹筍病毒席捲全台,纖維變粗、筍肉變少,揭開竹嵌紋病的面紗

    把蘆薈種到「發蘆」,祖孫三代女力大爆發!有機蘆薈變身蕾絲麵邁向國際

    康乃馨多彩花語,紫色象徵優雅,綠色祝福健康,紅色為何是主流?答案令人驚訝!

    【書摘】好米、雲門、金城武,如何《成為池上》?人類學家深度剖析「池上現象」

    桃源青梅熟了無人收,落果滿地!受累疫情只賣出1/3,產業亟需轉型

  • 好吃.好玩

    為什麼餐桌上的蜆越來越少?一顆蜊仔從產地到菜市場的旅程

    賣菜竟可以這麼歡樂!熱血「農村媳婦兒」吳佩儒,要讓農村成為希望之地

    【書摘】豆腐、豬肉如何變「食尚」?《料理之道》探索人類烹飪五千年

    本土蔗糖的華麗轉身!從三溫糖到甘蔗雞尾酒,《雲林食通信》向糖廠致敬

    無肉法義料理驚艷登場!呼應世界地球日,名廚簡天才實踐蔬食夢

  • 食農教育

    「2022建蓁環境文學獎」徵件開跑!

    【蚯蚓解密】蚯蚓切兩段變兩隻?交配最愛69式?大量出沒是地震前兆?專家來解答

    【重大政策】營養午餐用國產食材,政府獎勵金加碼4元,幫孩子加菜本土好魚好豆

    《食農教育法》三讀通過!全民力挺在地農業時代來臨

    水鳥大爆發!宜蘭生態田出新招,休耕期放乾田撒米糠,棲地升級野鳥大增

  • 人物

    不只愛魚,更愛海洋!老船長倡議保育捍衛環境,海上寫詩記錄討海文化

    昆蟲系男孩變身蜂農,尋蜜源、躲農藥,林岳陞遊牧八年,經濟自主自由

    為蝶癡狂30年!怕失去紫蝶幽谷,詹家龍耗資數百萬拍紀錄片《消失的紫斑蝶》

    何華仁線上版畫展──九幅畫作,解讀鴞隼之章背後的蘊思

    魚販林楷倫以字字珠璣闡述魚販人生。(攝影/賴小路)

    【書摘】左手殺魚,右手寫作 魚三代作家林楷倫「現流」新書《偽魚販指南》

  • 漁業.畜牧

    終於止血!生乳收購價凍漲11年,今上調2元,酪農苦笑接受但仍虧本

    生乳收購價凍漲11年,市售鮮奶價仍世界貴,學者:乳品廠和通路要有良心

    鮮乳四大品牌掐住生乳收購價,飼料狂漲全靠酪農燒錢苦撐,陷生存危機

    為什麼餐桌上的蜆越來越少?一顆蜊仔從產地到菜市場的旅程

    缺蛋追蹤》蛋荒因疫情暫歇,但產地缺雞、種雞價高、飼料貴,缺蛋將持續至年底

  • 綠生活.國際

    在都市的中心呼喊螢光:螢火蟲護衛隊復育有成,重現兒時記憶,長輩熱淚盈眶

    水母大爆發背後的警訊!學者憂心:2049年魚類滅絕,水母將統治海洋

    多肉植物為什麼肉肉的?原來是極端乾旱生存術!台灣也有吸睛原生多肉

    無肉法義料理驚艷登場!呼應世界地球日,名廚簡天才實踐蔬食夢

    為蝶癡狂30年!怕失去紫蝶幽谷,詹家龍耗資數百萬拍紀錄片《消失的紫斑蝶》

  • 評論

    【特稿】一個釋迦,各自解讀:救釋迦不能再只靠愛國心

    【投書】鳳梨外銷大撒幣,已嚴重擾亂日本市場、打擊正常貿易,請政府三思

    【特稿】分手政治,讓農產外銷走專業的路:中國禁運鳳梨啟示錄

    郭華仁/我們可以從「農藥殘留容許量爭議事件」學到甚麼?

