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02 種蕉如賭,產地一路輸到市場

去化香蕉由廢棄物處理公司協助送至需要的畜牧場或農場。(攝影/李慧宜)

香蕉 全球第一的水果

台灣人愛吃香蕉,一年可以吃掉26萬4,300公噸,平均每個國民一年吃下11.2公斤約70根的香蕉。

除了水果之外,香蕉也是主食。一些東南亞和非洲國家,會把香蕉拿來料理,成為餵飽肚子的糧食。全世界一年香蕉產量超過1.4億公噸,僅次於小麥、稻米和玉米,是世界產量第一的水果類作物。

然而香蕉也不僅僅是農作物,它透過蕉農種植、收購盤商將青蕉催熟、運輸業者集散,才得以成為人人可食用的黃蕉,因此香蕉是橫跨一級農業、二級加工業、三級服務業的一種商品。

也有人把香蕉當作期貨。資金雄厚的盤商或貿易商,一次進上百、上千、上萬噸的香蕉,透過4到6天的冷藏催熟期作為彈性調整空間,依市場需求釋出香蕉。

香蕉是很特別,它是水果、糧食,它也是商品,更可以是人類拿來投資獲利的期貨。而台灣社會,卻把香蕉產業當作一年一次的豪賭。一旦蕉價崩盤,全民皆輸,政府最後一招是啟動去商品化措施(以下簡稱「去化」),以彌補種了一年有收穫但無收入的蕉農。

12年來去化4次 共報廢近三萬噸香蕉

6月的第二個星期三,一早八點,旗山蕉農盧泰乙,載著一車共一千兩百多公斤的香蕉,來到產地盤商收購香蕉的集貨場。簡單搭建的鐵皮屋裡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不過蕉農們沒有互道早安,也沒人問吃飽了沒有。大家彼此遞根香菸、送顆檳榔,見面劈頭第一句話就是「你今天採收多少?」或「你送香蕉來送幾次了?」

盧泰乙說,這樣的問候不是詢問對方在這天有多少收入,而是蕉農們對最近各自的損失表示關心。自從農委會啟動去化後,只要是被認定為次級品的青蕉,等於宣告搭上死亡列車,採收越多、繳交越多次香蕉的蕉農,也跟著損失越多。

民國107年6月13日,巧遇美濃蕉農李平和送香蕉到旗山集貨場去化。(攝影/李慧宜)
民國96年,蕉農李平和是美濃地區去化香蕉數量最高的農民之一。過了十年,民國107年6月中,記者又在旗山集貨場堆置去化香蕉的地方遇到他。(攝影/李慧宜)

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表示,每年一進入夏天,是全年香蕉價格最敏感的時刻,再加上去年沒有颱風,今年5月平均溫度又持續升高,香蕉產地價格持續下跌。他說:「到今年5月底,產地青蕉監控價格的回報,已經低到1公斤上價5元、中價3元、下價1元,幾乎是已經跌到不能再跌了。」

大型賣場以香蕉專區來推廣行銷。(攝影/李慧宜)
大型賣場以香蕉專區來推廣行銷。(攝影/李慧宜)

7月9日,瑪利亞颱風襲台的前一天,是今年香蕉去化措施的最後一天。從5月31日到7月9日為止,農糧署已經去化3,586公噸香蕉。翻開過去紀錄,政府在96年、99年和100年,分別啟動了3次去化措施,每次都以1公斤5元的價格,分別收購報廢9,100公噸、16,800公噸和102公噸。

近12年來,農委會總共去化29,588公噸的香蕉!

不幸的香蕉走上去化的命運。(攝影/李慧宜)
幸運的香蕉可以成為美食,不幸的香蕉卻只能走上去化的命運。(攝影/李慧宜)

香蕉十年變化劇烈 生產面積上揚 43% 收穫量遽增 71%

根據農糧署資料顯示,民國97年到民國106年這十年間,台灣香蕉生產面積從11,762公頃上升到16,842公頃,增加5,080公頃,而收穫量從20萬7702公噸上升到35萬6017公噸,增加14萬8315公噸。過去十年,台灣香蕉的生產面積上揚43%、收穫量遽增71%。

既然成本固定,那麼會造成賺錢、賠錢的因素是什麼呢?答案很簡單:氣候。

台灣香蕉研究所健康種苗培育組的負責人劉盛興,是香蕉產業的老兵,畢生研究蕉苗培育,也看盡產業起落變化。他認為,台灣經濟作物的發展,受氣候變化影響很大,尤其一到夏天幾乎都有颱風,可是作物又無法完全避開夏天種植或採收,「務農幾乎已經成為一種賭博。」

香蕉是淺根型的植物,颱風、強風、豪雨都會讓香蕉應聲倒下。(攝影/李慧宜)
香蕉是淺根型的植物,如遇颱風或強風、豪雨都會讓香蕉應聲倒下。(攝影/李慧宜)

簡單來說,如果遇到颱風產量大減,青蕉收購價勢必節節上升,香蕉園受損程度小的農民,肯定能賺一筆。1公頃香蕉園收成平均30公噸,若損失輕微剩下20公噸,以民國106年年初收購價1公斤動輒上百元來計算,農民1公頃至少入袋200萬,扣掉成本最高40萬,一季獲利也有160萬。

相反的若颱風造成香蕉園全毀或受損嚴重,蕉農至少能領到1公頃7萬5千元的天然災害現金補助。另一個小賠的可能,即是前一年風調雨順導致隔年量爆價跌,等政府啟動去化措施,把青蕉送給政府報廢也有1公斤5元,若以豐收1公頃30公噸收穫量來計算,蕉農還能拿回15萬元的成本。

