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除草劑銷售量創歷史新高!年銷26億元,單位面積用量全球名列前茅


文/上下游記者蔡佳珊   攝影/張良一   圖表製作/上下游編輯部  2017年5月23日

[social_warfare]

我國除草劑銷量創下歷史新高!民國105年除草劑銷售量突破2萬公噸,達20,680公噸,不僅是民國79年以來最高記錄,比起104年也增加16%之多。

農藥統計分為銷售量和有效成分兩種,歷年數據分散在各單位並未統整,《上下游新聞》整合農委會農業統計年報,長期統計農藥銷售數字之玉田地公司,台灣植物保護工業同業公會等各單位資訊,整理27年來除草劑銷售數字變化,以下圖表呈現。

以除草劑銷售量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AI.)來看,數量也高達 4,179公噸,是14年來最高。

整體而言,民國 105 年除草劑的銷售量占整體農藥 47% ,幾乎是農藥銷售量的一半,銷售金額達26.4億元。

我國除草劑用量遠高於各國

與世界各國相較,會發現我國的除草劑單位面積用量遠高於許多國家。聯合國糧農組織FAOSTAT統計各國農藥使用量(以有效成分為準),《上下游新聞》記者找出農藥用量各國資訊,將各國除草劑總量除以耕地面積,可粗估每公頃除草劑用量,從中挑選數據較齊全的法、德、荷、日、韓、巴西等國來做比較,發現台灣的數值皆高出他國甚多。

以有效成分計,比較2000-2014年數據,我國每公頃除草劑用量平均為4.22公斤,約莫是法、德的3倍,荷、日、韓的1.5倍。就連種植基改作物面積世界第二的巴西,除草劑的單位面積用量都比我國少。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翁志弘去年完成〈農藥市場發展現況及趨勢〉報告,他說明,全球農藥市場以除草劑為主力商品,銷量持續增加中,主要原因是開發中國家大量使用除草劑。2012年,除草劑銷售額占所有農藥銷售額44%,殺蟲劑和殺菌劑各占26%。

各國除草劑用量與氣候環境、作物種類、複種次數、非農用占比都有相關,我國用量之所以高出他國,除了可能是氣候濕熱、農民使用習慣使然,也可能是經常在同一塊耕地一年內種植多次短期作物、複種指數較他國高,或是非農用部分被包含在內而無法區隔,但相關專家皆表示無法確定主因為何。

低價量大促進消費,買除草劑送電視機

近年友善耕作觀念興起,農研單位也推廣草生栽培多年,而我國的耕地面積並無增加,為何除草劑仍然年年成長,甚至創下歷史記錄?

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表示,銷售統計數字是國內生產量加進口量、再扣掉出口量而得出,並不直接等於真正的使用量,但一直以來沒有更好的方法去推估。「這個數字有可能已經使用,也有可能還庫存在外面的販售點。」他推測,去年除草劑用量增加可能與國際價格較低有關,廠商出口減少,可能囤積在國內、做降價促銷。

農藥廠商興農公司台灣植保部專員楊金璋也指出,近年除草劑價格較低,進口量蠻大,價錢變親民,囤貨與使用量可能因而增加。

地方上,雲林義直農藥行老闆陳鳳義觀察,今年固殺草有許多促銷活動,「買2箱送電視,買5箱送電動摩托車。」苗栗大湖永松農藥行老闆賴志彰也說,固殺草以前只有拜耳有,但現在對岸也開始生產,價格下降,廠商進貨量大,農藥店彼此削價競爭,因而促使購買量增加。

長期趨勢,氣候變遷使雜草更難防治

但且不論短期市場波動,就長期趨勢來看,除草劑仍全面呈現節節上漲之勢。主因究竟是人力老化?天候異常?非農用部分提昇?

馮海東認為,以上原因都不排除,「最直接的推測是農村勞動力的問題。」農業人口老化而依賴除草劑,是許多國家都面臨的困境。

楊金璋則補充,只要高溫多濕,草就長得快。這些年常是暖冬,可能導致除草劑施用增加。

從環境因素來看,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公害防治組組長蔣永正分析,除草劑上升的主因可能有二:氣候變遷與入侵植物,致使農地雜草發生種類改變、數量增加。

面對越來越劇烈的氣候變化,雜草因具有遺傳多樣性,調適能力比人為栽培的作物更強,造就它的競爭優勢。蔣永正解說,氣溫升高會促進雜草種子的萌發及生長,尤其是暖季,植株會快速蔓延擴展;土溫上升也會加速土壤施用型除草劑的分解,而縮短防治的有效期。此外,乾旱導致葉表角質層的增厚或葉片茸毛的增加,都影響了雜草葉片對除草劑的吸收量。

