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遏止農地種電亂象 陳保基:若無農業經營,將撤銷發電許可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繼日前拋出整頓農舍亂象的修法提議後,針對近年在中南部地區出現的農地種電亂象,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於6月24日公開宣示「農地種電」必須結合農業經營,不能只種電賣電,他已在全國農業首長會議上要求各縣市嚴加查核,若發現農地上的農業設施沒有農業經營,只靠發電賣電營收,將撤銷該綠能設施在「非都市土地的設施容許使用許可」,終止發電。

2013年10月,農委會修訂〈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放寬於特定農業區與一般農業區的農業生產設施可以申設附屬的綠能設施之後,短短不到兩年內,打著「農地種電」旗號的光電大棚,在中南部農業區如雨後春筍冒出。許多光電大棚佔據優良農地未從事農業經營,只靠太陽能發電銷售給台電賺取收入,不但引發「假農業真種電」的爭議,也排擠真正務農者的農地需求。

上下游新聞去年11月揭露農地種電的亂象後,農委會經過半年多的檢討,決定進行整頓。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昨天應邀上「行政院開麥啦」與網友座談時強調,農委會只允許實際農業經營結合太陽能綠能發電,例如禽畜舍上裝設太陽光電板較無爭議,但溫室要附屬綠能發電設備,業者必須證明不能影響作物生長,這部分農委會已要求地方政府面對業者提出申請時,從嚴審核。

對於毫無農業經營事實的「農地種電」亂象,陳保基則強調已在全國農業首長會議中要求地方政府加強稽查,若該農業設施只種電而無農業經營,地方政府可撤銷該農業設施「在非都市土地的設施容許使用許可」,間接禁止綠能業者利用優良農地種電賣電。

不過陳保基也表示,對於嚴重地層下陷地區或受污染農地等區位,因考量水源供應侷限,或農業生產行為受限於外部環境因素無法農耕,導致農民的農業收益相對較低時,這類農地進行種電時,可不必結合農業經營。粗估這類農地面積合計約1400公頃。

農委會指出,因部分能源業者曲解農地種電政策,誤導農民所興建的農業設施可不供農業使用,而以架設光電設施為主,對此農委會再次重申附屬綠能設施不得影響農業經營,並發函各縣市政府強化農業設施應作農業使用的審查流程,以遏止有「假農業經營之名,行種電之實」的情­形發生。

相關報導

變相的綠電 實質的農地掠奪 農地種電肥了誰?

再掀炒作農地的潘朵拉盒子 農地種電 地方政府頭痛 農委會內互踢皮球

雲林水林某處農地種電案例,溫室上方覆滿太陽光電板,完全遮阻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日照。
雲林水林某處農地種電案例,溫室上方覆滿太陽光電板,完全遮阻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日照。

2 則留言

  1. 這問題應該分成兩個角度:
    1, 農地是否開放直接安裝太陽能(在台灣是被禁止), 但綜觀全球其他國家的再生能源政策,皆是採取開放式(需要相關的土地變更使用流程), 德國在多年的完全開放後,最後採年度配額制。

    2,農業設施施行綠能裝置,這部份應該沒有疑義。若能兼顧養殖與發電,應該是雙贏。

    台灣太陽能的困境過去是製造在台灣,安裝在國外,也就是消耗環境的資源生產,但真正無污染的發電確是在國外。

    如今政府開放安裝,台電願意收購,卻無土地資源可以用來交換電力資源。(台灣僅開放都市用地與工業用地可以直接安裝在地面上,試問該土地的持有者會願意將龐大的開發利益用來安裝20年無法撤除的太陽能電廠嗎?)

    容我再廢言幾句,我個人覺得本文的作者分析非常仔細也很用心,但卻有點見樹不見林,檢討個案卻不去對抗系統.在我看來,農民依舊是這場筆仗的犧牲品.上下游對於土地的關懷是無庸置疑,既然是獨立媒體,究竟是為何發聲?捍衛何種價值?

