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04 香蕉價格的秘密,青蕉黃蕉差很多

水果攤上的黃蕉。(攝影/李慧宜)

每次香蕉價跌的新聞滿天飛,整個台灣社會都充滿問號,因為消費者上市場買香蕉,價格始終不像新聞報的那樣跌至谷底。

有人問:「是不是有菜蟲、果蟲從中作梗?」也有人一口認定,「某些有人心士利用香蕉低檔操弄市場!」

其實,香蕉分為青蕉與黃蕉。青蕉是農民採收八分熟的香蕉,黃蕉是經過催熟設備處理過的可食用香蕉。無論青蕉在產地的收購價多低,催熟青蕉、分級包裝與集散運輸,都是一定會發生的成本支出。

青蕉是作物 黃蕉是商品 作物變商品 關鍵在催熟

香蕉不像草莓、番茄、芭樂或水蜜桃,是成熟或接近成熟才收成,一採收下來即可食用。香蕉很特別,剛採收下來還不能吃,必須要先經過催熟這一關。

剛採收下來包裝入藍的青蕉。(攝影/李慧宜)
剛採收下來包裝入籃的青蕉。(攝影/李慧宜)

大多數農民種植香蕉約十個月後,在超過七分熟未達九分熟前會先採收,隨後再馬上將青蕉送到集貨場。收購青蕉的盤商、貿易商或合作社,會把青蕉送進冷藏室,在4到6天之內利用催熟設備進行後熟作用。完成催熟的香蕉,才是一般消費者看到的黃皮香蕉。

台灣香蕉研究所的祕書室主任林德勝,早年曾任職台灣省青果運銷合作社,碩士論文研究香蕉的催熟技術。他表示,香蕉是一種更年型作物,跟木瓜、芒果、酪梨、蘋果一樣,在即將成熟時會分泌一種催熟賀爾蒙-乙烯,自行進行後熟作用以達到食用品質。不過,為了將青蕉商品化使其統一成為黃蕉,人類便發明出所謂的「催熟設備」。

目前國內大多數的催熟方式,是在冷藏室內裝設「乙烯發生器」。作法是將酒精導入乙烯發生器加熱到攝氏40度C,酒精脫水釋放出乙烯,就可以刺激香蕉產生內在的乙烯進入後熟作用。林德勝說:「最快只需要四天,香蕉就可以拿出來賣了!」

香蕉在農民手上是青皮的農作物,到了消費者手上變成黃色的農產品。旗山蕉農盧泰乙在繳青蕉給中盤商的時候,語氣無奈中帶著自嘲,他說:「這香蕉是很有趣的東西,離開我們農民的時候是青皮的,價錢便宜到沒話講,等它變成黃皮,價錢翻來翻去好多倍!」

盤商掌握資金 設備 銷路 農民相對弱勢

回過頭來問農民,那如果由蕉農自己來催熟好嗎?聚集在集貨場的農民們,沒一個人願意。蕉農陳小姐說:「我每天在園子裡工作,還要買設備顧後熟的工作,實在是沒有辦法!」盧泰乙在一旁補充說道:「以前青果社的做法,是直接跟農民買青蕉,我們比較習慣這樣的方式!」

農民的習慣,其實是資金、時間與分工等多方考量的結果。在產地,通常是合作社、產銷班,還有大量收青蕉的盤商會找土地並投資興建後熟設備。

高雄盤商吳冠毅表示,農民種香蕉已經夠忙了,不可能再下來做催熟和銷售。他認為產地盤商存在的功能,是把青蕉催熟變黃蕉,並且開拓銷售網路讓黃蕉順利送到消費者手上。其他盤商也認為,大多數蕉農是小農、老農,賺的都是辛苦錢,要他們再花錢蓋設備不太可能。

一位不願具名的產地盤商表示,他在高雄產地和台北消費地,共租了一百多坪土地,也蓋好配有催熟設備的冷藏室,已經投資三、四百萬下去。他也進一步說明,「催熟設備的投資,是興建面積越大、成本越低,面積越小成本也就越高。」香蕉研究所的林德勝主任提到,「平均來說,冷藏庫一坪6萬元,一台乙烯發生器是4萬元。」

吳冠毅強調,「農民負責種,我們負責賣,這就是香蕉產業的分工。」

蕉農心聲無人知 加強青蕉收購透明化

只是說,產地盤商掌握集中收購、統一催熟的資源,也擁有收購青蕉的開價權,長期下來,難免讓農民心裡不舒服。

56年次的林子茵是家中長女,八年前接下爸爸媽媽的香蕉園,種植面積1.8公頃。她說,「我們家種香蕉這麼多年,一直都是盤商開多少錢,我們就必須接受多少錢。以旗山、美濃一帶為例,很多盤商都會事先講好收購底價是多少錢,農民幾乎沒有選擇。」

不過,香蕉研究所健康種苗培育組的負責人劉盛興解釋,基本上盤商會統一收購底價,在這方面的確農民比較弱勢,但是如果遇到市場需求強勁,就會有盤商開始抬高底價鼓勵農民繳青蕉。總之,價格的波動還是由市場供需來決定。

而林子茵特別提到,這次香蕉跌價之後,有企業和大學紛紛認購香蕉,受美濃、旗山兩農會委託協助調貨的盤商吳冠毅,直接找農民開會討論收購價。她說:「從來沒有盤商會問農民收購價該是多少,就這一次,第一次讓農民覺得被尊重。」吳冠毅表示,「一般當然還是中盤商開價收購,但這次是愛心認購,我還是有責任讓價格公開化,同時對買方和賣方負責。」

