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05 終結香蕉賭局 政府如何做?

余致榮請來香蕉園工作的年輕人。(攝影/李慧宜)

台灣的香蕉產業,可以說是所有農產項目中最複雜的一項。政府最怕遇到蕉價崩跌、盤商擔心被大眾視為果蟲,而農民呢?別無他法只能放手一搏賭下去;至於站在市場方的消費者,面對弱勢農民、悲情蕉價,好像永遠只能「吃香蕉救台灣」。香蕉與台灣人之間充滿複雜難解的情感,要切切不斷,繼續走卻又看不到未來……

香蕉產業未來茫茫的兩大因素,是多變的氣候和以小農為主的產業特性。在動盪蕉價回穩之後,農委會的改革措施才正要開始。副主委陳吉仲直言,台灣香蕉要穩定發展,只有一條路可以走,整合小農個別力量擴大成專區契作,這樣才能提升品質、穩定供貨量,進一步讓農民有更多的議價權,收購價格也不再只是通路商說了算。

然而面對去化措施的執行,民間與政府的看法各有不同。主因是政府推動去化措施後,青蕉大量報廢堆置的影像透過各社群網路廣為傳播,易讓社會大眾產生不佳觀感,但去化措施的確又能讓崩盤的青蕉價格在兩、三個星期內迅速回穩。到底去化只是延緩產業死亡的插管急救?還是在生產爆量之際的緊急措施呢?

民國96年香蕉去化資料相片。(攝影/李慧宜)
民國96年香蕉去化資料相片。(攝影/李慧宜)

去化引爭議 是延緩死亡?還是緊急措施?

旗山溪洲是香蕉王國的發源地,這裡有一座朝天宮,供奉的主神媽祖被當地人稱為「香蕉媽祖」。7月4日一早,88歲的蕉農張招治帶著63歲的小兒子一起到廟埕繳青蕉給產地盤商。

身體硬朗的張招治,絲毫未顯老態。聊到香蕉外銷日本的過去,她說:「那明明是很久以前的事,可是卻又好像沒多久!」的確,對張招治而言,旗山的香蕉傳奇近在眼前,因為她人生中最精華的時光,恰恰正是香蕉王國鼎盛的年代。

不過,張招治的小兒子卻不這麼想。他說:「一看到香蕉,我就歸腹肚瓦斯氣!」一旁的蕉農陳桑也滿腹苦水,他說:「小英總統6月23號來旗山視察的那一天,根本沒時間聽蕉農心聲。我們算什麼鳥仔屎!」剛停妥載滿一車香蕉的小鐵牛,滿頭白髮的伍仔丟出一句話加入討論,「農民最怕政府去化,很多香蕉根本沒有分級,全都倒在集貨場,不甘啊!可是農民很痛苦,不去化又不行,死得更快!」

面對去化措施,農民的心情左右為難,既怕發生又怕政府不出手,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怕產量暴增又怕價格崩跌政府不收購!

旗山有一群愛唱歌又會種香蕉的年輕農民團體「台青蕉」,負責人王繼維在去年10月中和今年6月中,各寫一篇文章投書到媒體,指出當前香蕉產業的遊戲規則,讓農民變成賭徒也讓香蕉成為政治操作的犧牲品。

王繼維說,香蕉的產銷系統是政府和盤商共構而成,雖然政府會向農民預警不要種太多,可是停損點在哪裡?沒一個農民知道。農民只知道,反正只要蕉價下探到谷底,政府就會使出最後大絕招-去化措施。他強調,「去化補助很像插管,無助產業的正常發展,只是延緩產業的死亡速度。」

「台青蕉」負責人王繼維(上下游資料照)
「台青蕉」負責人王繼維(上下游資料照)

因應未來變局 蕉農自救搶先建立紓解措施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受訪時表示,「我承認我們的動作慢了一點,可是我們一直努力處理!不過,你知道在最緊急的時候,什麼方式最有效嗎?是去化。」

