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馬祖福建本一家,國家是個屁

買一張船票,由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馬祖)南竿鄉出發,前往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連江縣黃岐鎮,船行只要 30 分鐘;買一船中國牡蠣,由黃岐乘快艇送至馬祖,最快 15 分鐘。馬祖與黃岐,除了共享尷尬的「福建省連江縣」之名,也共享歷史記憶,即使兩岸分治,兩地依然處於「一日生活圈」。

許多馬祖居民的祖厝和神主牌都在中國,不少馬祖跑單幫是天天去福建「上班」,近期黃岐港也將開設淘寶代收站,馬祖居民只要透過小三通到黃岐領貨,還可以享有「國內免運」的優惠,國境的概念完全被顛覆。

若論中華民國法治,中國牡蠣運至馬祖是「走私」,但從馬祖居民的角度來看,所謂「走私」只是「兩岸合作」,政治分隔是一回事,資源互通有無,才是常態。

黃岐漁港是走私牡蠣至馬祖的主要漁港。(圖片提供/劉宏文)

政府默許「地下小額貿易」

緣於兩岸特殊的政經關係,台灣針對中國水產品輸入有特殊規定,活體、生鮮、冷藏及冷凍牡蠣不得進口,但可以進口中國蚵苗。

依照主管機關農業部的定義,「殼長 2 公分以下」才能稱為蚵苗。換句話說,除了 2 公分以下的蚵苗外,中國牡蠣不得進口台灣,這是非黑即白的法規,沒有商榷餘地。

根據連江縣政府產發處漁牧科提供的數據,2023 年馬祖牡蠣產量為 148 公噸。但盤商陳生(化名)指出,去年馬祖銷往台灣的牡蠣約為 1500 公噸,「憑空多出來的牡蠣數量,都是中國『漂』過來的。」

另一位盤商林平(化名)指出,立榮空運及台馬輪海運至台灣的牡蠣總重量,與馬祖的養殖量一定有落差,憑空多出來的就是走私,「這麼簡單的數學題,政府也不來計算,這不就是他們默許『兩岸小額貿易』的方法嗎?」

「兩岸小額貿易」、「漂過來的」說得委婉,其實就是走私。

中國牡蠣來到馬祖,改名為「馬祖生蠔」銷售全台。(攝影/李阿明)

海上接觸潛規則「國家是個屁」

連江縣立法委員陳雪生指出,馬祖結束軍管時期、開放觀光後,牡蠣需求日增,但水產養殖需要很長的時間,馬祖人力也有限,剛好大陸的水產養殖非常發達,「於是跟我們有一些『海上的接觸』,靠著漁船運過來」。馬祖漁民賺些差價,收入也不錯,可以說是當地行之有年的潛規則。

貿易商劉佾鑫幽默地以「強盜也是要穿一下西裝」為喻,直言「掛些浮球是表示有漁民在養,但下面有沒有東西就不知道了!」直接從中國走私去台灣比較麻煩,在馬祖「待一下」,就有很多模糊空間可以脫罪。

劉佾鑫說得直白,走私是官方用語,馬祖漁民只是跟中國鄰居「合作」而已。他口氣微慍,強調馬祖人個性強悍,他們長年在艱困的環境中求生存,不曾感覺到國家的照顧,「國家是個屁」、「海巡、岸巡還會怕我們」。

他說自己如今從事進出口貿易,不能再比劃拳頭,他打算將馬祖水域打造成進入歐洲的門戶,希望藉此打開馬祖水產品的能見度。

劉佾鑫嗆道,國家不曾照顧過馬祖人。(攝影/李阿明)

大海是冰箱,馬祖就是「連江縣」

貿易商蘇世軒也證實,「歐洲不想直接買中國的」,在馬祖待一下就能洗產地。雖然連江縣政府要求申辦標章的漁民至少要掛養六個月,但蘇世軒直言,漁民進口成貝是週轉用的,「掛愈短愈好,大海只是冰箱而已,最好三、五天能把貨全出了」。

