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林下養蜂,天然封蓋森林蜜│原生林蜜源植物多、無農藥威脅
林政單位認為,林下經濟是山村的「活路」,靠著引進林下經濟作物,帶動山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但要突破凋蔽困境,是否能創造足夠經濟效益、進而吸引山區居民投入?在發展模式中擔任先鋒的「林下養蜂」,真的走得通嗎?與林業試驗所合作多年的蜂神養蜂場老闆王智聰肯定地說「是!」
山間穩定的蜜源林木,讓蜜蜂不再挨餓
走一遭蓮華池的林下養蜂試驗林區,其中不乏蓊鬱的烏桕、茶花、白千層,「你看!」順著王智聰手指處一看,就是滿地落下的茶花,而蜂箱就靜靜擺放在緩坡,放眼望去,蜂群在樹叢間穿梭進出,此即由林試所維護、占地461公頃的原生蜜源林地。
「其實經營蜜源森林,不太需要什麼介入。」遠望眼前樹叢茂密的山頭,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許俊凱表示,相較樹種單一的人造林區,原生林蜜源更顯豐富,現有林相已相當完整,若要在林中擺放蜂箱、從事林下養蜂,僅需局部修枝、疏伐,移除生長狀況較不理想的樹木,維持森林透光性即可。
也因林間蜜源樹木會陸續開花,據王智聰評估,若在原生林中養蜂,一年可收二至三次蜜,在冬天餵食蜂群即可;人造林則因樹種關係,花期一致,每年僅可收一期花蜜,且五月前較缺花,就需要更長餵食時間。
與林試所合作已邁入第四個年頭,王的120箱蜂設置在原生蜜林區,一箱蜂每年可產40~50公斤蜂蜜,年收獲量可達5,500公斤,足以維繫蜂農生計。
林間放蜂、收獲蜂蜜同時,「保護蜂群」更是首要任務
林地提供蜂群豐富、穩定的蜜、粉源,蜂農不再擔心蜂群挨餓,還能夠穩定收獲蜂蜜;但林地地處偏遠,卻也增添林下養蜂的挑戰,其中,「中華大虎頭蜂」的突擊就是首要難題。
「你聽,有沒有聽到戰鬥機的聲音。」王智聰以此形容中華大虎頭蜂振翅飛行的聲音,果不其然,一隻大虎頭蜂盤旋於蜂箱外、準備咬蜜蜂,但王已經備好網子,一把將其捕下、泡進酒中。
據王智聰觀察,「直接抓蜂」是最有效圍堵中華大虎頭蜂襲擊的做法。但艱辛的是,養蜂人往往要在天未亮時就入林巡視,一看到大黃蜂前哨兵,就要先行捕捉,以免前哨蜂隻飛回去通報蜂群,而後,中午過後還要巡視第二次,層層防堵。
好不容易,蜂群閃避了中華大虎頭蜂威脅,王智聰再指,「天災」更是林下養蜂的潛在危機,若遇連續降雨、寒流,都可能危害蜂群,不僅可能直接導致蜂群失溫,更可能間接引發蜂蟹蟎問題,致使蜂群衰弱。但有何解?王表示,僅能以「帆布」對抗連續降雨,而若氣溫太低,便把巢片擺得密集一點,再用木塊、木片堵住進出口,讓洞口大小僅能維持一隻蜜蜂進出,以免蜜蜂失溫。
林下養蜂可行嗎?林試所、蜂農抱持肯定態度
耗費心力巡視、照看蜂箱,只為了閃避潛在山林間、任何可能危及蜂群安全的危險因子。如此付出,值得嗎?究竟林下養蜂是否可行?「森林蜜」是否具有林下經濟發展潛力?王智聰給予肯定答案。
王智聰表示,林下養蜂較不必擔心農藥問題,蜂蜜因而能在封蓋中、靜待蜜蜂振翅搧風,將蜂蜜中的水分降至20%以下,形成「天然濃縮封蓋蜜」,而這也正是目前世界各地所追求的高檔蜜,故王認為,森林蜂蜜價格不會輸現市面上價高的龍眼蜜、荔枝蜜。
除了考量蜂農收益之外,「林地養蜂可增加林木授粉、結果率,進而促進林木更新。」許俊凱更站在林業經營角度表示。
全台約4萬公頃林地適合養蜂
歷經三年餘林下養蜂試驗,林試所、王智聰分別就林、農角度切入,認同林下養蜂確有其可行性;但至於該模式能否普遍推廣於山林?許俊凱指出,台灣森林覆蓋率近61%,但太過於深山的保育林地交通不利於蜂農進出山區、維護蜂箱,且坡度陡斜處也不適合擺放蜂箱,故僅有部分人工造林地、經濟林地適合經營林下養蜂,「應該不至於影響森林保育。」
既然如此,林下養蜂究竟能推廣到什麼程度?許俊凱表示,綜合考量透光性、交通點後,全台約僅有2%的林地適合養蜂,「但換算下來,面積也有4萬公頃。」在林試所眼中,待發展的森林面積不小,若能再配合養蜂產業經營,「林下養蜂」發展空間看漲,儼然成為潛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