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前言


2017-07-30 / 上下游記者  孔德廉

「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勤做工。」童謠裡,蜜蜂勤勞的形象深植人心,人類與蜜蜂共存的景象也由來已久,但曾幾何時,這些朋友的身影逐漸從城市和鄉間淡去,到底各地的蜜蜂發生了什麼事?養殖的西洋蜂為何成千上百的失蹤或死去?存活在野外千年的野蜂又為什麼身染重病?

問題何在?《上下游》走遍中南部養蜂重鎮,透過第一手觀察,帶領民眾走入經濟養蜂所面臨的「地毯式死亡」現場,追尋養殖西洋蜂神秘消失的原因;並跟著蜂農一起踏入山間,追逐台灣野蜂的蹤跡和發病跡象,挖掘蜜蜂及養蜂人面臨困境,讓讀者能一步一步了解現今環境對蜜蜂造成的影響。

此外,面對層出不窮的蜂產業問題,為凸顯我國政府「多頭馬車式」管理的不合時宜,專題採訪了產、官、學界各方意見,民間因此也呼籲政府應重視問題、儘早成立專責部門,做好整體性規劃。除了本國經驗,上下游記者也採訪歐洲、日本、義大利等國蜂農或相關單位,從政策、科技到民間參與,提出極具參考價值的他國經驗,供台灣參考。

另外,有鑑於蜜蜂不只是農業的一環,也是全民所屬的重要生態環節,在「全民養蜂」已於全球吹起一股風潮之際,本專題也藉由各式民間養蜂經驗的採訪,描繪產業較鮮為人知的一面,除了讓讀者看到多元養蜂的蓬勃發展,見證民間對蜂群的熱愛與努力外,也加深大眾對蜜蜂存亡的關切,讓「友善環境」的發展理念深植人心。

新聞小辭典:西洋蜂與台灣野蜂的差異

台灣主要有兩種產蜜蜂種,數量最多的是在平地採蜜的「西洋蜂」,又稱「義大利蜂」。大家熟知的「龍眼蜜」或「荔枝蜜」都是由西洋蜂採集而來,是台灣最普遍的養殖蜂種。

另一為台灣野蜂,屬於「東方蜂」下的「中國蜂種」,族群少,較西洋蜂不怕冷,多在中高海拔出沒,是中高海拔最重要的授粉昆蟲,基本上是生活於野外,但有不少蜂友基於興趣而飼養。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