    從這一系列的農地種電的報導,我想其主筆應該很缺乏再生能源相關的資源來援引,也就是一連串的傾斜報導不免啟人疑竇?

    舉凡這個地球上的再生能源安裝,其資源的交換對象很容易落到農地,因為它最便宜(很市儈也很無奈),但是:

    “台灣政府非常有遠見的在一開始就嚴格限制,農地上絕對不能直接架設太陽能(只有一個小漏洞,每塊地號允許安裝660平方米的電力設施,這是為了幫高壓電塔或風力發電解套” 若上下游筆者有興趣,可以再另刊報導高壓電塔與風力發電機如何蠶食農地資源,我相信統計出來的結果也不會輸太陽能發電太遠.(其實我更想看到的,是上下游如何去報導農地違建工業廠房,以及地方資源回收業者傾倒事業廢棄物,但我相信,上下游的卵蛋也沒比一般人大多少),反正太陽能安安靜靜的躺在田野,如同裸體模特般楚楚可憐,讓人不禁想多為它美言幾句.

    因此,業者所能進行的就是農地申請農業設施,再來安裝太陽能設施.我個人覺得這是荒謬政策(不開放農地)下的必然結果,當然農委會應廣大民意要求要去檢討並取締太陽能下的農業設施有沒有在經營農業,這就變成一場如同體委會要去檢討為何職棒球員不會花式跳水般的鬧劇了,皆下來的劇本肯定非常爆笑滑稽,沒人知道結局,唯一可知的是,在正義的旗幟下,又垮了一個產業.

  2. 來吧!!我來襲作一下平衡報導!!

    01 前言 農地種電,比有機農業更有機

    2015.07.07 左右擺記者 雙面膠

    首圖:近年在中南部特定農業區興起的光電農業大棚,大片涵養水源保護著良田,也讓土地遠離農藥毒害20年,還給下一代公義建康的土地。

    我國近年因工業化發展,導致農村人口外移嚴重,根據農委會統計,農業人口平均年齡為62歲,每年我國休耕農地面積達20萬公頃(民國92年-101年度平均),導致國家需每年編列近100 億新台幣進行休耕補助 (每公頃4萬5千元)。相當於我國公民每人每年需花費新台幣434 元做為此補助費用。

    此外,根據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 葉XX於”台灣農地資源利用的永續性議題探討”中指出,我國每公頃農地每年所消耗的農藥量達10公斤,以農委會所統計80萬公頃的一般農地來計算,每年農藥的消耗量為8,000公噸,以一般農地20年累積計算,相當於16萬公噸的農藥毒害土地,地下水與空氣,並且透過農產品進入人體,若以我國人口總量做為環境成本,意即過去20年每一個國民平均承擔6.9公斤的農藥。

    本刊記者冒著極大風險對抗利益團體,採訪在電力市場中唯一的庶民技術:太陽能電廠相關業者,得到以下珍貴數字:

    截至2014年底,全台共安裝450MW太陽能電廠,記者不負責任假設該電廠皆建置在農業地區,按業者資訊1MW需1公頃土地來計算,約計為450公頃土地,佔我國年度農地休耕面積(20萬公頃)約0.2%,也就是千分之二。究竟這千分之二的綠田明珠帶給世人怎樣的啟發?又是如何從結構改變我國的總體經濟與個體經濟能?讓我記續看下去:

    根據業者的說法:”這450公頃的農地休耕,相當於國家需要拿出每年2,025萬的休耕補貼,若是20年,這個金額將是4億新台幣,我們替國人省下每人省下17元新台幣的支出,更不要說是農業對這片土地的侵害了!!”