貿易商大山強調,「我們不會說是馬祖牡蠣,而是『馬祖海域牡蠣』」,他笑說,「馬祖海域也包括福州」。蘇世軒也同意這種說法,「馬祖不就是連江縣嗎?說是馬祖海域也不算騙人」。他認為只要把食安控制好,「水產走私也沒什麼嘛!」

記者佯裝水產行與貿易商接洽,希望購得掛養六個月的牡蠣。面對訂單,貿易商仍無法鬆口,「我可以盡量出掛久一點的給你,但六個月真的沒辦法」,顯見「六個月」的規定形同虛設。

貿易商大山笑稱,說牡蠣養在「馬祖海域」沒有錯。(攝影/楊語芸)

馬祖與中國連帶緊密,非關統獨

《馬祖資訊網》創辦人劉家國指出,馬祖水產品走私雖然由來已久,但漁民應該有養殖的職業道德,「如果掛養連一週都不到,確實有些過分」,但若掛養一、兩個月,「我覺得算兩岸合作」。他也坦言,漁民走私「風險自負」,一般居民無從置喙。

曹以雄是南竿知名獨立書店「刺鳥」的店長,也是連江縣政府前文化處處長,他提到早年馬祖漁民透過海上交易,將中國香菇運往台灣販售,「台北迪化街賣的香菇幾乎都是這樣過去的」。當年馬祖還出現許多「菇寮」,目的就是作作有種香菇的樣子。

曹以雄表示,「菇寮」變成海上浮球,香菇變成牡蠣,手法如出一轍,但技術進步,現在更難查緝。

然而曹以雄也直言,馬祖環境險峻,所謂「同島一命」不是口號,而是真正的命運共同體。早年交通不便,台灣補給船若十天沒開,馬祖人可能就會餓死,只能跟福建交易,他強調「這是為了求生存」,無關政治。

現在雖然非同往昔,但他們往中國靠攏、與中國來往已是常態,情感上「絕非台灣人能理解」。

這番「同島一命」的底氣,讓人盡皆知的「牡蠣走私」安然繼續,沒有人願意檢舉走私者,曹以雄向記者嚴肅表示,「對我們而言就是背叛」。

曹以雄表示,馬祖與福建的情感「絕非台灣人能理解」。(攝影/楊語芸)

馬祖福建通商已久,福馬一日生活圈

馬祖文化工作者劉宏文表示,黃岐與馬祖往來頻繁,已有長久的歷史,早在 1949 年之前,北竿橋仔村與黃岐之間每天都有船班往來,稱為「黃岐渡」。黃岐是福建連江縣最大的漁港,且與馬祖最近,抵達黃岐後再經由高速公路串連,一個多小時就能到省會福州市。

曾任連江縣漁會理事長的北竿漁民劉鴻君原是大坵島民,他提到早年島上壯丁在端午後偕伴到亮島採淡菜,由於路程遙遠(搖舢舨約五、六小時才能到達),他們多半一待就是三、五個月,自備乾糧、自搭草房,採集的淡菜全曬成蝴蝶乾,等福建盤商(當時稱為「牙人」)來收購。由此可見,馬祖與福建一直都有通商的習慣。

黃岐居民 Jackie 則補充,所有的小島都需要與陸地互通有無,黃岐與馬祖相對位置呈西北/東南方向,以前行駛帆船靠的就是西北東南季風,讓黃岐自古就與馬祖通商便利。

劉家國表示,馬祖人的祖先雖然主要來自閩江口的長樂、潭頭一帶,少數來自連江,但黃岐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馬祖,漁民要修船、居民要採買更為方便。

