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03 外銷才能救香蕉?誰來救外銷?

正在洗SPA的香蕉,洗完包裝好馬上進預冷室24小時,之後就可以上貨櫃坐船到日本。(攝影/李慧宜)

只要一遇到香蕉敗市崩盤,就有人提出「只有外銷才能救香蕉」的說法。可是貿易商直言回應,「大家都說要外銷救香蕉,請問誰來救外銷?」

以民國106年為例,台灣香蕉總產量是356,017公噸,出口量為1,109公噸(其中1,057公噸外銷到日本),出口香蕉僅占全國總量的千分之3。

這樣的數字讓人不禁想問,台灣真的曾經是香蕉王國嗎?

國內市場崩盤 蕉農想起那段銷日的黃金歲月

在香蕉爆量的這個季節,走進去化香蕉的集貨場,到處都是坐著、站著聊天的農民。A農民說:「哎呀!只有外銷可以救香蕉啦!」B農民說:「台灣這幾年種香蕉的人太多了,只有外銷可以幫忙消化香蕉。」C農民說:「外銷哪有這麼簡單?一通電話就可以把香蕉送出去喔?」

農民的討論其來有自,因為半世紀前的過去,離這個時代還不夠遠,他們或許年輕時曾參與香蕉輸日的高峰,抑或依稀記得父兄輩至今還在口傳的美好回憶。當時,香蕉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農作物之一,栽培面積曾高達五萬多公頃。

民國56年是值得記錄的年代。這一年,台灣香蕉創下外銷日本的最高紀錄,出口量3,560萬箱,約42萬7千公噸,占日本當年度進口量的81%。

可是現在台灣香蕉的外銷產業,正遭受內外夾擊。1970年代崛起的菲律賓香蕉,已經占日本市場九成以上,而國內產銷失衡、價格混亂、品質參差不齊的困境,更使得香蕉王國的金字招牌黯淡無光。

供量不穩 價格不定 台蕉外銷最大考驗

農委會國際處國際行銷科科長唐淑華表示,所有國際貿易都必須具備三大條件,一是穩定的品質、二是穩定的供給量、三是穩定的價格。這「三穩」對農產品來說,一樣也不能少。

可是台灣夏天多颱,農業受限天候變化,產量不穩定,有時候連國內市場都會缺貨,更別說外銷供給量能順利出貨。

民國105年的7月到9月,尼伯特、莫蘭蒂和梅姬三颱風接連而來,導致嚴重農損,這也造成香蕉在民國106年年初大缺貨,產地收購價最高飆到1公斤138元。建士川經理王國基永遠忘不了這一年的慘痛經驗。

王國基說:「我們貿易商收的都是一級貨,1公斤收購價如果超過60元就會賠錢,當時我們跟農民千萬拜託,可是協調的收購價最低還是要1公斤100元上下。」

建士川當時一個月賣到日本6千箱香蕉,1箱12.5公斤(一般都會多放0.5公斤)的青蕉成本是1250元,加上紙箱40元、運費50元、清洗包裝人事成本50元,1箱成本至少1390元,6千箱的成本為834萬,但是日本貿易商最高只能接受到1箱30元美金,6千箱是540萬。王國基說:「我們一個月賠近三百萬,出越多賠越多。對我們來說,香蕉的外銷產業,簡直已經變成『慘』業!」

11年前為了衝刺日本市場,建士川還特別引進藥浴SPA幫香蕉洗澎澎。(攝影/李慧宜)
11年前為了衝刺日本市場,建士川還特別引進藥浴SPA幫香蕉洗澎澎。(攝影/李慧宜)

品質跟不上價格 台灣蕉只能搏感情賣

菲律賓香蕉賣到日本的成本,一箱12公斤美金8.5元到9.5元,厄瓜多爾香蕉是美金6元,台灣香蕉成本竟然高達美金20元到30元。

成本直接反映到賣價,王國基曾經到日本超商比較各國進口香蕉,他說:「貨架上一袋袋的香蕉,大約500克到600克( 3到4根香蕉),菲律賓一袋日幣198元、厄瓜多爾一袋日幣198元,就我們台灣蕉一袋要398元,光是價格就輸人。」