陳吉仲進一步解釋,在產量大增時先去化香蕉,對拉抬青蕉收購價真的有所幫助。三千五百多公噸的香蕉,政府收購1公斤5元,等於政府投入一千七、八百萬的成本,讓香蕉產地價在短時間之內回穩,也恢復農民正常的收益,而收益遠高於政府的成本。對農委會來說,去化措施在特殊時刻是很重要的解決方案之一。

甚至有蕉農比政府更早報廢園子裡爆量的香蕉。屏東南州的蕉農余致榮,在4月份感受到蕉價下跌的壓力,當時農委會還在觀望等待,他早早就開始自行啟動香蕉去化。當時他用1公斤2元的價格向農民收購,先行去化掉十餘噸的次級青蕉。

到了5月中,余致榮意識到價量的劇烈起伏比他想像的更為嚴重。他表示,根據過去的耕種經驗,只要香蕉開花苞片落下,就是幫香蕉套袋的最佳時機,套袋完平均70天可以採收,沒想到今年4月初套袋的香蕉,在經歷5月持續高溫的刺激下,竟然只經過56天就能採收。

這個劇烈變化,促使余致榮加速擴充冷藏室設備。余致榮已經開始將既有150坪的空間擴大到450坪,把一周200公噸的集運量提升到300公噸,以面對未來可能因為氣候變遷造成的短暫性爆量。余致榮進一步解釋,「目前我們可以做的,是預防或降低可預見的危機。」

推動專區契作模式 重建香蕉產業正常化

氣候變遷可以靠計畫生產與冷藏擴充來一一克服,但是長久以來的小農耕種模式卻無法改變。對此,農委會正積極在既有的框架下調整產業體質。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台灣香蕉要穩定發展,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整合小農個別的力量擴大成專區契作,這樣才能提升品質、穩定供貨量。他進一步解釋:「現在全台灣有兩萬多公頃良質米生產專區,都是五十幾個小農、一百多個小農團結起來,共同與農會或大型碾米廠合作。小農們將品種、耕種方式、田間管理統一起來,資材也可以集體採購降低成本,同時執行產銷履歷提升品質,希望香蕉也可以這樣。」

民國96年6月中,美濃蕉農李平和。(攝影/李慧宜)
十年前(民國96年6月)的美濃蕉農李平和,當時他正忙於採收香蕉將香蕉送給政府報廢。(攝影/李慧宜)

陳吉仲強調,專區契作可以提升品質、穩定供貨量與分攤行銷風險,同時讓農民與通路商的關係趨於正常化,農民因此可以有更多議價權。預計今年9月,農委會將到高雄與主要香蕉產地的農會洽談香蕉專區的經營計畫。陳吉仲強調,「一定是透過農民團體像是農會這樣的組織來執行,只要一個鄉鎮做成功,其他就可以跟著比照辦理。」

至於生產登記或農民種植登記等工作,陳吉仲也認為要推,但要有像專區契作這樣的配套措施,才不會讓登記流於書面作業。

盤點市場與生產面 找到香蕉產業平衡點

農委會提供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市場對香蕉的需求量是26萬到27萬公噸,現在香蕉生產面積大約是1萬5千公頃到1萬6千公頃,產量是36萬公噸左右。陳吉仲說:「如果可以降低10%的耕種面積,產量大概會落在32萬到33萬公噸之間,在這樣的面積與產量下,香蕉價格絕對會穩住!」

不過,針對民間期待政府扮演計劃生產的角色,陳吉仲明確表示,「農委會不可能跟農民說你要種什麼或不要種什麼,我們只能推出政策來引導農民轉作其他作物。」

像是目前農委會推出的對地綠色環境給付,就是一種政策引導。陳吉仲表示,如果農民不要種香蕉想改種雜糧,可以選擇非基改大豆如黃豆、黑豆、硬質玉米及小麥等,或是外銷主力作物如毛豆,以及其他重點發展作物,農委會會提供每期作每公頃3萬至6萬元、4萬元以及2.5萬元的獎勵金,鼓勵農民轉作。陳吉仲強調,「政府不能只給農民資訊叫農民減少耕種,這沒有用,最重要的是提供更好的誘因來改變農民的生產行為,所謂的誘因就是收入不能比香蕉差!」

另外,針對香蕉外銷的困境,政府應該做好排除關稅障礙、檢疫障礙的工作,不過陳吉仲認為遊戲規則很重要。像最近香蕉低價的時候,農民會配合外銷需求來出貨,可是如果遇到去年年初的高蕉價,農民出貨給外銷的意願就會降低。因此建立制度是第一要務,不然外銷貨源不穩定,台灣香蕉根本出不去!