    郭華仁/黑糖芭比蓮霧該不該收權利金?重新討論品種權

  • 熱門
    Trending
    Now週月

    生乳收購價凍漲11年,市售鮮奶價仍世界貴,學者:乳品廠和通路要有良心

    鮮乳四大品牌掐住生乳收購價,飼料狂漲全靠酪農燒錢苦撐,陷生存危機

    神秘竹筍病毒席捲全台,纖維變粗、筍肉變少,揭開竹嵌紋病的面紗

    終於止血!生乳收購價凍漲11年,今上調2元,酪農苦笑接受但仍虧本

    重大逆轉!苗栗淺山光電案,內政部退回縣府重審,保育協會號召搶救石虎棲地

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創辦於2011年,是一個關心農業以及友善土地議題的社會企業,我們主要推動下面三項工作:

新聞

一個專注於農業、食物、環境等公共議題的獨立媒體,提供每日新聞及深度調查,將農業的精彩、面臨處境、從農業到食物的歷程,帶到大家眼前,累積台灣的農業公共資料庫。

認識更多

市集

主動進行農產品開發,提供消費者健康在地食物,也讓農村經濟更活潑。同時也是小農產品的供應平台,讓大家認識更多本土好產品,市集收益用以支持新聞獨立運作。

認識更多

副刊

文藝能了解人心與洞悉人性,無分紙本時代或數位時代。上下游與文學書寫、藝術創作的好手們共同耕耘一個屬於飲食/生態/農林漁牧的文學/藝術版面。

認識更多

我們的團隊

得獎肯定

贊助上下游新聞

上下游的新聞平台

為什麼我們堅持做農業有關的新聞

農業是人與自然的交界,農人照顧作物,從自然中獲取養分,長出文明,是一種循環式的、生生不息式的、與自然共存的經濟模式。

尊敬農業除了讓我們得到糧食之外,也讓我們領略到:我們真的只是自然界系當中的一個部分,提醒我們對世界溫柔與謙卑。

然而農業在台灣長期不受重視,農人過往淪為沒有聲音的一群人。過去很長的時間裡,媒體對農業著力不多,也導致消費者對食物的來源與照顧者陌生疏離,農業的精彩故事被埋沒在田間,小朋友在學校也不會學到農業的價值,在政策上,農民更經常是被犧牲的一群人。

因此,我們創辦了上下游,希望有一個媒體能專心地報導農業,以及由農業衍生出的食物與環境議題。我們期待透過每日新聞與專題報導,把農業的精彩、農業面臨的處境、從農業到食物的各種歷程帶到大家的眼前,透過一次一次的閱讀,讓讀者更理解食物背後的歷程,更珍惜吃到的東西,對農業有所關注,並拉近與農業之間的距離。

全台灣最專業的民間農業媒體團隊

10年來,我們發現台灣農業有太多的議題沒有被觸碰過,從政策外部環境到農業產業結構,從農夫、漁夫、畜牧者以及糧食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被挖掘,有好多為農業努力的研究者累積的知識,需要被紀錄。記者們就像挖礦一樣,10年來一直一直不停挖掘著。

在每日挖掘的過程中,記者與編輯也不斷在累積農業的知識與探索挖掘新聞的能力,在獨立自主不受干預的環境下,我們成為台灣民間最專業的農業媒體團隊,挑戰越來越難的結構性議題,揭露不為人知的農業、環境與食物的秘密。10年來,我們的報導榮獲許多重要的新聞獎項,皆是對上下游新聞團隊的肯定。

上下游新聞成為一個重要的轉譯者

除了對農業議題的深挖,我們也重視農業知識的傳承與轉譯。台灣有非常多農業相關的研究員,進行辛苦的研究累積豐沛的知識,這些都是台灣農業的寶庫,因此記者也特別著力在知識傳遞的報導,將這些智慧以新聞傳遞與累積。同時,我們也為消費者製作各種「作物秘密」的報導,從芒果、鳳梨、蕃茄、柑橘、白菜等,一一發掘不同作物的品種與有趣的故事,扮演作物與消費者的翻譯橋樑。