2001 年兩岸開放小三通時,「兩馬協議」的對等港口是馬祖南竿與福州馬尾,航程要兩個多小時。經過多年爭取,福州才在黃岐和琅岐設海關,有了第二、三條小三通。馬祖居民乘船可當日往返,讓兩岸探親、旅遊、購物更為方便,真的是「福馬一日生活圈」。

黃岐鎮與馬祖距離近,是馬祖人經常前往採買的地方。(照片提供/劉宏文)

回福建祭祖,訂淘寶到黃岐領貨

馬祖居民的生活有多麼接近中國,從許多細節可以看出端倪。不只漁民有微信帳號可以聯絡對岸,連一般百姓也是如此。記者詢問村長、旅館老闆、便利商店店長、咖啡廳服務人員,人人都有微信,其普遍程度就如同 Line 軟體通行於台灣本島一樣。

另外,馬祖不少地區能夠收到中國的電信訊號,許多居民手機中裝有「雙門號」:中華電信 + 中國移動。根據記者在馬祖的訪查,當地居民不時就會透過小三通到福建採買、旅遊、探親,或是處理房地產等投資事宜,交流相當活絡。

劉佾鑫指出,不少馬祖人都有三張房產證(中國用語,指房地產權狀):馬祖、台灣、福建都有房子,也會在中國的銀行開戶存錢,因此能使用微信轉帳、進行交易。

記者採訪當天,劉佾鑫利用小三通從琅歧回到南竿,他還帶了福建餐廳現煮的「牛蛙」來加菜,笑稱自己是 Uber Eats 外送員。

馬祖漁民透過微信轉帳支付牡蠣價金給中國漁民。(示範/牡蠣貿易商;攝影/楊語芸)

劉家國指出,許多馬祖跑單幫是天天去福建「上班」,除了幫忙馬祖鄉親「代購」,也常採買大包裝的食品、日用品回馬祖分裝販售。

事實上,馬祖特產店內的許多商品就是來自對岸,以「小黃魚酥」為例,馬祖已經沒有小黃魚可以捕撈,都是靠跑單幫從中國帶過來的,再包裝成馬祖特產來販售。南竿鄉復興村村長曹爾嵐也提到,馬祖舉辦廟會所需物品必須去福建採買,「疫情時不能過去,好不方便」。 

前連江縣長參選人蘇柏豪則補充,「馬祖跟福建雖然有政治阻隔,但生活是一個圈子」,許多馬祖居民的祖厝和神主牌都在中國,結婚時必須先去對岸祭祖。因為馬祖奉祀的神祇與習俗跟台灣不同,廟會必需品也得去對岸採買,甚至連廟宇辦傳統活動,有時也得請對岸專業的工作人員來協助。

他還提到淘寶購物在中國境內免運,近期黃岐港將開設淘寶代收站,馬祖居民只要透過小三通到黃岐領貨,不僅解決許多淘寶店家不願出貨到台灣離島的困境,還可以享有「國內免運」優惠,國境的概念完全被顛覆。

馬祖居民利用小三通前往福建採買日常用度。(攝影/楊語芸)

村長:別把台灣標準套在馬祖頭上

除了上述的情感與歷史淵源,從南竿坐船到黃岐,快艇只要 15 分鐘;坐飛機到台北或台中需時 50 分鐘,搭船則要數小時,從地理距離上來看,馬祖同樣更靠近中國。

曹爾嵐表示,兩岸合作、小額貿易源於馬祖的歷史背景,也滿足馬祖的經濟需求,多數馬祖人都希望能夠維持現況。他也認為,如果漁民只是想賺快錢,大可以直接走私、不必掛養。「就是因為擔心福建水域不乾淨,影響食安,才會在馬祖蓄養一段時間」。

曹爾嵐強調,固然有人掛得久、有人養得短一些,但整體而言,養殖漁民仍舊付出心血,他希望大家不要把台灣標準套在馬祖頭上。

曹爾嵐希望大家不要把台灣標準套在馬祖頭上。(攝影/楊語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