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台灣國界與馬祖視界

「台澎金馬都是中華民國」─ 這句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說法,在進行馬祖牡蠣專題時,記者首次產生質疑。

初抵馬祖,《上下游》依約採訪線人,原本以為艱難重重的走私事件,受訪者卻說得輕鬆,包含馬祖漁民微信訂貨、中國漁民海上丟包、馬祖漁民微信轉帳,方便順暢,猶如「叫 foodpanda 送」。

然而海上走私、跨國金流如此簡單嗎?堅信「一定還有更多內幕」,我們去到不同漁村、採訪更多證人,卻都得到同樣的答案。一天夜裡,記者忽然頓悟,會覺得「不合理」,是因為我們戴著「台灣眼鏡」,與「馬祖視界」無法對焦,才會看不見眼前的事實。

事實是什麼?旅館老闆提到,他剛剛從福建回來,「這個月去第三次了」,他打開剛買的中國零食塞給記者,「這個台灣買不到,很好吃!」

聽說記者沒有微信帳號,便利商店店長立刻展現一種「妳落伍了」的表情。咖啡廳服務生告訴記者,他的姥姥和爺爺都在黃岐,他經常回去探親。村長舉辦廟會活動,要先去福建採買。有貿易商約了我們吃晚飯,順手從福建帶了一鍋現煮牛蛙來「加菜」。

事實就是,馬祖人的日常生活、吃穿用度、人際網絡都與 15 分鐘船程的福建息息相關,而不是遠在 50 分鐘飛行距離外的台灣本島。與中國合作、從海上交易、用中國社交軟體付款,在馬祖人盡皆知,是外來者如我們才會「大驚小怪」。

記者在台灣眼鏡上加掛馬祖濾鏡後,對馬祖有了不同的理解。

中華民國法規,明訂中國牡蠣成貝不得進口,走私於法不容,對食安、產業、法制都有衝擊,但馬祖島民「明目張膽」的違法,實緣於政治造成的地緣切割,以及被台灣政府視為邊陲的長期漠視,「同島一命」說的不只是馬祖人的團結,也是他們真實的處境。

4 月下旬,記者打算再赴馬祖,卻因天候不佳,兩度「松山機場一日遊」後打道回府,直到第三次才經由補位勉強擠上往南竿的飛機。採訪結束後,回程航班又因天候因素取消,不巧的是當天台馬輪月休,無法搭船,記者就這樣被困在島上。

當天的採訪照樣進行,採訪結束時,屋外下起那種撐傘也沒用的傾盆大雨,只好就近進入連鎖咖啡廳避雨。叫了杯熱茶,點了塊蛋糕,因為前一日飛機全部取消,補給未達,咖啡廳無法供應任何鹹食。還好記者還搶到了蛋糕,後來進來躲雨的人只能吃餅乾裹腹。

記者忽然意識到,不與中國合作,再知名的連鎖品牌也只能斷炊。島民說,以前交通不便,台灣補給船若因霧鎖馬祖無法前來,他們不靠中國支援就可能會餓死,聽聞時還覺得也太誇張,但記者在咖啡廳飢寒交迫時,特別能同理島民的困境。

然而,儘管同理,卻不能遮掩事實的探查。例如有漁民聲稱,大粒生蠔是從台灣買來「三倍體」的蚵苗,再養殖兩、三年而成。事實上,別說三倍體,台灣連「二倍體」的牡蠣人工苗都還未商轉,哪能供應三倍體蚵苗給馬祖?

又如,馬祖島民認為,儘管牡蠣由中國走私,但掛養在馬祖乾淨水域幾天出貨,仍然是品質絕佳的生蠔,並未造成實際影響。但《上下游》從各觀光漁市、水產行、網路商城抽樣六件牡蠣送驗,每一個樣本都驗出重金屬「鎘」超標,然馬祖全鄉無工業,為何會一致驗出重金屬?

疑團在記者採訪中國福建黃岐線人後,找到了可能的解答。黃岐周邊的牡蠣養殖區,對岸即是化工廠。儘管重金屬有許多來源,但工業污染是極可能的原因。這項發現更加證實馬祖牡蠣的真實來源處,也證明了走私水產對食安的危害。

這是一個不易完成的調查報導,記者尋找產業鏈上的關鍵角色,取得同意進行採訪,也訪詢馬祖居民、耆老、養殖專家,甚至越洋採訪福建居民及水產學者,反覆比對各方說法,確認走私真有其事,且是「全島運動」。

要還原走私鏈的完整架構,需要每個關鍵環節的細部資訊,馬祖境內,包含中國牡蠣掛於海面彩色浮球之下、漁民在工作平台整理牡蠣準備出貨、牡蠣進出台馬輪等,漁民示範微信轉帳支付牡蠣價金的方法等,均有現場實際畫面。

而針對中國黃岐的牡蠣養殖、黃岐漁船航行至馬祖海面「交貨」等現場,記者雖未能親眼目睹,但透過關鍵證人的描述及提供現場照片,均足以掌握牡蠣走私的詳細過程。

為了以影像還原走私場景,我們與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李怡志合作,以採訪內容與實際場景照片為本,利用 AI 生成圖像,還原關鍵畫面。

同時,我們也請受訪者驗證 AI 照片的正確性,經過討論、修正,才確認它們足以示意走私過程。也就是說,照片是描繪真實場景的輔助,雖是 AI 生成,但內容皆有所本。

我們在每一張生成圖像上壓有「此圖為 AI 生成」的浮水字樣,主動揭露不欺瞞,足供新聞倫理的檢驗。

同時,因違法走私的事實,會為受訪者帶來法律的責任,因此,本報導內容中有大量受訪者以匿名呈現。

《上下游》希望透過報導的揭露,將「漂」來的水產品放在陽光下,督促政府作好該有的管理,也促使不同利害關係人能夠展開對話。畢竟「房間裡的大象」從來不會因為棘手、礙眼而消失,不想面對,牠就會愈長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