讓農業平均每個月被看見100萬次

我們是這樣的一群人:覺得農業有價值,覺得在農業裡的人值得被認識、有重要的事值得被大家知道。我們累積了一定的經驗,讓我們越來越有能力做這件事情,然後也覺得應該繼續做下去。而這些都成為台灣很重要的農業公共資料庫。

我們努力做這些事情,就是為了把農業傳遞出去,互相分享。10年來,我們總共發表了9千多篇新聞,製作了數十個深入調查與或專題,平均每個月100萬個瀏覽頁次,這意味著,每個月讓農業被看到100萬次。透過我們的新聞,讓農業一次次地進入大家的心裡,發光100萬次。

這是我們之所以想繼續往前走的原因,因為我們想要讓農業再繼續被看見,被更多人看見。

我們對新聞的的堅持:促進公共利益

上下游新聞不申請政府補助,不接受廣告主付費購買指定報導的內容,不承攬任何政府委託標案,也不接受任何團體委託指名報導,讓新聞保有它該有的基本獨立精神,我們也善盡公正採訪與查證的職責,提供對社會有正向意義、有品質的新聞,驅動社會改革與前進。

《上下游》挖掘許多被政府長期漠視、或直指政策缺失的重大新聞議題,以公共利益為優先,不畏時局壓力,對政策提出針砭,犀利詳實的報導屢屢促使主政單位必須提出改革之道。

例如「揭開全台農藥最大漏洞|檳榔共業30年」系列報導以詳盡田野調查和科學檢驗,戳破政府怠惰多年真相,促使監委調查、主管機關將檳榔納管,終結30多年來的三不管政策。

再以「光電侵農大調查:直擊數百案場,揭發四大亂象」報導為例,記者地毯式踏查,以照片鐵證和完整論述呈現農電亂象,引發輿論關注並促使政策為農地種電止血。

以新聞促進社會前進,是上下游始終堅持的信念。

得獎肯定

2021

入圍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大風吹,吹什麼?風電重擊的海口人生

入圍卓越新聞獎─平面及網路(文字)類突發新聞獎
2021新冠肺炎衝擊農業產銷系列報導>

榮獲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文字類)
被困住的公民電廠—能源轉型獨漏的公民發電力

入圍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公共服務報導獎(文字類)
光電侵農大調查:直擊數百案場,揭發四大亂象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 平面及網路(文字)類專題報導獎佳作
2021新冠肺炎衝擊農業產銷系列報導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熱心報導獎
林怡均 / 農業、食安與環境相關報導

2020

榮獲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光電侵農大調查:直擊數百案場,揭發四大亂象

入圍卓越新聞獎─即時新聞獎
武漢肺炎衝擊系列報導

榮獲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公共服務報導獎
揭開全台農藥最大漏洞│檳榔共業30年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平面媒體類─專題報導獎特優
中國走私香菇入侵系列調查報導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平面媒體類─平日報導獎特優
年近12萬噸進口豬肉去哪裡?水餃肉包、豬排、腿庫飯、魯大腸都吃得到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平面媒體類─平日報導獎優勝
半數台灣花生醬竟是中國進口,九成花生湯非國產原料,產農要求加強進口管控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平面媒體類─熱心報導獎
林怡均 / 農業、食安與環境相關報導50篇

2019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評審團特別獎】
揭開全台農藥最大漏洞│檳榔共業30年
入圍卓越新聞即時新聞獎
蛋荒真相

