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草生力! 除草劑濫用傷土系列報導】導言


文/上下游記者蔡佳珊   攝影/張良一
2017年5月23日

「連草都活不了,還能種出什麼好東西?」一位多年不用除草劑的農友直言。

超大梅雨過後,從空中俯瞰屏東山坡上的芒果園,出現一條醒目界線:黃褐與青綠,涇渭分明。使用除草劑的果園貧瘠裸露,表土已隨驟雨化作泥流入海;而隔壁綠草如茵的果園,土質仍是鬆軟豐滿、生機盎然。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除草劑銷量年年成長,民國105年突破二萬公噸,創下歷史新高,是27年以來最高記錄。再與世界各國相較,會發現台灣除草劑單位面積用量遠高於法、德、荷、日、韓、巴西等許多國家,與農藥減量的政策目標完全背道而馳。

見草就除,已成台灣鄉村反射動作。而在缺工與老化的鄉間,人力割草昂貴,除草劑便宜好用,因而從田間、鄉道到公墓,從農用到非農用,所到之處枯黃一片。

但濫用除草劑隱藏的健康危機和環境破壞的外部成本,卻難以看見和估計。國外諸多研究指出,除草劑過量不僅會衝擊土壤生態、降低生物活性與族群數量,亦隱含干擾內分泌和致癌疑慮。因過度除草而導致的水土流失,更等同於國土損失。

《上下游》除草劑專題系列報導,費時盤整歷年來分散各單位的除草劑統計數字,並參照聯合國糧農組織FAOSTAT各國資料,以具體數據彰顯我國除草劑用量偏高的事實。另外也遍訪農民、農藥廠商、環境團體和主管機關,深入了解雜草防治難題和除草劑濫用影響,並詳列學者專家的實用指南,提供政策建議,為生態與經濟的平衡謀求解決之道。

回到問題根本,雜草,究竟因何而「雜」?

雜草即「生非其地」之植物。……指特定時空中,對人類有害的植物,凡是危害農作物生產、環境品質、景觀者皆屬之。近年來基於生物多樣性的考量,適當的雜草定義應該為「尚未被發覺其特殊用途且予以經濟性栽培的植物」。──台大農藝系「雜草科學網」

換言之,雜草之「雜」,是相對於經濟栽培單一作物;之所以被清除,是由於防礙人類,無「特殊用途」。但我們卻在報導過程中發現,雜草不僅有「特殊用途」,且好處不勝枚舉,保全雜草不僅裨益環境,也有利於田園!

專家指出,草能覆田,亦能護田。就在除草劑創新高的同時,草生栽培風潮也逐漸開展,越來越多農民發覺:草是朋友,不是敵人。良好的雜草管理,可以儲水保肥、改良土壤、控溫保濕、提昇作物風味,更能營造生態多樣性,成為守護田莊的具體行動。

在氣候變遷日益劇烈的今日,在坡地水土流失嚴重的台灣,雜草就如同保護大地的皮膚。減用除草劑,以聰明管理取代趕盡殺絕,不只是農民必備知識,更應是全民共識。

系列文章待續,請大家持續關注上下游臉書專頁上下游新聞Line

fb-icon-64 line-icon-6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