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實測基改玉米發芽成長 本土飼料玉米驗出基改成分

坊間常傳言進口的基改種子沒有發芽能力,如果不會發芽,也就不會有花粉飄散造成基因污染的疑慮。本次報導中的受訪官員、畜牧業者、學者當中,也有多位認為進口的基改種子不會發芽。但上下游實際取得飼料用的基改硬質玉米測試,赫然發現:它不但會發芽,而且發芽率極高!

更嚴重的是,當記者更進一步詢問農糧署近年對於本土飼料用硬質玉米和黃豆的監測情況,是否有遭受基改污染情形?農糧署糧食儲運組組長黃昭興回答:今年確實有驗到本土玉米部分樣品含有基改成分,但還在追查成因,詳情不便對外公布。

泡水一天就發芽,快速成長竄高

記者試種發現,這些基改玉米在泡水第二天就開始萌芽。另將玉米種子直接種入土中,第三天就有小苗鑽出土表,第八天玉米苗已抽高且欣欣向榮,最高植株達23公分。種植50顆種子中,共有33顆發芽,發芽率高達66%。

基改黃豆方面,本次測試孵芽未果。但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共同發起人黃嘉琳曾經親自試種,結果發現基改黃豆發芽率有40%左右,並可繼續成長到開花、結出豆莢。

經詢問數家中部的豆腐與豆芽業者也均表示,黃豆會不會發芽與基改與否無關,重點在於新鮮度。換句話說,基改黃豆只要夠新鮮,就會發芽生長。

不同黃豆發芽狀況比較(圖片提供/黃嘉琳)
基改黃豆成長結成豆莢(圖片提供/黃嘉琳)

雖說基改黃豆與玉米經過長途運輸,經歷高溫或儲放太久都使得發芽率下降,但以上試驗證實其部分種子仍有活性,足以成長到開花結果,因而具有花粉飄散甚至結實而污染其他作物的可能性。

本土硬質玉米驗到基改成份!農糧署:原因未明

令人擔憂的是,基改污染的現象此刻已然發生,不容有關單位再輕忽拖沓。

掌管本土雜糧作物的農糧署從去年開始對農會收購之硬質玉米與黃豆抽測,每年各抽60-70件,去年都合格,但今年卻赫然發現:硬質玉米有部分樣品驗出基改成分,目前還在追查來源和原因,故而尚未對外公布。

糧食儲運組組長黃昭興推測,有可能是農民拿進口基改玉米來交農會,因為進口的比較便宜,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農民有意或無意種植基改玉米或是基改自生污染的可能性。

校園午餐非基改共同發起人黃嘉琳認為,基改污染初現端倪,是政府和民間必須密切注意的警訊,尤其當前農業政策大力鼓吹本土雜糧復耕與四章一Q維護校園食安,本土非基改作物正是與進口作物競爭時的優勢。「一旦遭受轉殖基因的污染,無論對農民的努力或消費者的信心都是很大的打擊。」

國外基改污染事件頻傳,台灣不可不慎

早在2001年,墨西哥就曾發生傳統玉米品種大規模遭受基改玉米污染事件,引起軒然大波。墨西哥本是玉米王國,擁有好幾百種原生種玉米,為防異花授粉污染,政府禁種基改玉米。然而學者卻在偏遠山區農地,發現本土玉米遭受基改污染,源頭指向美國大量傾銷之飼料用與食用之玉米。

墨西哥原生種玉米遭基改污染情形,黑色圓圈為污染地點(資料來源/Testbiotech的2013年調查報告《Transgene escape - Global atlas of uncontrolled spread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lants》)

墨西哥原生種玉米遭基改污染情形,黑色圓圈為污染地點(資料來源/Testbiotech的2013年調查報告《Transgene escape - Global atlas of uncontrolled spread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lants》)

根據德國非營利組織Testbiotech在2013年的調查報告,除了因商業種植與實驗田所造成的基改污染事件頻傳之外,近年歐洲與日本也都發生過進口油菜種子野逸而自生的污染事件。南韓的研究更在港口與工廠周邊針對玉米、油菜、棉花和大豆等作物抽樣調查,赫然發現每種作物都有基改污染樣本。

2004年開始,日本民間團體就發現海港和高速公路路旁的油菜,含有基改成分,連油菜旁同屬十字花科的雜草也驗出抗除草劑基因。日本民間甚至發起公民參與行動,鼓勵市民蒐集路邊油菜進行檢測。

「從港口運到工廠的途徑,假設貨車有經過田邊,就要特別注意。」台大農藝系榮譽教授郭華仁指出,除了日本,美國和瑞士等國也都發現過在港口、公路和鐵路兩旁有基改油菜蹤跡。

最令人震驚的是鄰近的南韓案例。2013年由國立環境研究所(NIER)發表的報告指出,研究者在進口基改種子的港口和工廠附近的農田和道路上,針對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等作物取樣,在626個樣本當中,竟有42個樣本驗出基改成分,其中又以玉米的基改污染最為嚴重。

韓國國家環境研究所在2012年的基改自生調查,發現基改玉米自生案例最多。 圖中黃點為油菜,紅點為玉米,綠點為黃豆,灰點為棉花

玉米花粉飄散距離遠,基改污染風險大於黃豆

相較於黃豆為自交作物,雜交作物的玉米,花粉污染的風險可能性更高。郭華仁表示,黃豆植株大約間隔1-2公尺,就幾乎不會雜交。但是玉米的花粉飄散距離很長,國外規範的安全距離從數十到數百公尺不等。

根據期刊論文〈歐盟基改與非基改作物間共存研究─SIGMEA、TransContainer、Co-Extra之成果說明〉(《糧食安全與生技》,2013),歐盟各國對於種植基改玉米與傳統玉米之間所制訂的安全距離有極大落差,從瑞典的15公尺到盧森堡的800公尺,端視各國基改作物規範嚴謹程度而定(附註)。

基改作物花粉的飄散難以控制,污染的結果很可能無法百分之百回復,因此無論是農民誤種,還是運輸過程掉落,對於基改種子進到國內之後的每個環節,都不容疏忽輕視。

國內的雜糧復耕運動正方興未艾,台南是我國硬質玉米最大產區,高屏地區更是綠金毛豆的大本營。進口之基改玉米和黃豆在運輸途中可能造成的洩漏與自生現象,亟需有關單位加強監督防範。但上下游詢問官方與研究單位,卻發現目前這方面的管理監測,幾乎等於零。

後續報導請見〈04 三不管地帶,基改黃豆玉米運輸規範,台灣完全空白

註:歐盟各國對於GM玉米所制訂的隔離標準
Country for conventional maize for organically grown maize for maize seed production
Sweden(forage maize) 15 15
Sweden(grain maize) 25 25
The Netherlands 25 250 250
Spain 50 50 300
Ireland 50 75
France 50
Czech Republic 70 200
United Kingdom(forage maize) 80
United Kingdom(grain maize) 110
Germany 150 300
Slovakia 200 300
Portugal 200 300
Poland 200 300
Denmark 200 200 200
Belgium(Wallonia) 200
Hungary 400 800 800
Luxemburg 800 800 80
資料來源: Devos et all (2008) a,b,Ricroch et al (2009)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