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日本研究者刻意路過,驚見基改黃豆落地生根
文/上下游記者蔡佳珊、上下游駐日記者簡嘉穎
一個日本人來台旅遊,騎著腳踏車在南部閒晃,刻意路過沙拉油榨油廠附近,赫然發現禁種基改作物的台灣,路邊竟然生長著基改黃豆的植株!
這名日本遊客是「農民連食品分析中心」(附註)所長八田純人,2015年偕家人到台灣旅遊時,自主調查了高雄港、台南大統益製油廠周邊道路。由他詳盡的〈基改大豆自生調查in台灣〉報告當中可知,他此行不僅拾獲十數顆形體完整、有發芽可能的黃豆,更在道路上發現已開花結莢的植株,連同葉片共採取16份檢體,回國後經檢驗,確定其中15份檢體是基改黃豆。
這極可能是台灣第一次有人進行「基改自生」專業調查,竟是由外國人完成。八田拾獲的黃豆,是由巨大散裝貨輪遠渡重洋而來,在高雄港上岸,輸入國內作為大豆沙拉油與飼料原料,也作為豆腐、豆漿等食品加工使用。
但基改黃豆從港口到工廠的運輸途中,為何會掉落路面?基改黃豆原來具有發芽生長能力?「基改自生」的現象,又會對台灣的環境與農業造成什麼看不見的威脅?
日本民間長期自主調查,跨海來台調查
八田表示,日本自1996年開放基改作物進口,許多公民團體就十分擔憂對環境的衝擊:「從港口搬運到工廠時,要是有種子掉落發芽,和原有植物雜交,恐怕會造成環境災難。」經過近十年的摸索,才建構出可靠的自生繁殖調查方法。
農民連食品分析中心除了接受委託調查作物與食品是否含有基改成分,2005年起便開始定期進行油菜自生繁殖調查,已累積十年以上knowhow。每年和生活俱樂部生協、菜之花生協、思考基改食品之會等團體共同發表調查報告,並與官方單位農水、環境兩省交換意見,共同監督日本國內的基改作物擴散情形。
根據日本的調查經驗,無論進口量多寡,只要是有基改作物貨櫃進出的港口,幾乎毫無例外都可找到意外掉落、自行發芽生長的基改作物。
於是去年八田來台時,趁著旅行的空檔騎著腳踏車前往高雄港搜尋,竟一舉就在產業道路和台糖公司周邊,撿獲數粒大豆和一顆玉米,檢驗後確定是基改無誤。
接著八田同樣調查了台南的大統益製油廠周邊產業道路,發現路面上黃豆四散,路邊甚至還有開著紫色小花、結滿毛茸茸豆莢的植株。由於豆子數量過多,他以10顆大豆作為一份檢體,合計選取6份,加上葉片、豆莢等植物各部位共8份,合計共14份檢體,經簡易試紙檢驗後,確定其中13份為基改大豆。(看更詳細的調查地圖及撿拾照片請點這裡)
進口基改黃豆的自生風險,台灣恐超過日本
八田指出,決定基改作物繁殖擴散程度的最大關鍵,其實是運送距離及運送方式。
日本的製油廠絕大多數分布於港口周邊,如橫濱港雖然進口量大,但與工廠直接連結,所以基改黃豆的繁殖意外並不多。八田在日本的調查中,最遠的工廠約40公里。
然而八田發現台灣四大製油廠中,就有三座位於內陸,這令他十分憂心:「距離越長、自生繁殖的情況越明顯,台灣除了中聯油脂緊鄰港口,台糖、大統益、大順(現經營者已換「長輝」)都不在港口邊,市佔率第一的大統益的工廠離高雄港甚至有90公里,大大增加了基改作物自生繁殖的可能性。」
原本他推想台灣多半採密封度良好的貨櫃運輸,加上台南有載運貨物用的鐵路支線,自生繁殖情況應不嚴重,然而實際走訪之後,才發現鐵路早已廢棄良久,工廠前更停了多輛搬運黃豆的大卡車,運輸方式早已發生變化。
上下游得訊後,立即規劃前往南部現場調查,並擴大搜尋範圍,果然發現了基改種子的蹤跡。請見續篇〈02 路邊捕獲基改豆!上下游實地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