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與非洲豬瘟之戰

05 衝擊 │ 肉乾下架、廚餘禁令,防疫下的生計衝擊

在眾人歡喜迎接豬年的倒數一個月內,金門東北角海岸漂來一頭非洲豬瘟斃死豬,引發全國恐慌,為防堵疫情傳進本島,中央立即宣布金門全境豬肉製品禁止輸台14天,機場店家和量販店也配合做下架動作,「還不是只有豬肉品項下架而已,賣場是採『品牌下架』,所有金門肉品品牌的商品都被下架了。」

金門肉乾加工業者也是叫苦連天,因為金門豬肉頻頻遭管制,肉乾業績腰斬一半,重創當地產業,業者希望防疫作戰的同時也能兼顧產業發展、別讓防疫影響當地生計。

「這個年有夠難過」肉乾業者叫苦連天

金門一間老牌牛肉、豬肉乾業者表示,金門往往在農曆年節前三週是最大出貨量,因為過年前一週所有物流、海運都會停止,「當時新聞一報,許多廠商直接退貨不買了,我們也首次不用補貨,『下架』對一個品牌是最傷的,因為代表商品有問題,但明明我們只是配合檢驗、在結果還沒出來前先做預防性下架而已。」產品買氣受影響、業績慘兮兮,業者直呼「這個年有夠難過」。

該名業者表示,金門過去受軍事管制,其餘資源稀少,為人稱道的只有戰地、古蹟等觀光文化財,近年好不容易培養出高粱以外的產業,當地肉乾名氣漸漸竄起。但隨著每次有一頭海漂豬被檢出病毒陽性,全島豬肉品就得受到移動管制,四個月以來已造成本島消費者對金門肉品的極度恐慌。

「金門豬肉變成一種『毒藥』,現在就算中央說明天開始解禁,大家來金門也不敢買肉乾了,周圍的貢糖、廣東粥、燒餅都是,怎麼好像來自『金門』的品牌都是和非洲豬瘟有掛鉤的、有毒的,我們都變成『問題產品』,這樣對我們真的太傷了。」

業者表示自家豬肉產品業績至今掉了七成,而牛肉乾也未得倖免,受豬瘟疑慮波及,觀光客同樣不敢下手購買,銷售量少了四成,當前部分生產線已停止運作,「金門肉乾在台灣產業佔很小比例沒錯,但在金門比重和地位卻是很大的。」

金門肉乾產業受到「輸台禁令」影響甚大。(攝影/林珮君)

「肉乾可以買嗎?」業者建議:調整管制做法

離島發生的多起海漂豬難免讓社會加倍恐懼,但對金門產業而言,則是希望大眾理性討論防疫做法,同理離島產業的困境。業者表示,年初在金門金沙鎮發現的染疫海漂豬,因為是全台首例,「大家難免手忙腳亂,有把牧場移動管制的範圍從3公里擴大到5公里了,金門豬肉產品管制也長達14天,當時都是拉高層級去做。」

但他認為隨著金門經歷多起海漂豬事件,應該一次比一次更有經驗,且防疫作法要有程度之別,「現在好像把我們當成疫區在管制,一直在禁止、解禁、禁止又解禁,這跟長期禁止沒什麼兩樣,」他希望每當周圍養豬場抽血監測完畢、證實未感染疫情時,就應該立刻解除管制,強調防疫是長期抗戰、當地產業的聲音也該重視。

他也呼籲政府不要再對離島肉品進行輸台限制,認為肉乾、廣東粥、燒餅等食物都經過高溫烹煮,並沒有疫病傳染的風險,應重新討論管制作法。

採訪到一半又有民眾上門詢問「肉乾現在可以買嗎?」店員不厭其煩解釋,再申只要是在49日以前生產的就不會受到「輸台禁令」的影響,他坦言:「有解釋至少有澄清的機會,最怕是沒問直接不敢買的。」業者苦不堪言,強調大家都很願意配合防疫,只是無奈重創生計。

新聞背景: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規定,離島一旦自海漂豬檢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即暫停當地豬隻及其產品輸往台灣至少一週。不過從四月開始,已有條件開放:經縣府查核通過的加工廠,於10849日以前生產的豬肉乾及豬肉鬆,不在此限制中。上一起染疫海漂豬為4月11日檢出,事後周圍牧場已完成檢測、未有疫情,目前也已解除管制。

廚餘禁令,環保局接手堆肥處理

除了防疫單位,環保局同樣加入了這場豬瘟戰役。為阻絕所有疫病傳遞可能,金門縣政府去年底動用災害防治準備金,祭出比中央更高的補助方案,每頭豬的廚餘轉用飼料補助上限從中央方案的2,200一舉拉到2,500元,種豬每頭最高更可領到5,000元,積極鼓勵豬農改用飼料餵食。而今年初金門縣政府再宣布全縣禁用廚餘養豬,全島廚餘統一由環保局接手、做堆肥處理。

金門縣政府環保局廢棄物管理科科長黃杏玲表示,大、小金門的廚餘是分開處理的,小金門(烈嶼鄉)廚餘量少,每日僅數噸,當地沒有堆肥場,故全送至東崗掩埋場掩埋。

至於大金門的廚餘,過去每日廚餘量約16-17噸,回收時不分生、熟廚餘,主要送往大洋堆肥場,養豬場也會自行跟學校、小吃店和家戶收集廚餘,過去金門沒有養豬場取得再利用檢核;而在實施「廚餘禁令」後,每日約增加2-3噸廚餘(18-19/日),由各地清潔隊接收,一樣送往堆肥場處理。

大金門每日廚餘量約16-17噸,統一送往大洋堆肥場處理。(攝影/林珮君)

