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01 專題導言:香蕉的生命地圖

香蕉,是全球人類吃最多的水果;香蕉,是台灣最具爭議性的作物。近12年來,政府已經啟動四次香蕉「去商品化」措施,意思是將採收後的香蕉報廢,以減少香蕉進入市場來挽救崩盤的價格。這12年,政府共去化近三萬公噸的香蕉,每每只要香蕉出事,最後很難不成為政治口水戰!

一般大眾無法理解,明明三年、五年就會崩盤一次,為什麼農民還是執著種香蕉?為什麼無論藍、綠政府,都避免不了香蕉堆棄成山的去化命運?年輕一代的台灣人更難想像,民國五十年代的台灣香蕉王國,是如何靠日本市場壯大而又因為哪些原因而黯淡無光?還處在困獸之鬥的水果貿易商,現身說法大談香蕉外銷的慘痛經驗,並直言「大家都說要外銷救香蕉,那誰來救外銷?」

回到市場面來看,消費者總是摸不著頭緒。上街買菜的婆婆媽媽們很疑惑,為何新聞一窩蜂報導香蕉收購價已經掉到1公斤1元的谷底,在市場上還是買不到便宜到底的香蕉呢?而種了一輩子香蕉的農民,回望過去人生只丟下一句,「這輩子好像只是在香蕉園運動而已!」

為了尋找更多的答案,呈現香蕉產業的真實面貌,《上下游》在一個月內,走訪悶熱的香蕉園、吵雜的集貨場、外銷香蕉的生產線、台灣香蕉研究所的蕉苗基地、農委會的國家作物種苗中心,以及充滿酸臭蕉氣的香蕉去化場。試圖透過香蕉一生的旅行,為讀者帶來最深入的調查報導。

在閱讀調查之前,先來了解香蕉的生命地圖,從它的誕生到消費者的餐桌,是如何旅行。

第一站 香蕉的誕生

香蕉的身世與繁衍策略

根據科學家研究香蕉的身世發現,大約在四千萬到五千萬年前,陸地上才出現第一棵芭蕉科植物,位置在南亞地區。推測兩、三千萬年後,才出現種子退化的栽培種,人類是到七千年前才開始利用栽培種來種植香蕉。

農委會農試所國家作物種原中心的邱輝龍博士表示,一般人以為香蕉是樹,其實不然,它是貨真價實的草本植物。香蕉的生存策略有兩種,第一種是「有性繁殖」利用種子繁衍,第二種是「無性繁殖」,香蕉的地下莖會冒出吸芽,取代已經開花結果的母株。

第二站 香蕉的繁殖

農民取得蕉苗

栽培種香蕉的種子都已經退化,因此農民利用無性繁殖的特性,在香蕉長出吸芽後留下2到3株吸芽,等要種下一季香蕉需要移植時,再把吸芽連同地下莖挖起來種到新的耕地上。

另外還有一種蕉苗的取得方式,是台灣香蕉研究所領先全球的組織培育苗。首先在田間選擇優良母株,取其吸芽的生長細胞,再把細胞分化為數個,分化工作重複三次,生長細胞以倍數增加,就能在短時間之內繁殖大量的組培苗。現在全台共有16家組培苗的蕉苗場,每年提供組培苗所種植的香蕉園,佔全台香蕉種植面積的1/2到1/3。

因香蕉可以同時以本身的吸芽繁殖,也可以組培苗來繁殖,因此難以從「種苗」源頭來控管種植總量。

母株的地下莖會長出許多吸芽,可作為下一季耕種的香蕉苗。
組織培育苗

第三站 香蕉從農作走入消費市場

催熟是關鍵

近年台灣99%的香蕉幾乎都投入國內市場,約有七成香蕉是蕉農在八分熟的階段採收下來,並賣給產地盤商直接進行催熟。待4天到6天的後熟作用完成後,產地盤商會依照利潤考量選擇不同出貨方式。

在香蕉產業的供應鏈中,「催熟」佔有關鍵性角色,香蕉在農民的手上是青蕉,到了有催熟設備的盤商手上變成黃蕉,這段過程不只是香蕉顏色的變化而已,也代表香蕉從作物變成消費市場商品,因為青蕉不能吃,黃蕉才可以吃。

以分工關係來看,耕種者與收購者是各司其職,但實際上,有資金投資催熟設備者就有收購價的開價權。原因在於興建冷藏室和催熟設備需要場地與資金,冷藏室一坪成本6萬元、乙烯發生器一台4萬元。對農民而言,催熟不僅是經濟負擔,更會造成後續加工的成本與銷售壓力,因此蕉農大多選擇採收青蕉繳交給有催熟設備的產地盤商、貿易商或合作社。

第四站 香蕉的通路之旅

產地盤商的行銷策略有三:一是送到各果菜拍賣市場拍賣,二是賣給消費地盤商或行口商再交由各零售商販賣,三是部分產地盤商也身兼消費地盤商或行口的角色,可將香蕉直接賣給零售商。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產銷班或合作社的蕉農,透過團隊合作擴大生產面積,以穩定的產量和價格,將青蕉賣給貿易商,再由貿易商進行催熟再行銷到國內的超市、大型賣場,或外銷到如日本、香港、中國、新加坡、加拿大等國際市場。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