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政府如何因應蜜蜂危機?農委會:設line平台、與農藥業者溝通


2017-07-30 / 上下游記者 孔德廉

「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勤做工。」這首耳熟能詳、描繪人類與蜜蜂共存的快樂童謠,可能得改寫了,在蜜蜂大量消失的情況下,蜂產業無專責機關主責、農藥施用不正確、對蜜蜂劇毒性農藥多、蜜粉源植物減少、市場受進口蜜和假蜜衝擊等問題被一一凸顯,蜂農更顯得孤立無援。

身為主責單位的農委會,除了近日宣布禁用類尼古丁農藥「益達胺」兩年外,面對上述困境,也宣稱成立「line 統一溝通平台」,作為官民之間主要的交流媒介,盼透過對話來解決難題。

迎擊台灣蜂產業發展及挑戰 農委會稱成立專責部門有難度

「.....蜜蜂有『農業之翼』的美譽,為植物繁衍及生態上重要的媒介昆蟲。美國自1996年蜂群崩解症候群(CCD)發生至今影響仍尚未停歇,蜂群每年以30-40%之損耗消失,對農業生產造成莫大的威脅;因此2015年美國由『白宮授粉昆蟲健康專案小組』提出『促進蜜蜂及其他授粉昆蟲健康之國家策略』,由此顯示出對保護蜜蜂的決心,已提升到『國家』層級。雖然我國養蜂業雖無法與美國相提並論,生產管理方式也全然不同,但美國跨部會蜜蜂調查計畫、農藥評估及蜜蜂保護政策擬定等措施值得我國參考。」

上述文字由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所撰寫,作為「台灣蜂產業發展及挑戰的因應策略」的總結,但在民間呼聲疾疾下,台灣的專責部門卻始終難產。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就指出,礙於現今專門技術的分散,要成立統一部門絕對曠日費時,有一定難度。

農委會成立統一line溝通平台  蜂農建議政府「多用點心」

排除了單一部門負責養蜂事業的可能性,農委會則將腦筋動到「溝通」上,在今年五月召開專案會議,邀請農民、學者和農糧署、防檢局、藥毒所和苗改場等部門一同討論。判斷蜂蜜減產和蜜蜂族群減少的確切成因後,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做出承諾,預計以Line為溝通媒介,責成防檢局建立「統一溝通平台」,作為對農民的溝通窗口,將來有任何問題或產業的發展規劃,都可以在上面討論,得出進一步結論再來施行,盼望能發揮成效。

會後,名為「台灣養蜂協會資訊傳達平台」的通訊群組在今年五月十七日於焉成立,包含苗改場人員、農糧署、農委會和防檢局官員都參與其中,另外也有上百位蜂農申請加入,希望一同就政策進行討論,至今該群組已達到近三百人的規模。

但透過電子媒介,作為政策協調的主要目的是否達成?台灣養蜂協會秘書長潘建銘指出,「該社群主要是蜂友『自發性』成立,非官方主導。」也僅透過群組溝通過幾次農藥政策的調整。

此外,另一名加入群組的蜂農也透露,該群組的實際功用不大,裡頭八、九成多是「早安問候」,並沒有針對蜂產業提出整體性的實質規劃與對談,若要以此為「溝通平台」,建議政府「多用點心」。

農藥施用何解? 防檢局:今年下半年教導農藥業者授粉昆蟲重要性

此外,面對最重要的農藥施用如何改善?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承諾,農政單位會出面協助蜂農,除了由相關人員了解蜜蜂受害情形外,在今年下半年農藥業者的授課期間,也將把授粉昆蟲對農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誤傷蜜蜂等議題,列入訓練課程中,並請苗栗改良場或專業人士去開課,希望暫時緩解雙方衝突。

普遍施於田間的農藥對蜜蜂造成不定時傷害(圖片來源/上下游資料照)

普遍施於田間的農藥對蜜蜂造成不定時傷害(圖片來源/上下游資料照)

蜜粉源植物數量下降 農糧署:與休耕地活化政策結合鼓勵種植綠肥

至於近年荔枝、龍眼受氣候和蟲害影響,開花期亂糟糟影響採蜜,身為重要粉源作物之一的「茶」,二十年來種植面積也減半,從2萬1千公頃下滑至1萬1千公頃;另一項關鍵的蜜源植物「油菜」,種植面積更從3萬6千公頃一路探底,現只剩下約9千公頃。

到底如何緩解蜜粉源植物的減少?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強調,目前政府就是配合休耕農地活化的政策,若農民於休耕期間種植紫雲英、埃及三葉草或苕子等綠肥植物,且存活率達到八成,就可領取4萬5千元補助款,除了提高綠肥的種植比例、達到維持地力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蜜蜂可取食的蜜粉源植物數量。

農民留下野花可吸引蜜蜂等授粉昆蟲,對農作物有益(攝影/林世豐)

農民留下野花可吸引蜜蜂等授粉昆蟲,對農作物有益(攝影/林世豐)

土地使用證明受限 蜂農始終難取得農保資格

解決完上述問題後,對於蜂農「矮人一截」,難以取得農保資格的障礙,農委會也在七月開會討論。但與會的輔導處農民福利科科長王東良指出,目前尚未有定論,目前是朝向輔導蜂農適用過去農糧署公告的「農民健康保險資格認定標準及審查辦法」為主。

台灣養蜂協會也指出,農保資格的取得,始終卡在「地主簽名」、甚至得提出「土地權狀影本」來作為實際從農的佐證。在問題逐漸獲得重視的狀況下,要解決還得倚靠政府的努力,協會則會想辦法讓蜂農嘗試突破,並進一步尋求地主幫忙。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