她指出,雖然目前環保局需接手的廚餘量增加,清潔隊的工作量也稍稍加重,「但整體而言不會增加很大負擔,」估計當地也不會有大型事業單位(一日生產1噸以上的廚餘)需自行設置小型發酵處理設備或額外負擔廚餘處理費用。

黃杏玲解釋,金門的廚餘量比台灣少很多,因此以堆肥作為第一處理順位;除非是非有機的物質,不得已才以焚燒和掩埋處置。當前也不會規劃生質能發展計畫,因為金門的廚餘量體太小、不符合經濟效益。

堆肥現場 「現在最忙!你站過去一點,小心被湯汁噴到!」

大金門四個鄉鎮公所的清潔車錯開時段的開進堆肥場,倒出一堆堆剩食和菜葉,現場人員忙著從中挑出垃圾、塑膠袋和瓶瓶罐罐,問他們近期工作量如何,只見各人揮汗卻不敢停下手中工作地說:「都很忙啦!現在最忙!你站過去一點,小心被湯汁噴到!」

位於金沙鎮的大洋堆肥場,去年底斥資5000萬元進行場區改善及擴建工程,期望透過高溫發酵機的設置,大幅縮短堆肥靜置時間,預計今年六月可開始運作。收集的廚餘經4-6小時高速發酵,之後只需靜置七天,就能轉為可利用的堆肥,預期一次運作可處理12-16噸瀝過水的廚餘。不過今年二月有媒體報導指出,大洋堆肥場的廚餘後端處理系統未完善,現場髒亂、環境不佳,廚餘堆中有嚴重的汙水滲流問題,直接覆土後更可能導致地下水和溢流海洋的二次汙染。

對此,黃杏玲回應,原本的室內廠區因工程施工緣故,導致廚餘不得不先移往戶外處理,「那是一個過渡期、確實沒有銜接得很好,加上一月起實施(廚餘)禁令,大洋這裡要負擔的處理量又比之前多,瀝水和污水的部分就有被提醒要做改善。」

堆肥場人員挑揀廚餘中的垃圾(攝影/林珮君)

黃杏玲解釋,環保局在過年期間已購置瀝水平台,四大鄉鎮公所送來的廚餘會先放到平台上,一旁清潔人員可一邊進行破袋、撿拾,把垃圾挑出來;而廚餘中的水分也會經過濾水設備一邊脫水,把多餘水分瀝掉,下方的抽水管線會將污水抽至後方的污水池;經過瀝乾的堆肥由小山貓搬運到後方的溫室發酵區,做靜置發酵處理。

在海岸垃圾的部分,她也指出,金門每年約有400噸海漂垃圾,其中以保麗龍和塑膠製品最多,動物屍體則是「偶爾一、兩隻」。環保局清潔隊每日都會循著海岸線淨灘,收集的垃圾分類後會暫存在掩埋場靜置,近期則朝著能運回中國、「物歸原主」的方式處理這些海漂垃圾。

「我們真的沒有疫情,不該被這樣對待」

面對嚴峻的非洲豬瘟疫情,全民都不敢大意,同時,金門當地也有聲音反映,防疫作戰應和產業發展取得適當平衡。自今年一月金門縣頻傳海漂豬事件後,每發現一例染疫海漂豬,就會加嚴管制金門豬肉品輸台,金門縣政府秘書長張忠民直言:「現在對待金門就像是境內發生疫情一樣,好像金門養豬產業真的出事了,但我們真的沒有疫情,不該被這樣對待!」

他指出金門過去實施軍事管制,加上與對岸關係的緊張對峙,金門就成了台灣的前哨島嶼,產業發展先天受限。「這裡以前每天都有砲火問題,所以產業就很難發展,限縮了產業,到現在也只能走一些與觀光產業配合的經濟,例如貢糖、肉乾。」

前金門防疫所所長、現任金門縣政府建設處副處長文水成強調,他能理解中央防疫單位站在整體畜牧業發展和疫情風險評估上,會希望防疫拉到最高層級,但是自己貼近金門當地產業,能聽到第一線業者的哀嚎聲音,才會希望中央在執行超前部署時,也考量到金門產業受到的衝擊。

「一定要謹慎評估每個決定,思考如何在可接受的風險下,盡量降低對產業的衝擊。」他認為不該因為金門產業縣規模相較台灣小,防疫上就處處犧牲金門,應該理性討論風險高低、研擬不同等級的防疫作法。

金門縣政府秘書長張忠民(攝影/林珮君)

農委會:沒把金門當外人,防疫不得不嚴格

對此,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副指揮官、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回應,沒有把金門「當成外人」,只是因為金門與中國位置很近、不得不用防疫高標準對待。在產品管制的部分,黃表示會參考多方意見,檢視管制的所有做法,防檢局後續也會召開專家小組會議,針對金門每一項含豬肉成分的產品做風險評估,調整管制名單,目前仍依照「舊制」管制。

全民齊心保衛台灣豬,不願讓二十年前的口蹄疫大屠殺再次重演。距離疫區中國最近的金門躲不過地理位置的宿命,成為作戰第一線,全縣總動員,不僅要顧全縣內牧場安全,更是為了守護全台的養豬產業。

只是每當一有「風吹草動」,當地防疫人員和岸巡隊員就要付出加倍的精神、體力防堵邊境,金門業者也只能無奈承接防疫下的生計衝擊,祈禱金門肉品儘早褪去消費陰影。國內甫走過廚餘養豬的產業內戰,或許更該感謝前線島嶼辛苦抗敵,奮力捍衛台灣的「滷肉飯之戰」。(系列完)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