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與非洲豬瘟之戰

04 應戰 │ 金門豬農最難過的豬年

個豬年不平靜!就在眾人歡喜迎接豬年的倒數一個月,金門東北角海岸漂來一頭非洲豬瘟斃死豬,引發全國恐慌,也把金門推向第一線應戰。為了防堵疫情擴散入境,中央對金門畜牧場和肉品業者的管制層級不斷提升,就怕離島成為防疫破口,但當地肉乾業者大嘆輸台禁令重創生計,業績直直落、急凍伴手禮市場,直呼「這個年有夠難過!」

自去年八月中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迄今,大、小金門和周圍離島皆有海漂豬「現身」,岸際一共發現豬屍近二十例,其中五例檢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

隨著每次周圍牧場的抽血監測報告出爐,證實境內並無爆發疫情,就代表危機得以暫時解除,但對金門而言,這場防疫抗戰仍在持續,且一刻都不得鬆懈,豬農不斷提高牧場的生物安全措施等級,只是無奈「如果中國疫情擴散,金門就是首當其衝。」「很多人都說金門遲早會中鏢,畢竟我們離中國這麼近。」

防疫所人員至養豬場行抽血監測。(照片提供/金門縣政府)

台灣口蹄疫風暴,22年後終於拔針,獨缺金門

台灣人愛吃豬,豬肉也是國內每人肉品消費量和肉品自給率最高的肉品(相較於雞、牛、羊肉)。台灣曾是養豬大國,飼養頭數突破1,000萬頭,然而民國88年國內爆發口蹄疫,大量豬隻遭撲殺,連帶肉品加工廠紛紛倒閉,台灣不僅失去外銷市場,更造成整體經濟上千億元的損失,在豬農心中留下永遠的傷痛。

事隔20年,去(107)年七月農委會宣布,台澎馬祖實施「拔針」(不打疫苗),若一年沒傳出新案例,今年可望重新取得「不打疫苗非疫區」,讓台灣養豬產業再見曙光。然而,金門卻仍留在疫區的陰影中。

去年的拔針名單獨缺金門,因104年曾爆發牛隻口蹄疫,至今只能維持「施打疫苗的口蹄疫非疫區」。金門的豬農有苦難言,且金門的生鮮牛肉、豬肉要銷往台灣,長期都得經過嚴格把關。

昔日養豬曾為重要產業,如今僅剩1/5

昔日金門養豬是當地重要產業,戰地時期為供應十萬大軍伙食需求、要求當地自給自足,官方鼓勵養豬當副業,高峰時曾飼養五萬頭豬,不過隨著軍管解除、台灣肉品可運往金門,當地養豬規模漸漸縮小,目前全島只剩1.1萬多頭,是過去的五分之一。

加上101、104年金門間連爆發牛隻口蹄疫,中央隨即宣布金門縣偶蹄類活體動物禁止輸台,就連過去豬農定期會活體運回台灣販售的淘汰種母豬,都受到層層限制。如今金門更受到非洲豬瘟疫情影響,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所逼,當地豬農只能繃緊神經全力應戰。

小檔案:根據金門縣政府漁牧處統計,金門目前共63場養豬場,分布在金寧鄉(18場)、金湖鎮(15場)、金城鎮(14場)、金沙鎮(8場)和小金門烈嶼鄉(8場),總計1.1萬頭,約有一半是「一貫場」,即牧場從種豬配種、生產小豬和成豬育成都採一貫化作業。

(照片提供/金門縣政府)

豬農不平:金門毛豬保險完善,豬隻比台灣更安全

「金門長期都受到管制,(牛隻)口蹄疫後影響最大的是淘汰種母豬,直到現在還是管制活體豬輸回台灣,現在又來一個非洲豬瘟,緊鄰中國的金門就是比較倒霉。」

金門養豬協會理事長楊水東養豬超過40年,在軍管時期是金門養豬頭豬最多的豬農,曾飼養超過4千頭豬。後來戰地任務解除,當地豬農不敵較低價的台灣豬肉競爭、以及尚須負擔經海運而來的高額飼料成本,養殖規模逐漸縮小,「但其實我認為金門的豬肉是最安全的!」

他指出,金門是台灣最早推動毛豬保險制度的地區,且投保率高達九成九,每頭豬只要繳納25元保費,死亡時就能向鄉鎮公所通報、計重量領取上千元的理賠金,「獸醫會來現場看,確認這隻豬是怎麼死的、罹患什麼病、有什麼問題,如果同一個牧場一次死很多隻豬,獸醫還會進一步解剖查看。」

除了獸醫「驗屍」之外,防疫所也會免費幫豬農處理死豬,一隻豬從出生就有「身分證」,出售時也要經過嚴格把關。如此一來,島內不會有斃死豬隨意丟棄的問題,政府較能精準掌控豬隻的健康狀況和死亡數字。

金門養豬協會理事長楊水東(攝影/林珮君)

