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躺在地、四肢不斷抽搐,掙扎向前拖出一道扭曲路徑,一分鐘之內,終點就失去任何動靜。四顧周圍,相同慘狀觸目可及,多如牛毛的屍體橫亙在前,混合著沙土與殘肢,令觀者痛心不已。
位於台中外埔的蜂農鄭金崑,正為其蜂群哀悼,蜂場裡頭成千上百的西洋蜂腹部朝天躺在蜂箱外,一隻半死不活的蜂剛好被同伴從巢裡拖出。層層疊疊的蜂屍上,轉眼間又多了一位犧牲者。
「難過啊,但只要空軍變陸軍就沒救了。」看著通體黃澄、滿是絨毛的西洋蜂一個個倒在地上抽搐、再也飛不上天,在高雄大樹飼養兩百多箱蜜蜂的蕭姓蜂農也顯得無奈。
殺蟲劑釀禍 大量蜜蜂急性中毒死亡
深入追問其成因,蕭姓蜂農才有些激動地指出,「這就是典型的農藥中毒症狀。」中毒後的蜂群不僅變得狂暴,容易叮咬蜂農,其死亡數量更比以往增加了三到四成,幾乎是「地毯式的死亡」。而他所處的地點之所以會發生「屠殺」,可能就是一旁的龍眼園為了防治近來肆虐的荔枝椿象,大肆噴灑殺蟲劑所致。
嚴重的死亡災情一再爆發,引發蜂農不滿,隨即要求主責農藥管理的防檢局負責。在協同苗栗區農業改良場進一步派人抽驗西洋蜂屍體後,發現果然是芬普尼、福化利、陶斯松及加保利等殺蟲劑釀禍,接觸或吃下噴灑過量農藥作物的蜜蜂,遂因「急性中毒」而死。
等不到蜜蜂回家,大量消失迷航
儘管化驗結果定調,但同一時間,蜂群卻出現另一種異常行為。南投蜂農蕭鴻池就發現,起初他的兩百箱蜂幾乎有四分之一以上出外後就不曾再回巢,數週後蜂群數量更莫名少掉一半。
「傍晚真的等不到牠們回家,」收集了數十位蜂農的共同觀察經驗,台灣養蜂協會秘書長潘建銘也指出,這幾年來蜂農陸續發現自己的蜜蜂上午出門工作採蜜,到了下午日落前,本來十片巢脾、住有三萬多隻西洋蜂的蜂箱內,蜂群數量卻驟減到一萬隻左右,箱外找不著屍體,也不知蜜蜂們到底去哪了,像是受到「集體綁架」。
台大研究發現 農藥益達胺造成「慢性中毒」 影響蜜蜂神經發育
不僅蜂群失蹤,潘建銘也表示,上百箱的西洋蜂中,還會有一定比例的蜂群「變笨」。
原本可以靠著「蜂舞」傳遞訊息,循著特定行為模式生存、工作的西洋蜂,在花叢間卻會忘記如何採蜜、飛行軌跡也歪七扭八,好像「中邪」一般失去生存能力。但蜂農卻一直苦思不著其成因為何,直到台大學者楊恩誠關於農藥「益達胺」的研究正式發表,才讓所有人「恍然大悟」。
專精蜜蜂行為研究的台大昆蟲系教授楊恩誠,在2014年的研究證實,「即使益達胺只有1微克(ppb)的超低劑量,都能影響蜜蜂的神經發育。」幼蟲攝取的益達胺劑量雖不會致死,但成長期間蜜蜂的學習、記憶能力都會受到重創,等於是「慢性中毒」。
他進一步解釋,實驗過程中餵食益達胺給蜜蜂幼蟲,待其羽化為成蟲後再進行解剖,結果發現掌管蜜蜂腦部記憶和學習能力的「蕈狀體」(mushroom body)出現異常。益達胺明顯影響到蕈狀體旁連結神經之間的突觸數量,導致複眼、觸角接收到的訊號傳遞發生問題,連帶影響記憶的形成,「雖然幼蟲時看不出來,但羽化後記憶力、學習力就會崩壞。」
花期噴施農藥益達胺,蜜蜂首當其衝
益達胺與蜂農們密切的關連,還得從採集花蜜開始說起。每到三、四月期間,龍眼、荔枝接續開花,芬芳香氣瀰漫整個果園,誘引蜜蜂前來取食,職業蜂農也得趁著這關鍵時刻,與果園主人借地擺蜂,讓旗下的數百箱西洋蜂方便就近回巢造蜜,才能讓後續取得的龍眼、荔枝蜜成為一年的主要收入來源。
但近年來荔枝椿象的氾濫,使果農們苦不堪言,遍佈枝葉間的荔枝椿象往往在開花結果前就先一步啃食嫩枝,使得果農們收成銳減,不得已之下只好加重藥劑噴灑。除原本推薦用藥之外,今年一月,防檢局開放益達胺、可尼丁、賽速安等三種類尼古丁農藥(Neonicotinoids)可延伸使用至荔枝、龍眼樹上,同時蜂農也觀察到蜜蜂迷航變笨比例大增,防檢局因此成為眾矢之的。