提高香蕉加工比例 農委會修法主導二級加工

陳吉仲雖然認為去化措施對穩定市場、減輕農民損失有很高效益,但也強調不能靠去化這種末端方式來處理問題,推動產業正常化才更為重要。他認為除了盤點供需確立平衡點、政策引導農民適度轉作、推動專區契作提升質量的穩定性之外,加工也會是未來政府會努力的方向。

目前台灣香蕉的加工比例不到5%,農委會特別請業者協助開發加工產品,希望可以把加工比例提高到10%以上。陳吉仲說:「義美食品最近發現,在尚未催熟的青蕉中,發現一種特殊的澱粉比較不會對糖尿病患者有傷害,這就是一個很值得繼續開發的領域。」

在香蕉園旁分級的青蕉。(攝影/李慧宜)
產地盤商在香蕉園旁收購青蕉,農民一採收下來的青蕉會馬上在園子旁進行分級。(攝影/李慧宜)

另外,農委會也已經開始著手進行「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修法工作,希望初級加工的主管機關可以從衛福部回歸到農委會。陳吉仲強調,「這樣才能把二級產業做起來,否則二級都沒有農業部門的角色,更不可能讓農業走向六級產業。」這個法案的修改版本,預計將在下個會期送進立法院。

理性投資勝於盲目賭博 讓農民走出對賭宿命

香蕉的葉子又長又寬,看似可以遮蔭,可是一到夏天,卻悶熱無比,園外的風吹不進來,園裡的熱氣散不出去。這股悶氣,有如蕉農的心情。

蕉農盧泰乙是旗山蕉王的孫子,在他的印象中,阿公最高紀錄曾種到四十多甲地、八萬多株香蕉。他說當時人工很便宜,一天工錢20元,香蕉1公斤可以賣到5、6塊,一株香蕉樹收成隨便都有150元以上。盧泰乙說:「以前我阿公收一株香蕉樹能請7個工人,那個時候只要努力種香蕉,就一定會賺錢。」

盧泰乙帶記者參觀香蕉園解說草生栽培的方式。(攝影/李慧宜)
盧泰乙帶記者參觀香蕉園解說草生栽培的方式。(攝影/李慧宜)

然而到了盧泰乙這一代,一切都變了。現在工錢一天至少1,200元,香蕉樹一株收成5、600元。他說:「我跟我阿公不能比了啦!我要賣兩棵的香蕉樹,才能請到一個工人。」

盧泰乙感嘆,日子越來越難過。外銷無路,國內市場爆量,再加上氣候又不穩定,靠農吃飯的人已經無路可走。他說:「我常常是賺一年賠三年,算來算去賺的賠的都打平了,我這輩子好像只是到香蕉園運動而已!」

盧泰乙的香蕉人生,正是大多數農民的寫照。

過去,農民長期在漏洞百出的制度下求生存,也被迫在多變的氣候條件下與天對賭。農民有如散戶投資客,只能盲目地孤注一擲。現在農委會的規劃與即將推動的政策正要端到農民面前,試圖透過種植登記、專區契作、集體行銷等方式,建立香蕉交易的公平機制,讓蕉農有機會享受定期定額理性投資的好處。

只是,這次去化香蕉的爭議與農民失利的慘痛經驗,有沒有辦法減緩香蕉產業往下墜落的速度呢?真的誰也不敢說,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要讓香蕉走出去化宿命,現在不做絕對不行!

在雨中,農民趕工忙著為香蕉套袋。(攝影/李慧宜)
在雨中,農民趕工忙著為香蕉套袋。(攝影/李慧宜)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