成本高、賣價高,可是台灣香蕉品質卻跟不上價格。王國基表示,台灣香蕉產業以小農、老農居多,每個農民耕作模式不同,使得香蕉飽滿程度不一、大小有長有短,外觀又幾乎都有擦傷。他邊說邊搖頭:「這樣的台灣香蕉,怎麼會有競爭力?」

香蕉產業的小面積耕種者大多為老農。(攝影/李慧宜)
香蕉產業的小面積耕種者大多為老農。(攝影/李慧宜)

目前在菲律賓有四家貿易商專營輸日香蕉貿易,其中有三家為日商投資,甚至還組成進口香蕉協會,疏通產地與市場之間的銷售通路。面對這樣的競爭對手,台灣貿易商幾乎無力招架。王國基說:「菲律賓他們動輒上百、上千、好幾千公頃的香蕉生產面積,無論是病蟲害管理、灌溉、施肥都有統一規範計畫生產,品質控制得很好,台灣真的比不上。」

那在日本到底是什麼樣的消費者會買台灣香蕉呢?一般來說,六、七十歲以上而且消費力較高的老年人,是台灣蕉的忠實支持者。這些人曾經歷民國五、六十年代台灣蕉的洗禮,對台灣蕉的風味、口感有一份獨特的情感。不過,這也讓王國基很擔心,他說:「一旦這些人逐漸老去,台灣蕉的客人在哪裡?」

要外銷救香蕉 那誰來救救外銷

過去台灣香蕉輸日體系是外銷一元化制度,民國63年,政府指定台灣省青果合作社(以下簡稱「青果社」)統籌辦理香蕉外銷業務,所有契作小農的香蕉都集中送到青果社,即便遇上天災也可以維持一定的供貨量。

民國66年,青果社設立香蕉平準基金,對契作蕉農提供保證價格收購。當外銷價格超過保證價格時,提撥一定比例的金額納入香蕉平準基金;當外銷價格低於保證價格時,可以從香蕉平準基金補足保證蕉款。

可是長期的一元化制度逐漸出現弊病,再加上貿易自由化的浪潮襲向台灣,政府在民國94年全面取消出口一元化。自此之後,輸日香蕉貿易看似進入戰國時代,實際上卻加速凸顯台灣小農在國際競爭的弱勢。

南州的余致榮,是蕉農第三代。他身兼蕉農、產銷班班長、合作社負責人,長期固定供貨給貿易商外銷日本,也負責目前台農發出口香蕉到中東杜拜的貨源。在屏東地區,他是外銷香蕉供量最大的窗口,今年到目前為止,到日本的香蕉他已經出了380噸,連台農發公司出到中東的24噸香蕉,也是他負責張羅。可是連他都說:「我們外銷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農民可以穩定供貨。」

台農發要外銷到中東杜拜的台灣香蕉。(攝影/李慧宜)
台農發要外銷到中東杜拜的台灣香蕉。(攝影/李慧宜)

民國100年年底,在政府協助下,共有23個出口業者共同成立「台灣香蕉外銷業者聯誼會」。余致榮表示,「現在只剩8家,主要是因為颱風、成本高、黃葉病三大因素,台灣的生產條件樣樣都不利於外銷。」

台灣香蕉的黃金傳奇,歷經半世紀,邊走邊褪色。從民國56年起,外銷香蕉數量年年下降,到了民國106年,輸日香蕉只剩1057公噸,占台灣總產量的千分之3,占日本總進口量不到1%。

王國基苦笑說:「遇到香蕉去化的時候,大家才又想起香蕉要外銷,可是誰來救救外銷呢?」

只要手邊沒事,王國基一定到集貨場檢查外銷的香蕉。(攝影/李慧宜)
只要手邊沒事,王國基一定到集貨場檢查外銷的香蕉。(攝影/李慧宜)
日本一向是台蕉外銷第一大市場,除99年至101年,出口中國大陸超過500公噸外,其餘市場如:香港、韓國、卡達、加拿大、新加坡、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都還是少量出口或尚屬開拓新興市場階段。

台蕉外銷的香蕉方程式 先顧好基本體質

農委會國際處唐淑華科長再三強調,「國際貿易的合作,通常至少要在三個月前、半年前就要談妥數量、價格、船期,一簽約下來,對方是不會管你有沒有颱風?國內市場價格是高是低?」這點,余致榮百分之百同意。他說:「外銷很重視貨源穩定,簽約簽好確定船期,就是要裝貨櫃出貨,除非是颱風天不能開船,不然再怎麼樣都要有貨給對方。」