    雙面膠:”但是這450公頃人家說是良田ㄟ!你們說這450公頃全部休耕,好像邏輯不太對??”
    業者: “我們一分地每年1-2萬不等跟農民租,相當於發電量的6%,這些農友大多都有休耕的打算,因為太辛苦了,他們種水稻,一分地一年也是1-2萬的收成,如果又有天災,還會更慘。租給我們,他們可以再多兼幾份工作,很好啊”

    雙面膠:”你好像沒有回答到我的問題,有人報導你們再蠶食農地資源??”

    業者: ”我跟你說啦!今天就是因為我們不是大公司啦!你看,我們屋頂上的工人,哪個不是農民?以前他們要到外地搬板模,綁鋼筋啦,農委會自己不是統計,百分之九十的農民需要兼差,啊現在我們發包給在地的農民做,20年的清洗維運也是發包給在地的農民,啊那個火力發電,核能發電,我們沒證照的,連入門資格都沒有。”

    雙面膠:”我是問你有沒有蠶食農地資源?”

    業者:”幹!你這個人很盧ㄟ。我要是像你這麼會搖筆,頭殼壞了才會站在日頭下做太陽能。我跟你說啦,農民還有技術股,跟以前科技新貴一樣啦!!”

    雙面膠:”技術股? 不是說錢都被投資人賺走了?”

    業者:”社會事你還有得磨啦,不要以為會寫東西,被人利用都不知道?”

    雙面膠:”大哥,講白話一點”

    業者:”好啦!!我們做太陽能,一般都出3成的錢,另外7成跟銀行融資,銀行融資你知道嗎?要簽本票ㄟ,借10年,如果發不出電,我要去跳海的,你知道嗎?農民拿發電量的6%,我跟你說啦,發電量的70%拿去還銀行的本息,剩下的30%,農民要分6%,等於甚麼?等於農民拿20% (6/30) 的技術股ㄟ”

    雙面膠:”甚麼?這麼好康,難怪有人說年輕人都租不到農地,原來都是你們造成?”

    業者:”幹,我真的全蘭趴火,20% 技術股,也不過一分地一年我們租1-2萬,等於每坪每年30-60元,一個便當也買不到,你去算一算101大樓一坪一年要多少?差1,500倍ㄟ,不要十八層地獄去幹譙十七層地獄,我們的命就有好到哪嗎?如果能做公共工程,我們會來做太陽能嗎?”

    雙面膠:”大哥,不要發脾氣,我是來平衡報導的!!”

    業者: “我跟你說啦!我是不知道他們在不爽甚麼啦?我只知道在自由經濟的框架下,難道要所有農民都沒有選擇的安貧嗎? 我操他媽的農委會如果是真的腦殘以為做太陽能會讓農民過太爽,幹,每分地每年1-2萬,我們了不起佔休耕面積的千分之二,佔全部農地面積的萬分之五。農委會如果這麼腦殘拿這個理由說帖,那真他媽的台灣的農業完了!!”

    雙面膠: ”大哥,這麼激動對現況沒幫助,好好說!!”

    業者: ”我跟你說啦!!你去看農委會那個漂粉鳥計畫從88年:「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自98 年5月起推動,迄102 年7 月底止,經營規模達12,207 公頃,佔總農地面積80萬公頃的1.5%,這就是我所說的水鬼在抓交替,自己幹不好,現在抓替身。”

    業者抽根菸繼續:”我跟你說啦,我們就在偏鄉蹲點蹲好幾年了,農友沒有人要讓子女回來務農啦,即便有,回來的年輕人光是跟他爸媽吵怎麼種,都可以拿鋤頭相砍了。反倒是,我們雇用的都是在地的農家子弟,20, 30歲,過去的教育都不是學農的,都是在幻想變成科技碗粿啦,高不成低不就,窩在異鄉當四二輪的做業員,今天回到故鄉照顧電廠,這不是真正的漂鳥嗎?我跟你說啦!這些年輕人才有辦法真正落地生根,便成台灣農業轉型的種子。務農的口材都不好啦,口才好的也不會來務農啦,能靠嘴吃飯,誰人要流汗”

    待續——-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