入圍第45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
非洲豬瘟│廚餘與防疫之戰

榮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
金門與非洲豬瘟之戰:不能輸的戰地前線

榮獲「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評比
前10大具有公信力新聞粉絲頁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平面媒體類-平日報導獎佳作
蛋荒真相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平面媒體類─平日報導獎優勝
蜜蜂農藥暴斃系列報導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平面媒體類-平日報導獎佳作
嘉磷塞標準放寬爭議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平面媒體類-專題報導獎佳作
非洲豬瘟│廚餘與防疫之戰

入圍華文永續報導獎
非洲豬瘟│廚餘與防疫之戰

入圍卓越新聞調查報導獎
髒工廠的告白!頂番婆電鍍污染農地專題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優勝
臺灣農藥創17年新高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優勝
生化法專題

入圍台達能源及氣候特別獎
50年來最慘蜂況,搶救蜜蜂大作戰│全球護蜂風潮

入圍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髒工廠的告白!頂番婆電鍍污染農地專題

入圍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髒工廠的告白!頂番婆電鍍污染農地專題

入圍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萌芽中的林下經濟:前景與難題

入圍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日本地方創生。岡山|地域振興協力隊 &移居地方的人們

2017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評審團大獎
失控的低溫物流,揭開四大宅配亂象 調查報導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優勝獎
路邊捕獲基改豆─基改種子落地生根調查報導

入圍卓越新聞獎深度報導獎
50年來最慘蜂況,搶救蜜蜂大作戰│全球護蜂風潮

入圍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路邊捕獲基改豆─基改種子落地生根調查報導

入圍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失控的低溫物流,揭開四大宅配亂象 調查報導

榮獲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佳作
蜜蜂消失 生態警報!正視台灣蜜蜂危機

2016

榮獲第八屆星雲真善美傳播獎網路原生媒體獎
上下游新聞榮獲第八屆星雲真善美傳播獎網路原生媒體獎

2015

入圍2015年卓越新聞獎平面類調查報導獎
豪華農舍蠶食、農地種電鯨吞—台灣農地沉淪錄

2014

卓越新聞獎特殊貢獻獎
上下游共同創辦人馮小非榮獲卓越新聞獎第一屆特殊貢獻獎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佳作
洗衣精濫用殺蟲劑系列

入圍卓越新聞獎平面類國際新聞獎
 緬甸轉捩關鍵報告

2013

榮獲卓越新聞獎平面類調查報導獎
揭開假米粉真相系列調查報導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評審團特別獎
揭開假米粉真相系列調查報導

榮獲台達能源氣候與氣候特別獎
埔里小農與瓶裝水工廠的戰爭

2012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優勝入圍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孩子的未來、碗中的現在─校園午餐調查報導

上下游的市集平台

開拓台灣農業的想像

《上下游》成立之初,覺得農業被發揮的潛力還太少,十分可惜,當時食品界傾向使用進口原料或取代原料的添加物,對本土農業作物使用得比較少。因此我們除了新聞部門之外,也成立市集部門,是想要在我們手上,也去嘗試發展農產品的各種可能性,從水果到天然果乾,從花生到全台第一個有機花生醬,我們開發了多項產品,都是過往業界沒有或較少嘗試的作法。

市集一直在思考,台灣農業的產品還有多少可能性。比如說我們要支持台灣的雜糧,消費者要支持它的方式就是吃掉它。以黑豆為例,你一直叫他喝黑豆茶,他會喝膩,好,換成黑豆蛋糕,也可能會吃膩,那接下來我們就把它整個做成一坨麵,叫黑豆麵,讓大家可以把它當作主食吃下去。透過持續深入探索與翻新求變,啊,原來可以這樣啊,原來可以那樣,好像開發潛能一樣,把本土農產品的整個潛能開發出來。

上下游市集作為一種公共財

上下游市集,以一種「開發的公共財」來思考我們的存在。每當我們開發出一個東西之後,等於讓別人看到:你看可以這樣。因此,我們嘗試把本土農產帶入各項產品,例如大家都用進口小麥做麵條,我們就嘗試用本土小麥,並且嘗試開發出價格合宜的產品,希望讓大家知道支持本土食物並沒有想像中的艱難與昂貴。