獸醫:每隻豬都有「豬卡」屠宰需核對檢疫資料

「金門養豬規模較小,但狀況比較好監控,豬農大家都有保險,如果不保,獸醫就不幫牧場打疫苗。」此外,在還沒有非洲豬瘟威脅前,豬隻最怕罹患環狀病毒,而從107年起金門縣政府也新增補助一半的環狀病毒和肺炎疫苗費用,減輕豬農負擔。「我們距離中國很近,不能不戒慎警戒,但其實金門長期防疫都做得很徹底。」楊水東說。

金門金城鎮公所獸醫洪薌瑾進一步說明,金門的毛豬保險制度與產銷鏈結合,豬農會去養豬協會領取「豬卡」,如同豬隻的防疫卡一般,豬隻要施打疫苗時就得繳納保險費(25元/隻),一隻豬一張卡。當豬隻屠宰時肉品市場會核對「豬卡」:上頭要有豬瘟、口蹄疫疫苗的施打日期和獸醫蓋章,資料齊全才能屠宰販售,「該蓋的章都要蓋,沒有豬卡這隻豬就不能賣,這樣防疫和產銷才會『卡』得好。」

防疫所人員至養豬場行健康訪視。(照片提供/金門縣政府)

為防堵豬瘟,金門全面禁止廚餘養豬

另一方面,為了封堵可能的疫病傳染缺口,金門縣政府在今年一月即宣布全縣禁止廚餘養豬,祭出比中央農委會還高的轉用飼料補貼,島內廚餘全數交由環保局接手做堆肥處理。

楊水東表示,過去金門廚餘養豬場約佔一半、35場左右, 但主要還是以飼料餵養,剩食只是摻拌使用。雖然廚餘經高溫蒸煮後就沒有傳染疑慮,但他認為牧場內若有廚餘載運車輛進進出出,難免會沾黏到生廚餘,成為潛在污染源,「滴在車輛、地上、桶子,可能沾染周遭環境,所以不是擔心有蒸煮的,怕的是沒進去煮、掉在外面的生廚餘。」

因此協會配合縣府共同輔導養豬場全面改用飼料,他也笑稱「金門也沒有那麼多廚餘給你用。」加上金門廚餘數量較台灣本島少,去化上較不成問題,「廚餘禁令」才沒有造成當地太大反彈。

大金門每日廚餘量約16-17噸,統一送至大洋堆肥場處理。(攝影/林珮君)

「很多人都說金門遲早中鏢」 海巡責任重大

非洲豬瘟來勢洶洶,是否影響金門養豬產業?楊水東表示,雖然對岸疫情和金門僅數公里之隔,但由於目前金門生產的豬隻只能滿足當地七成所需,其餘三成須從台灣本島輸入活豬,當地豬隻供不應求,疫情威脅尚不至於影響豬農養殖意願、產生離牧效應,「但怎麼可能不擔心,一定會擔心(中鏢)啊,」「很多人都說金門遲早會中鏢,畢竟我們離中國這麼近。」

因此養豬協會定期舉辦防疫講座,同時呼籲豬農不要到對岸養豬場、肉品市場參觀,從中國回來後也要全身徹底消毒,行自主管理、七天不要進牧場。「這幾年(金門)牛肉有發展起來,豬肉則是在走下坡,我們都很辛苦,如果中國疫情擴散,金門就是首當其衝。」

在防疫做法和配套上,他認為海巡署責任重大,「只要海漂豬一漂到岸邊就要立刻發現,時間不拉長,才能降低疫情擴散風險,當然我們自己生物安全也要做好,海巡在岸際顧好、豬農在牧場把關好,金門就不容易得到豬瘟。」他支持每當發現海漂豬時,周圍牧場先行移動管制和抽血監測,但認為管制期間不能買賣豬隻,多少會增加該牧場的飼育成本,建議政府在管制期能給予飼料補貼,提升豬農防疫的配合意願。

飼養450頭豬隻在當地已算「大場」的陳國義,過去總是希望金門毛豬有一天能再銷往台灣,如今遇到非洲豬瘟侵襲,中央對金門肉品管制更趨嚴格,「以前來玩都會帶個肉乾伴手禮回去,現在都不敢了,台灣豬產業比較大,當然要保護他們,但是誰要保護金門?」

言語中透露無奈,他指出金門因地理之緣,海漂豬一直漂來是「預期中的事」,加上小三通頻頻截獲非洲豬瘟病毒陽性檢體,站在第一線抗戰的金門養殖戶只能全力防守,例如加強牧場生物安全措施,人員、車輛出入都要消毒。每週三也定為全縣牧場的防治日,由政府免費提供消毒水,要求養豬場全面作業,防疫所更是一個月一次強化牧場消毒,「畜牧產業多少受到影響,是還沒有產生離牧潮,但大家都不敢再增養。」

金門豬肉攤業者說目前生意不受影響,金門豬肉仍然供不應求。(攝影/林珮君)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