「在雜草發生量增加及藥劑防效降低的雙重影響下,慣行農田的雜草防治對化學藥劑的倚賴程度,相形加重,」蔣永正歸納道。

外來雜草入侵、抗藥性增加,提昇除草劑使用

外來植物的入侵,也是農業大敵。蔣永正解說,依《臺灣耕地雜草》記載,1960年代的外來植物不到60種,約為當時雜草種類的15%,近年來外來植物比例已超過30%。例如入侵至水稻田的長梗滿天星,因為具有超強的營養繁殖特性,成為部分田區的難防治雜草,無法完全沿用之前已建立的水田除草劑防治計畫,導致藥劑的用量容易超出掌控。

另外,雜草抗藥性的出現,也造成用藥量提升。台灣農民約從1970年代開始普遍使用除草劑,長期下來,導致農田雜草相改變及抗性雜草的發生。

蔣永正指出,最早證實的案例是野茼蒿對巴拉刈之抗性,後來發現牛筋草對嘉磷塞及禾本科草防治藥劑也出現了抗性植株。台中農民劉興健就曾經觀察到,常用除草劑的農園,經常整片都是牛筋草。

除草劑廣用於非農地,不在核准範圍,用量成謎

台灣氣候高溫多濕,農地的雜草防治需求確實可能比溫帶國家更大。但民眾常常可在鄉間公路兩旁、公墓、溝渠、魚塭等非農地上,看到噴過除草劑後一片枯黃的景象,顯示「非農用」的部分占有相當比例。

馮海東指出,農藥原則上就是要農用,不論公路、鐵路、電塔附近、魚塭周邊等非農用部分,其實都不在核准範圍內。如果要將農藥使用在非農用範圍,必須申請「特許使用」,經過中央主管機關核准,公告後才可以用。譬如行道樹台灣欒樹受到荔枝椿象危害,就是經過特許使用才能用農藥防治。但公路兩旁噴灑除草劑這類非農用案例,防檢局並未接獲過任何申請。

至於非農用的除草劑究竟占多少比例?馮坦言,目前並沒有資料基礎可以推估。

鄉間道路噴灑除草劑的景象極為常見,而執行者往往就是公部門。台東關山農民今年三月就出面向公路總局抗議,因包商違約使用除草劑,使得道路兩旁稻田受到污染而枯黃。

台東農民林義隆在地觀察,不只中央主管的道路如此,地方政府管的鄉道、縣道也都在噴,越是荒僻的產業道路越常看見除草劑痕跡。

鹿野鄉公所建設課表示,礙於經費吃緊、人力不足,加上全鄉幅員廣大,公路總計有百公里以上,故而確實會使用除草劑來做公路維護工作。「我們也知道生態和農作物很重要,除草劑應盡量少用,但是春夏季節草實在長得太快,」為了避免雜草叢生妨礙行車安全,權衡之下只好以人工除草和除草劑交替使用。

不過地方政府此舉是否有違法之嫌?環保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表示,除草劑從來不在環境衛生用藥名單內,屬於農藥,歸農委會管轄。而農委會防檢局則表示,農藥只能農用。

而依據我國《農藥使用及農產品農藥殘留抽驗辦法》第3條規定,「使用農藥者應按農藥標示記載之使用方法及其範圍施藥。」《農藥管理法》第29條也載明,農藥販賣者應「詢問購買者之用途,非為核准登記之使用方法或範圍者,不得販賣。」

環保團體:公共區域應全面禁用除草劑

除草劑便宜易得,使用上又遠較人工割草方便,從農民到公部門,都上了除草劑的癮。

日前5月20日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等環保團體,在台北響應串連全球反孟山都大遊行,訴求之一就是呼籲公共場所全面禁用除草劑。

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指出,除草劑會降低生物多樣性,「除了主要雜草,也把眾多野草殺盡,造成許多生物無法取得食物而消失。」許多除草劑還會影響微生物和某些動物的活性,有些則被視為環境荷爾蒙,即使微量仍可能干擾內分泌。

目前只有宜蘭縣和台北市訂有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限制非農業區不得使用除草劑。但環保團體認為,此事應由中央政府主動公告全國公共區域禁用除草劑,並且提撥經費予地方政府進行人工除草,以維護環境生態和人民健康。

系列文章待續,請大家持續關注上下游臉書專頁上下游新聞Line

fb-icon-64 line-icon-6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