我們始終都在思考,上下游市集如何刺激更多的本土食材創意,並且創造合宜的經濟結構,讓消費者與生產者都得利。

上下游市集盈餘無條件支持上下游新聞

市集除了開發台灣農業潛能外,還肩負著經濟上支援新聞的任務,以完全支持不干預的方式,一直一直在付出。我們定義上下游為一個社會企業,除了因為這個企業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存在,也因為這些錢不是累積在私人口袋。大家在市集購買累積的每一份能量,都將回流到對農業的有正向發展上的方向。

上下游的副刊平台

除了新聞與市集部門外,我們在2017年新增「上下游副刊」版面,以文學、藝術形式表現飲食、生態、農林漁牧的豐富面向,以傳遞這些領域的精神價值。

不同於物質價值,精神價值看似無用,卻是內在的、不斷超越自身的。文學藝術的創造與鑑賞是人類的精神活動,文學作品是精神產品,也唯有文學能記錄人類歷世歷代最鮮活的喜怒哀樂,超越時空地映照人類的生命樣貌、洞悉人性。

新秀、老將共同耕耘,不限文體的借火者

開版4年以來,我們邀請了超過200位作者成為上下游副刊的耕耘者,既有文壇老將,也致力於挖掘新秀,不斷累積作品的深度與廣度。

我們以主題式經營每周的副刊版面,開拓各種文體的可能性,期許創作者提供屬於當代台灣的文本,傳遞土地的價值。如同我們援引福婁拜對文學定義的發刊詞:「文學就像爐中的火一樣,我們從人家借得火來,把自己點燃,而後傳給別人,以至為大家所共同擁有。」

我們的團隊

上下游新聞團隊

馮小非

共同創辦人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歷任台灣日報編輯、921地震後創辦中寮鄉親報、擔任小地方新聞網編輯、共同創辦莫拉克新聞網、2011年共同創辦上下游新聞市集至今。曾獲卓越新聞獎第一屆特殊貢獻獎,現兼任公視、華視、客台及海漁基金會董事。

蔡佳珊

總編輯

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實驗認知組畢業,曾任職《遠見雜誌》、《經典雜誌》、《Net and Books》,而後縱身投入食物與農業報導的寶山,曾獲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希望透過深耕書寫土地與人們的故事,與大家共同守護環境。著有《餐桌上的真食》、《台灣好果子》、《台灣綠食堂》。

林怡均

記者

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輔農藝學系畢業,曾任田裡有腳印市集經理人、2016年綠領農學市集總召集人。來自高屏農村的百姓貴族,逛菜市場、跟農夫聊天的時候最自在,在田裡聽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想用文字寫給大家知道。

林吉洋

記者

台北大學地政系畢業,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關注風土人文與城鄉環境變遷,曾任職於社區大學,跑過業務、打過選舉。2012年曾獲浩然基金會支持,在中國NGO擔任國際志願者。2015、2016年業餘寫專欄,獲兩岸新聞報導獎獎勵。記者夢在四十歲前夕爆發,一頭栽入《上下游》,耙梳人與土地的羈絆,2021年獲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肯定。

楊語芸

記者

德州農工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暨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雙碩士,曾任《商業周刊》〈alive別冊〉及《蘋果日報》〈蘋中人〉特約記者,《新北市文化》及《好客竹縣》主編,報導作品曾獲鍾肇政文學獎及玉山文學獎肯定。鬻字維生數十載,別無他長,樂此不疲!