然而,為什麼別人沒有香蕉而余致榮有貨可出?首先,他很清楚知道自己是農民,不是生意人,一切田裡農務,他樣樣親力親為,「要做給農民看、做給農民跟。」另外,余致榮還多做一件農民不會做的事-「寫」。他說:「我在香蕉園拼了十幾年,趴在地上做試驗、累積數據。我會記錄不同田區的土壤特性、肥培管理,把每個問題與解決方式寫下來。我寧願發現100個問題,也絕對錯不過三。」

有市場,農業才有出路,有穩定的供量與價格,農民才能在市場立足,在管理自家園區之外,余致榮更同步開拓銷路、建立蕉農網路。他以耕種者的身分,把過去累積的經驗數值,拿來協助老農或小農做更有效安全的肥培管理,提升香蕉品質和數量,他也積極與貿易商合作,把農民提供的香蕉銷往超市、大賣場甚至日本等國際市場。

外銷香蕉都要經過清洗、消毒的過程,至於催熟則是要等香蕉入進口國之後再進行。(攝影/李慧宜)
外銷香蕉都要經過清洗、消毒的過程,至於催熟則是要等香蕉入進口國之後再進行。(攝影/李慧宜)

現在的余致榮,自己有30公頃的香蕉園,同時他還要賣完一百多位蕉農、總面積超過200公頃的香蕉生產量。他低頭算了算然後說:「我一年要賣掉5000公噸的香蕉。」

一般人會擔心,5000公噸的香蕉,怎麼賣?余致榮反而安心,因為貨夠多既不會斷貨又能分級,其中最好的香蕉依序提供到外銷和超商、大賣場,其他再分散進國內市場。他說:「8%是外銷,12%出貨到全聯,30%給消費地盤商、行口轉進傳統市場,50%是交給貿易商出貨到超商和大型超市。」

在余致榮的香蕉方程式裡,外銷市場是整體佈局的一環,只要體質夠好,沒有產銷失衡四個字,也才扛得起市場需求、穩得住生產質量。最重要的是,跟他合作的蕉農不用再靠賭來賺錢。

不過余致榮坦承,他的香蕉處理量目前已經到達極限,他只希望,「台灣能再多幾個余致榮,香蕉產業就有希望!」

你看 這是我們要送出國的香蕉

6月18日下午,建士川經理王國基跟同仁一起包裝香蕉。他的眼睛特別銳利,時常會看到工人沒注意到的細節,尤其是清洗消毒後的香蕉,蕉身還有一些濕度,容易沾黏到棉絮紙屑之類的小東西。

忙了一會兒,王國基抬頭一看,發現集貨區的箱子越堆越高,他二話不說馬上跑去發動推高機,把一箱一箱的香蕉送去預冷。面對日本市場不斷萎縮,但王國基的熱情依然未減,他指著預冷室對記者說:「你看,這就是我們要送到日本的香蕉。」

包裝好的香蕉,由王國基送進預冷室。(攝影/李慧宜)
包裝好的香蕉,由王國基送進預冷室。(攝影/李慧宜)

6月21日一早,在屏東南州余致榮的包裝場裡,正趕著第二批台農發要外銷到中東的香蕉,總計要完成960件、1.2公噸。

這天余致榮連喝杯茶的時間都沒有,他一方面忙著接待客人,心裡還要掛著包裝場裡面的工作。他忙到沒發現自己在半天內重複對記者說了三次相同的話,「我很不喜歡出差、出國,因為每天田裡、場裡有三十多個人在工作,我放心不下!」

只要有空檔,余致榮會進包裝場巡一巡,那怕只有幾分鐘也好。生產動線約四、五十公尺長,共17個人在同時趕工。從分切、清洗、消毒、秤重、急速風乾、裝箱到打包,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工頭劉大哥說:「小姐你看,這些就是要到中東的香蕉,全是最好的貨。」

雖然香蕉的外銷產業已經探底,但是看著代表台灣走向世界的香蕉,每個人的眼神還是充滿光彩。若問香蕉外銷還有沒有救?或許還是得先自問:「台灣香蕉準備好了嗎?」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