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支持《上下游新聞》
10歲的時候,我們會把珍貴的東西放在一個鐵盒子裡,也許是心愛的彈珠、標誌美好回憶的旅行車票,仔細守護心裡在意的東西。《上下游》的鐵盒子則裝進了對農業的尊重。農業是人與自然之間緊密的互動,它餵養我們每一個人,而農業環境永續,土地上的人們也才能安身立命。
11年來,《上下游》透過新聞守護台灣的農業、食物與環境,我們以報導傳遞農業的精彩;以新聞轉譯農業知識;我們也揭露農業、環境面對的問題,刺激政策改革,促使台灣成為對環境與農業更友善的國家。
過往11年,我們看見農業的機會與問題,也累積報導的專業能量,未來我們將擴大新聞的廣度與深度,探索讓農業更強健的方向。我們需要您的支持,共同捲動土地的活力,讓人與自然永續共好。
多年來,台灣的社會政治架構,讓農業居於結構弱勢,開發主義當道,農業與環境經常成為政策的犧牲者;農業所需資源如土地、陽光被掠奪,導致耕作日漸困難;消費者對食物生產的旅程過於陌生,農業價值被過度低估;這些都讓農業面臨艱困的處境,自然環境也逐日惡化。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
我們需要大家一起贊助,除了協助我們強化既有的工作,也開拓更多的服務:
11年來,我們總共發表超過一萬篇新聞,平均每個月超過100萬個閱讀頁次,這些內容累積出讀者對農業理解的厚度,也讓社會大眾不斷感受農業議題的存在,打破農業與讀者的疏離。
我們致力讓社會良性對話,促進產銷兩端彼此了解與訊息溝通,滾動正面能量。例如:全國大缺蛋是怎麼發生的?記者深入養雞現場,即時製作缺蛋啟示錄專題,詳盡剖析產銷鏈各環節,讓民眾了解生產者的困難;又例如疫情導致校園停課,營養午餐蔬菜告急,上下游推出報導並揪團買菜,既解決農友燃眉之急,也讓因疫情不敢出門的民眾有新鮮的蔬果可以食用,報導在短短數日內有200萬人次點閱。
我們也為消費者製作各種「作物知識王」的報導,從芒果、鳳梨、蕃茄、柑橘、白菜等,發掘不同作物的品種與有趣的故事,扮演作物與消費者的翻譯橋樑。
我們以報導加強消費者對本土農產品的向心力,無論農漁畜產,不斷強調以國產替代進口,請大家支持台灣農業。例如「台日小麥復興之路」專題出爐後,許多有名烘焙師傅開始採用國產小麥,「使用台灣小麥」成為可為食品加分的標竿。「揭開假米粉真相」調查報導則揭發「米粉不含米」的荒謬現象,除了為消費者維護食安,更希望業者能多採用本土稻米,提升糧食自給率。
9665則
新聞文章
114萬
瀏覽頁數
我們將許多農業專業研究,轉譯成通俗好讀的新聞故事,陪伴農民探索耕作所需的知識力量,同時也報導農友在田間累積的智慧,透過新聞流傳累積農業民間知識,共同探索更加友善土地的農法。
例如化肥過量會傷到土壤、農民應精準施肥的議題,我們就訪問過兩位中研院研究員和院士,一位揭開氮肥的秘密,另一位告訴我們為何施越多肥土壤越瘦。我們也發掘多位民間專家,以田間實務經驗提供專業建議,讓農民更有感,例如土壤作物醫生要大家不要過量施肥、肥料行老闆破解肥料密碼,都有許多農友看完之後付諸行動,提升作物品質和土地健康。
大眾所關注的農藥減量和除草劑濫用問題,也是上下游關注焦點,除了爬梳國內外數據凸顯出台灣農藥用量偏高的事實,更積極提供友善土地的實作方式,例如草生栽培應該怎麼做、自己製作微生物製劑,尤其是農民親自示範的經驗更具說服力,單一報導便吸引數十萬點閱,引起農業圈廣大迴響。
《上下游》挖掘許多被政府長期漠視、或直指政策缺失的重大新聞議題,以公共利益為優先,不畏時局壓力,對政策提出針砭,犀利詳實的報導屢屢促使主政單位必須提出改革之道。
例如「揭開全台農藥最大漏洞│檳榔共業30年」系列報導以詳盡田野調查和科學檢驗,戳破政府怠惰多年真相,促使監委調查、主管機關將檳榔納管,終結30多年來的三不管政策。
再以「光電侵農大調查:直擊數百案場,揭發四大亂象」報導為例,記者地毯式踏查,以照片鐵證和完整論述呈現農電亂象,引發輿論關注並促使政策為農地種電止血。
「失控的低溫物流,揭開四大宅配亂象」調查報導則與學界合作,首創利用科學儀器證實「低溫變失溫」,並透過不同媒體間的合作發聲,促使行政院邀請產官學和物流業者檢討對策,多位立委皆召開公聽會,督促政府加強控管。
上下游所推出的年度重磅調查報導,歷年來榮獲許多新聞獎肯定。以新聞揭露真相,促進社會前進,是上下游努力實踐的信念。
除了會員專屬電子報在停止訂閱的一年內還有效之外,其餘回饋都會取消。
只有「每月定額」和「單筆贊助」的回饋方案不同,贊助訂閱金額不同,並無差別。無論金額多寡,我們都心存感謝,因為每一分錢都代表對台灣農業與獨立新聞報導的支持。
在您完成第一次贊助後,我們將以email通知相關資訊,例如:會員專屬電子報、上下游新聞年報、上下游新聞專屬Line社群、會員專屬年會等訊息。
首次定額贊助會於贊助隔天進行扣款(例如1月5日贊助,1月6日會扣款),第二次扣款時間則是下月的贊助日隔天(例如2月6日)。
上下游成立時登記為公司行號,贊助費用會以發票開立,而非捐款收據,無法作為抵稅用。
會,電子發票會寄至您的信箱;可以,請於統一編號選擇「公司用」即可填寫統一編號。
麻煩請email至info@newsmarket.com.tw,收到取消贊助後,將由專人為您處理。確認後我們將會在3個工作日內開始停止下一期的扣款; 已訂閱的前期贊助款項恕無法退款。
很謝謝您的支持!這10年來我們發現台灣農業還有太多的議題沒有被觸碰過,從政策外部環境到農業產業結構,都還需要被挖掘、需要被紀錄。我們需要更多的記者編制,也需要更多來自您的支持,才能守護台灣農業和獨立報導。唯有您的加倍支持,上下游組織才會更健康!
上下游市集盈餘一樣會無條件支持上下游新聞,同時上下游市集也才更有餘力延續發展農產品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