面對這樣賺大賠小的投資,如果你是蕉農,會不會冒險一搏?很顯然的,農民給了一個明確的答案。近十年內,在全台灣蕉農的「努力」下,香蕉生產面積和收穫量,各上升4成3和7成1。

風雨過後,香蕉倒向路邊。(攝影/李慧宜)
風雨過後,香蕉倒向路邊。(攝影/李慧宜)

種蕉如賭 賭颱風來台灣更賭颱風去你家

劉盛興進一步解釋:「農民跟天賭也跟人賭,少數農民還刻意種颱風季節後才採收的農產品,賭那種10月到12月收成的,五年之中只要碰到兩次,荷包就滿滿的。」

聽到劉盛興的說法,有些農民一生皆賭輸心裡無奈,有些農民確實發過小財眼神閃亮,但大家口徑都一致。人稱「香蕉達人」,擔任旗山果樹產銷班第36班的班長張宏士一段話道盡辛酸。他說:「不賭行嗎?不管天氣好壞都要種,遇到價差就認賠,遇到價好就賺回來。你要想想,如果價格好卻沒有種,那不是氣死了?」

因此對農民而言,在台灣先天多變的氣候條件下,種蕉猶如一場不得不下注的賭局。一賭颱風來整體價格上揚,二賭颱風去其他生產區域,別人的作物被掃光而自己手上還有貨。

可是賭博始終是賭博,「十賭九輸」是永遠不變的道理。每次颱風來,不可能人人有賺錢、都賭贏。旗山蕉農林子茵說:「平常盛產,蕉價不好賺不了錢,一旦颱風或天災,蕉價上揚但是也要有貨的人才會賺錢。大概10個蕉農中,只剩2、3個蕉農還有貨可以賺到錢。」

氣候多變是台灣農業的宿命。(攝影/李慧宜)
氣候多變是台灣農業的宿命。(攝影/李慧宜)

蕉價探底 賭局從產地一路輸到市場

第一線的農民慘輸,產地盤商、消費地盤商,日子也不好過。高雄盤商吳冠毅表示,青蕉價跌成這樣,農民沒賺錢,盤商也跟著白做,但是大家不得不一起度過。因為如果沒有蕉農來繳蕉,產地盤商就沒有貨可以轉手賣給消費地盤商或小賣(零售商)。吳冠毅說:「把現在當成是度小月,盡量幫助農民分級、配合政府去化,讓這段苦日子快快過去。」

鳳山果菜批發市場的盤商謝洪美花在受訪時,甚至急到問記者有沒有認識武場的小賣?她說:「武場小賣就是那種開著貨車到處叫賣的水果販,這種人很會銷售水果,現在大家都在找這種人。」

光是五月份,謝洪美花就屯了7.5公噸的香蕉,放到臭、臭到連鄰居都抗議。可是產地貨這麼多,她身為消費地盤商不能不幫忙銷。謝洪美花說,「貨多到倉庫都放不下,鳳農不給我丟、垃圾車不幫我收、畜牧場說豬不要吃,我只好再花一趟人工、油錢,請貨運司機把已經付好錢的香蕉再送回產地盤商去。」

大盤商謝洪美花的貨車,直接到中盤商集貨場載香蕉到高雄市。
大盤商謝洪美花的貨車,直接到中盤商集貨場載香蕉到高雄市。(攝影/李慧宜)

至於其他賣出去的香蕉,也是賠錢賣。一件15公斤的香蕉,謝洪美花用最低價75元跟產地盤商買,可是零售商或水果攤跟她出價50元,她也得賣,因為不賣賠得更多,而且還要自己找棄置的地方。

謝洪美花苦笑地講著:「至少把差的打掉,保住好一點的香蕉,價格才會慢慢回升!如果政府不收購,大家都會死得很慘!」

終結賭蕉宿命 推動計畫生產與種植登記

一直以來,因為颱風的關係,每年6月到9月,幾乎都是農產品價量起伏很大的時期,而且影響還會延續到隔年夏天。香蕉研究所的劉盛興認為,「計劃生產、共同運銷非常重要,因為無論價差還是價好,都要想辦法同時照顧到整個產業,並兼顧消費者的權益。」

回想民國96年香蕉滯銷,香蕉研究所秘書室主任林德勝曾提出香蕉種植的登記制度,原則是有登記種植面積者,可領較高或滿額比例的天災補助,若沒有登記者,只能領比有登記者更低比例的補助。林主任強調,透過棍子與紅蘿蔔齊下的設計,可以提高農民的登記意願,協助政府預先掌握各季香蕉產量,並推動更精準的計劃生產措施。

林德勝回憶道:「可是當時的鄉鎮公所並不是很樂意配合,他們認為非常耗費人力,而且在落實上會有很多問題,尤其是當民意代表站在勘災人員的身邊時,基層公務員敢不給農民通融嗎?到時候還不是通通有獎!」

全台的香蕉去化場內,都有農糧署與各地農業局的工作人員在場監督或協助去化,以避免去化香蕉又流入市場。(攝影/李慧宜)
全台的香蕉去化場內,都有農糧署與各地農業局的工作人員在場監督或協助去化,以避免去化香蕉又流入市場。(攝影/李慧宜)

對此,南州蕉農余致榮表示,剛開始一定會遇到一些抵制,也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該做的,再怎麼困難都要做!他一再強調,「要做到有申報的人跟沒有申報的人,待遇一定要有差別。」

余致榮說,「不是香蕉而已,像是鳳梨、木瓜、高麗菜等敏感型的作物都應該做。只要是方向對,再怎麼有阻力,政府也要克服,因為這是政府的責任。」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