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三不管地帶,基改作物運輸規範,台灣完全空白
基因改造種子的污染事件在世界各國層出不窮,在運輸途中掉落而造成自生現象的案例也屢屢發生。日本民間團體與政府單位展開基改自生調查已行之有年,甚至跨海來台調查,但台灣在這方面的危機意識仍十分薄弱,更遑論進行管理監督。
進口之基改玉米與黃豆分別以飼料和食品名義報關,記者一一詢問主管單位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農委會畜牧處、衛福部食藥署、農糧署,各單位皆回覆:並未對進口基改玉米與黃豆運輸過程的洩漏情形進行監管。相關法規《飼料管理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都未規範到這一塊,可謂三不管地帶。
基改種子運輸過程,主管機關無人監督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副局長馮海東坦言,對於進口的基改玉米和黃豆只有在邊境做檢疫,確認有無有害生物,至於入境後的運輸過程,「我們局這邊沒有什麼特別的措施」。
食藥署食品組組長潘志寬確認,基改黃豆是以食品報關沒錯,但掉落生長問題不屬於食安法管理範圍,應屬農委會職責。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邱秀儀也表示,「沒有聽過有這樣的問題,這超過我們的範圍。」她強調,所有食品在運送途中都要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但查詢條文,此規範並無針對基改食品的運送有任何著墨。
畜牧處處長李春進也表示,飼料管理法並未針對基改飼料原料的運輸做規範。牧場管理科科長林瑞蓬進一步解釋,曾經注意到貨車有可能洩漏基改種子問題,「掉在路上,比較少啦,也是有點機會,」但她認為飼料工廠應該會盡量注意不要掉出來,「因為那是他們用錢買的。」
林瑞蓬認為,運送基改種子的貨車都是走柏油路,就算種子掉落也不太容易長起來,即使掉到公路旁邊土中生長,也有更強勢的雜草會壓過。不過她也表示,未來可以成立計畫來做監測,「就擔心找不到樣品。」
實地來到現場,便會發覺這樣品一點也不難找。日本人八田純人來台不過短短數日,便發現榨油廠附近道路遍布基改黃豆種子和植株。上下游記者也僅用一天時間,就在官田工業區和永安工業區拾獲為數眾多的基改黃豆和玉米種子, 二次造訪時發現的數量更達數百顆。
種苗法明文規定,但管不到最大宗的基改種子?
國內唯一有清楚規範基改作物運輸過程的法規,是《植物品種及種苗法》。第52條第4項規定:「基因轉殖植物基於食品及環境安全之考量,其輸入、輸出、運送、推廣或銷售,皆應加以適當之標示及包裝;標示及包裝之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另定之。」
針對此項延伸之《基因轉殖植物之標示及包裝準則》,第6條規定:「基因轉殖植物種子,應完整包裝。」
第7條規定:「運送、輸出或輸入基因轉殖植物,應以牢固、不易破碎並能預防散出之材料及方式加以包裝,不得與其他植物混裝。」
然此法主要規範的是種植用的種苗,是否能夠管制食品和飼料用途之基改種子?
「是有模擬兩可的地方,」種苗改良繁殖場生物技術組助理研究員陳哲仁認為,基改玉米和黃豆並非以種苗名義申報,若用此法去管理,有可能會對廠商造成過嚴的限制。
然而多位農業專家學者皆指出,基改種子只要夠新鮮,確實具備發芽與生殖能力。上下游親自試種更證實,基改種子是一個生氣蓬勃的活物,並非單純的食品或是飼料。
如果實驗種植用的基改作物需要「完整包裝」、「以牢固不易破碎並能預防散出之材料與方式加以包裝」,那麼隨時可能四散馬路、掉落在路邊就自行發芽生長起來的基改種子,當真不必規畫更周密的管制?
基改污染顯現管理漏洞,歐盟嚴管運輸所有環節
農糧署驚傳本土飼料玉米驗出基改成分,卻尚未查明原因也未對外公布,問題是出在田間誤種、自生污染還是收成後混入?每個環節都有疑點卻都難以追查,充分顯現台灣在基改作物管理上力有未逮。
校園午餐非基改共同發起人黃嘉琳擔心,今年三月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報告書中將基改食品全面標示、校園午餐非基改政策列為台美貿易障礙的第一項與第二項,顯示美國及其所代表的跨國農企產業已虎視眈眈在觀察台灣對於基改作物和基改食品的管理。如果真的發生基改污染情況,是否正坐實了USTR對我國主管單位能否嚴格執行相關政策的懷疑,拿這個理由繼續迫使我國在基改政策上採取較為寬鬆的立場?
德國非營利組織Testbiotech在2013年發表的全球基改野逸報告中,集結各國基改污染案例,美、加、墨西哥、日、韓、澳洲、瑞士和中國都在名單之中。
上下游駐義記者進一步詢問義大利環保專家和德國專家(全球野逸報告作者之一Christoph Then),並未聽聞在歐盟有類似因運輸而造成基改擴散、污染的例子(瑞士非歐盟成員)。因為依照歐盟規定,進口、非栽種用的基改作物流通過程必須全程可追溯,而且要有標示,在運輸時也要有相關文件,不得有任何外溢、洩漏,因此基改作物交易商必須向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提交自行監測計劃書與結果報告,供執委會定期彙整。
基改自生之風險評估與環境監控,刻不容緩
前車之鑑歷歷在目,我國更不能掉以輕心。何況衛生福利部核可進口的基改食品原料,在兩年內從原本只進口黃豆和玉米,又新增油菜、甜菜和棉花三種作物。
郭華仁也擔心,國人所食用的甜玉米,其種植種子大都是從美國進口,主管機關是否有在檢測其混雜基改的機率?美國甜玉米本身也有基改品種,並且也可能與基改硬質玉米之花粉雜交。
黃豆種子則多為國內自種。農糧署雜糧特作科科長蘇登照表示,目前重點都放在管控種原,建立嚴謹的繁殖制度,「哪些農民種了黃豆,種原所來自的採種田都可以追溯得到。」他並認為,進口的基改黃豆經過長途儲運和藥劑燻蒸,發芽率不高,拿來種也不符經濟效益。
近年民間熱切關注基改問題,政府也順應民意逐一修改法規細項,例如將基改摻雜率標準從5%調降3%,將不含基改成份的高層次加工品如沙拉油和醬油也列入標示行列,加強查驗登記、追蹤追溯與流向管理,甚至立法讓基改退出校園午餐……既然如此,主管機關沒有道理將滿載著基改豆的大卡車四處洩漏的情形視為枝微末節,以一句「可能性很低」當成不作為的藉口。
每年有數百萬噸的基改種子輸入國內,運送途徑與流向如同樹枝般開叉蔓延擴展,基改自生或誤種的現象,隨時隨地可能發生。主管單位亟需正視此一問題,儘速進行風險評估、防範措施與環境監控機制,切莫低估一顆種子的力量。
日本官方與民間團體監督基改自生的經驗如何?台灣應該怎麼做?請續讀〈05 日人呼籲台灣:應進行基改作物自生調查,建置基礎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