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肉取代鵝肉?

雖然農民質疑進口政策,但彰化種畜繁殖場場長林宗毅也認為冷凍鵝肉替代有限,「我比較擔心被鴨取代。」

他解釋,國外鵝主要供羽絨用、鵝肝,上市年齡比較久,即使和台灣是同一品種,但主要功能和環境不同,應該是不同品系,「長肉」只是附帶特性;且養鵝在世界各國都不是主要產業,外銷量少,加上禽流感肆虐,根本沒幾個國家可出口,匈牙利也是解除疫區後才能進到台灣,反而是現在鵝肉店都改賣鴨肉,未來通路可能被取代。

民雄鵝肉廚師劉先生
民雄鵝肉廚師劉先生

農委會也主張,開放進口鵝是為了維持產業穩定,避免鵝肉市場被雞鴨取代,否則未來即使鵝農復養成功,也可能沒銷路。

養鵝協會雖能理解農委會邏輯,但希望操作可以更細緻,協會秘書林佳慧解釋,不是反對進口,但希望不要調降關稅,同時管制進口數量,降低鵝農復養衝擊。

內憂先解決,建立種鵝制度和密閉式飼養

不過,有雲林地方農會說得很絕:擔心被取代,也要鵝農真的能復養再來擔心。

這次禽流感幾乎將養鵝產業連根拔起,現在雛鵝量僅去年同期五分之一,價格3倍高,農委會雖已規劃進口「種蛋」,加速復養,不過要選出適合台灣氣候、環境的品系,恐怕需經過好幾代。林宗毅提醒,進口的鵝最好不要和台灣品系直接雜交,否則可能抵銷台灣品系的優勢。

但危機也是轉機,台灣種畜繁殖一直以來都沒建立完整的制度,種畜繁殖理論上至少需有三級,試驗場保存原原種,民間種鵝場有原種,另有提供給肉鵝場繁殖的雛鵝,藉著這次「砍掉重練」的機會,種畜場正著手重建台灣種畜繁殖制度。

水簾鵝舍內部(圖片提供:彰化種畜繁殖場)
水簾鵝舍內部(圖片提供:彰化種畜繁殖場)

密閉式、非開放式飼養也是未來重建趨勢。林宗毅說,許多業者被這次疫情嚇到,不再隨意讓人員進出,「以前消毒池可能踩一下就進去,現在都要踩30秒了」,也有業者在室外水池空間搭起透光浪板,隔絕野鳥接觸,「雖然以前可用開放式飼養,但不代表現在可以,農民要認知這不只影響到自己,也會影響到其他人。」

密閉式飼養之外,人車管控才是重點

林佳慧也很清楚,復甦產業得要自立自強,目前協會已補助20個示範場,農委會也有60多個示範場,目前還在試流程,配合農委會貸款,希望逐步讓鵝農轉向非開放式或密閉式飼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