農藥中毒頻繁 西洋蜂族群越來越少
「中(農)藥越來越頻繁、蜂也越來越笨、死得越來越多,連帶造成蜜採得越來越少」,是蜂農普遍反映的現況。
據台灣養蜂協會統計,民國101年的產蜜量還有將近1萬1千公噸,前年下滑到1萬公噸,去年卻像坐溜滑梯般,產量減半來到6千多噸,今年更幾乎繳出白卷,僅有2千多噸的蜜產出,使得蜂農直喊「收穫五十年來最差」。
主因為何?除受到氣候異常等天然因素影響,蜂農更直指,絕對與益加猖獗的蟲害與頻繁的農藥使用脫不了關係。
民間呼籲禁用類尼古丁農藥
在蜜蜂大量消失的狀況下,台灣養蜂協會榮譽理事長江順良擔心類尼古丁農藥會對整體蜂群造成永續性的傷害,因此於2014年向農政單位提出建議,呼籲應禁止類尼古丁農藥以保護蜂群,減少西洋蜂的消失。
但此建言當時並未獲政府採納,直至今年益達胺又從稻米、蔬菜和瓜果類作物延伸至台灣最重要的蜜源植物荔枝與龍眼上,引起多數蜂農不滿,揚言「一人一箱蜂、包圍農委會」,農民心聲才被農政單位接納。
隨後,養蜂協會也發出聲明,呼籲主管機關「應禁用益達胺藥劑以維護蜜蜂生態及蜂農生存空間、需建立噴藥通報機制,讓果農在噴藥前通知蜂農,及確實宣導果農在開花期不要噴農藥,以免危害蜜蜂」等訴求,要求防檢局應重新檢討農藥施用對策。
蜂農:歐美檢討農藥、投入研究預算處理問題,台灣呢?
面對農藥造成的禍害,養殖規模有三百多箱的林姓蜂農指出,天候問題大家可以共同承擔,但「農藥的氾濫是人禍」,蜂農沒有必要一肩扛下。且類尼古丁農藥又會造成蜜蜂「家破人亡」,歐盟早在2013年就明令禁止益達胺、可尼丁、賽速安等三種類尼古丁農藥;日本即便沒有禁止類尼古丁農藥使用,也設立了一套SOP,由各地方政府邀集衛生所、農協、農藥組合、養蜂組合等相關單位組成協議會,流通情報、協調彼此的作法。
此外,養蜂大國美國也從蜜蜂大量消失的教訓中,逐步設立「白宮授粉昆蟲健康專案小組」(Pollinator Health Task Force),並提出「促進蜜蜂及其他授粉昆蟲健康之國家策略」(national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health of honey bees and other pollinators)。近年更預計投入三千多萬美元預算,用在研究蜂群以及擴增蜜蜂棲地上,希望在十年內降低15%的冬季蜂群死亡率,致力於創造對蜜蜂友善的環境。
在各國政府都投入大量資源護蜂的情況下,「台灣呢?」蜂農不禁提出質疑。
益達胺暫禁用兩年,蜂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在收到各方的反映意見、並召開內部會議進行討論後,農委會終於在今年五月的專家會議中達成協議,將效法歐盟,把益達胺、可尼丁、賽速安三種類尼古丁農藥延伸在荔枝與龍眼作物上的使用暫時取消,並訂出兩年的觀察期,希望能夠緩解蜜蜂困境。
西洋蜂為國內蜂蜜主要來源,但蜜源不只來自荔枝、龍眼,還有其餘各種作物,單單取消益達胺在荔枝、龍眼的延伸使用,中毒危機是否就能紓解?在極端氣候等環境因子影響加劇下,整體蜜蜂產業未來又該何去何從?包含中、南部的多數蜂農及養蜂協會皆表示,「問題要解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他們更殷殷期盼,農政單位對蜜蜂能從「營造友善環境」開始做起。
新聞小辭典:台灣主要有兩種產蜜蜂種,數量最多的是在平地採蜜的「西洋蜂」,又稱「義大利蜂」。另一為台灣野蜂,屬於「東方蜂」下的「中國蜂種」,族群少,較西洋蜂不怕冷,多在中高海拔出沒,是中高海拔最重要的授粉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