李慧宜

記者

做過人權工作者、國會助理、雜誌業務、泡沫紅茶攤老闆……等十種工作。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以採訪報導為人生職志,主題以「農村發展」與「自然環境」為主,曾獲卓越新聞獎、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著作有《農村,你好嗎?》、《美濃,正當時》。定居美濃,一手拿鋤頭一手拿筆,自許能不斷以文字、相片記錄農業社會與自然生態的現況、挑戰與變遷。

馬振瀚

記者

擁抱家土的海島子民。畢業於清華大學的人類學學徒。關心臺灣的農、漁業,希望能透過文字的力量,講出土地與人的故事。樂於投身新事物,並醉心於日常生活。

上下游市集管理團隊

蕭名宏

共同創辦人/總經理

大學念數學,研究所念社會學,畢業後曾共同創辦行動裝置入口網站,之後在國際品牌運動用品製造商擔任副總。中年返鄉,將過去所學運用在本土農產品的開發運用,希望串起產地到餐桌的上下游。

莊惠宜

共同創辦人

曾負責南投魚池鄉日月老茶廠20年,帶領無數次導覽,也是上下游共同創辦人,負責出最具挑戰性的「產品開發」考題。

田美燕

協理/品管

曾任業界產品開發、採購、生產、品管等多項職務長達30年。由於認同上下游理念,轉職上下游,擔任管理工作。

陳時羽

產品開發

畢業於高醫,曾於牙材、餐飲業間打滾。透過食物、土地的溫度,分享每個人記憶上的美味。

上下游副刊

古碧玲

副刊總編輯

做過大小平面媒體、非營利事業組織,開過姑姑筵咖啡店等飲食舖子。好美好奇好勝怕無聊,雜看雜學,自己思想,喜歡閱讀植物,喜歡閱讀藝術,喜歡閱讀文史哲與社會科學,難以忘懷自幼浸潤於各報副刊的重度文字迷。

關於上下游

  • 認識我們
  • 聯絡我們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保護

內容頻道

  • 新聞
  • 市集
  • 副刊
  • 食農搜查線 Podcast

社群

  • 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
  • Telegram
2011-2021 ©上下游News&Market. 法律顧問:法瑪國際專利法律事務所
  • 每日新聞
  • 重磅調查/專題報導
  • 熱門新聞
    • 今日最熱門
    • 本月最熱門
  • 新聞分類
    • 時事.政策
    • 食安
    • 愛地方
    • 好吃.好玩
    • 新知
    • 種好田
    • 食農教育
    • 漁業.畜牧
    • 國際
    • 人物
    • 綠生活.旅遊.國際通信
    • 評論
    • 公民寫手
  • 食農搜查線 Podcast
  • 市集
  • 副刊
  • 認識上下游
  • 聯絡上下游
贊助上下游
  • 專題首頁
  • 01 導言》風電重擊的海口人生
  • 02》被風機包夾的中部海岸線,陸域風機入侵十年辛酸
  • 03》雲林海線的哀愁,空污重災區又逢大批風機入侵
  • 04》關閉的海門,鬱卒的漁民:苗彰沿近海漁業被迫退場
  • 05》雲林漁民站出來,從抗爭協商到監督,尋求與風電對話共存
  • 06》當海岸棲地插滿風機,蝙蝠、鳥兒、白海豚何去何從?
  • 07》面對風電爭議,政府、漁會、開發商如何回應?
  • 08 越洋專訪》借鏡英國經驗,首重海洋空間規劃,保障公民參與
  • 09 越洋專訪》法國人民反風機:許多人被迫離家,漁民不是乞丐
  • 10》風電政策五大缺失與解方:制訂正式法規,落實海洋規劃與公眾參與
  • 新聞
  • 市集
  • 副刊
  • 食農搜查線 Podcast
  • 重磅調查/專題新聞
  • 即時新聞
  • 今日最熱門
  • 本月最熱門
  • 認識我們
  • 聯絡我們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保護
  • 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
  • Telegram
按「ESC」鍵關閉視窗
featured 有機 農委會 農藥 禽流感

Subscribe Now

Join millions of others and stay up to date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mc4wp_form id="682"]
使用者名稱或Email
密碼
使用 Facebook登入
使用Google登入
忘記密碼?
註冊帳號
使用者名稱或Email
Email
使用 Facebook登入
使用Google登入
Cancel
輸入使用者名稱或是Emai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