林子茵的反應凸顯一個事實,那就是青蕉不能吃,黃蕉才能吃,有本事把青蕉變成能吃、好吃的黃蕉,就是決定青蕉產地收購價的人。對此香蕉研究所的林德勝認為,耕種、催熟、集運銷售,都是不同的專業,當然要分工,「可是資訊要公開,農民才有相對的選擇權。」

蕉農把青蕉送進集貨場,有時候人多還得排隊。(攝影/李慧宜)
蕉農把青蕉送進集貨場,有時候人多還得排隊。(攝影/李慧宜)

青蕉價不等於黃蕉價 首先被擠壓的是農民的收入

不同季節採收的青蕉產量不一樣,也會使得生產成本略有差異。根據香蕉研究所提供的數字顯示,1公斤青蕉的生產成本,差不多落在6元到12.5元之間。以此推估,產地盤商開的收購價也就是農民繳賣青蕉的價格,夏天要超過1公斤6元(1台斤3.6元),冬天要達1公斤12.5元(1台斤7.5元)以上,農民才算不賠錢,而這樣的價格,還沒有把農民的每日工資算在裡面。

蕉農的生產成本(不含工資)
夏蕉:1公斤6元(1台斤3.6元)
冬蕉:1公斤12.5元(1台斤7.5元)

在離開香蕉園之後、抵達消費者手上前,香蕉還會經過重重關卡,每一關都會產生成本。每公斤香蕉各階段的成本,依序為集運包裝4元、冷藏催熟2元、紙箱2元、運費2元、消費地盤商利潤3元,還有市場上水果攤、零售業者的利潤約4元。這一路下來,1公斤香蕉的成本至少要17元。

香蕉的加工、運輸與行銷成本:1公斤17元(1台斤10.2元)

香蕉的耕種成本加上之後加工催熟、運輸集散與銷售的成本,夏蕉約1公斤23元,冬蕉約1公斤29.5元。以一般大眾買蔬果的習慣台斤售價來計算,夏蕉、冬蕉每台斤至少要超過13.8元和17.7元,產地的農民和產業供應鏈上的每個角色,才能獲得基本的收入。

如果消費者想要知道自己花錢買回家的香蕉價錢中,有多少是農民所得,這也很簡單。就是把當時買蕉的1台斤價錢,減去青蕉加工、運輸集散和銷售成本折合台斤是10.2元,就可以知道每買1台斤香蕉時農民可獲得的收入。舉例來說,張太太上市場買香蕉,1斤花了15元,那麼這其中的10.2元是加工、運輸和銷售、盤商與零售業者的基本成本,15元減去10.2元的4.8元,才是給農民的錢,以此可得知,如果張太太是在夏天買香蕉,每買1斤農民可獲得1.2元,如果她是在冬天買香蕉,那農民可賠大了,1斤要賠2.7元。

香蕉數學應用題:

張太太上市場買香蕉,買了1斤15元的香蕉,她買了1斤約4根。請問,農民可獲得多少錢呢?

  • 解:15-10.2=4.8
  • 答:4.8元

請問如果她買的是夏蕉?農民扣除生產成本後實拿多少?如果她買的是冬蕉,農民實拿多少?

  • 解:夏蕉:4.8-3.6=1.2 冬蕉:4.8-7.5=-2.7
  • 答:夏蕉賺自己工資1.2元、冬蕉不計工資之外賠2.7元

在香蕉產業供應鏈上,集運包裝、冷藏催熟、紙箱、運費,還有末端的零售業者、盤商利潤,是絕對不可能被壓低的基本成本,因此當蕉價崩盤政府啟動去化之際,第一個被犧牲的人就是農民,第二個被連帶影響才是產地或消費地盤商。因為貨運業者不可能賠錢運送、紙業公司更不會賠錢賣紙箱,在量爆價跌的時候,誰手上有香蕉誰就第一個倒楣。

不過消費者也要注意,這只是一般情況下的計算方式。一旦颱風襲台農損嚴重的時候,在產地就必須考量到單位面積產量減少與耕種成本提高的問題,而在消費市場也會出現盤商或零售商提高利潤比例的可能。

殺價的愛心認購讓農民很傷心

不過大多數的人往往不了解,消費者買到的香蕉末端售價,除了生產成本之外,還包含加工成本、運輸成本以及盤商的利潤。屏東蕉農余致榮以最近處理企業愛心認購的香蕉為例來進一步解釋,他說:「一箱香蕉12公斤,1公斤香蕉要花紙箱2元、催熟2元、集運包含場地和人工要4元、宅配運費15元,好啦,跟農民買1公斤7元,比去化多2元,整個算起來就是1公斤30元。可是想做愛心的企業卻以為,用1公斤10元來買就等於幫忙了。」

在一箱認購120元與360元的價格之間來回磋商,企業、農民和余致榮三方幾乎精疲力竭,想幫忙的人沒幫到忙,受幫忙的人哭笑不得。在採訪過程中,甚至有農民越說越激動,「哪有愛心認購做善事還一直殺價,殺到見骨的?硬是要用1公斤10元來跟我們買香蕉。那其他的成本誰出?」

總之,想幫忙的人如果對香蕉產業不了解,又抱著「花一點小錢又可以做愛心」的心態,反而會先傷了農民的心。

一串果把大約20公斤到30公斤,耕種的成本在180元到250之間。(攝影/李慧宜)
一串果把大約20公斤到30公斤,耕種的成本在180元到250之間。(攝影/李慧宜)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