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病毒入侵,台灣野蜂面臨滅絕性死亡


2017-07-30 / 上下游記者 賴郁薇、孔德廉

完整的六角形住宅裡,不見以往的人聲鼎沸,早已鮮有住客探出頭來;少數幾扇半掩的房門背後,病痛纏身的房客躺著喘息,逐漸喪失活力之後,整棟建物顯得寂靜而空蕩。棲身在這荒廢宅邸中的,並非佝僂難行的老翁,而是台灣中高海拔最重要的授粉媒介─台灣野蜂。

原本體態油亮、身手矯健的台灣野蜂,去年起大量死亡消失,到底發生什麼事?

「中國幼蟲囊狀病毒」惹禍 野蜂忽面臨滅絕性死亡

「以前新竹關西真的一堆野蜂。」有將近十年養殖及觀察經驗的蜂社團社長黃永勝回憶道,往年每到了三月份楠木開花的時節,站在田裡就能聽到「轟」一聲,就一大群野蜂飛過去,花間也常看到野蜂出沒採花粉,「但這幾年什麼都沒有。」他邊說邊用手撥弄身旁的花叢,仍不見野蜂群蹤影。

自去年年中開始,不少台灣野蜂蜂友陸續反映,自己的蜂箱內,出現上述的病亡情形。去年八、九月黃永勝陸續收到蜂友傳來野蜂幼蟲生病的照片,「一看就不對勁,」正常的幼蟲應該是白白胖胖的,照片中的幼蟲卻是黑褐色,頭尖尖的猶如水滴,甚至出現蜂體水腫、液體化的狀況。

靠著過去研讀相關書籍的經驗,黃永勝考查許久,認為是「中國幼蟲囊狀病毒」惹的禍,此病沒有藥醫,只能靠倖存野蜂演化抗病能力。

愛蜂人黃永勝(攝影/賴郁薇)

愛蜂人黃永勝(攝影/賴郁薇)

且恐怖的是,原本僅有嘉義、南投一帶傳出狀況,不到一個月時間,台灣西部地區幾乎已全數淪陷,讓黃永勝及蜂友們驚覺,這不是偶發個案,而是台灣野蜂面臨大規模的存亡考驗,於是在社群媒體上發布「野蜂大規模感染幼蟲囊狀病毒」等訊息,希望各路蜂友小心提防。

針對發病特徵,黃永勝也指出,當工蜂察覺巢片中的幼蟲出現病徵後,往往會先咬開蜂室、清出染病爛蟲,以免病毒在蜂巢中擴散,而若發病規模達七成,工蜂便會選擇棄巢而去。從巢脾裡的幼蟲被成蟲一一拖出開始,不到半個月,整個蜂巢隨即人去樓空。

台灣野蜂感染囊狀病毒會造成大規模集體死亡(蜂農黃永勝提供)

台灣野蜂感染囊狀病毒會造成大規模集體死亡(蜂農黃永勝提供)

蜂友通報促調查小組成立 確認囊狀病毒首在嘉義爆發

上述訊息傳開,立即引起農委會、苗栗農業改良場及相關學者的關注,並促成調查小組的成立,由防檢局與宜蘭大學、苗改場、嘉義大學合作,希望能掌握、控制疫病蔓延狀況。

隨後官方也證實,此事是導因於蜂友從中國偷渡帶有「囊狀病毒」病原的中國蜂蜂王來台養殖,使得台灣鮮見的「幼蟲囊狀病毒」首先在嘉義爆發,造成台灣野蜂幼蟲蜂體水腫、液體化,最後集體死亡。

台灣野蜂為中高海拔主要授粉者 生病嚴重衝擊植物生態

但野蜂染病,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嗎?不少專家學者紛紛指出其重要性。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陳裕文指出,囊狀病毒只會在東方蜂種出現病徵,一般台灣用來產蜜的西方蜂就算帶有囊狀病毒病原,也不會發病。然而疫情的擴散雖不至於衝擊蜂蜜產業,卻對整體生態造成更嚴重的威脅。

「對中、高海拔地區植物來說,專業授粉工作者就是以台灣野蜂為主角,其他蜂類都只是配角。」陳裕文強調,山區氣溫一低,西洋蜂往往適應不了,只有台灣野蜂仍能出勤採集,因此蘋果、水蜜桃等溫帶果樹,甚至野生植物,都仰賴台灣野蜂幫忙授粉,「若台灣野蜂族群減少,恐怕會衝擊山區植物生態。」

靜宜大學生態人文系副教授楊國楨也表示,雖然國內對於台灣野蜂的基礎研究不多,尚無法掌握授粉確切數據,但以目前對山區植物生態的了解,1500公尺以上中、高海拔地區有很多重要栽培作物如桃、李、梅、櫻、蘋果、梨子,還有台灣五大科植物之一的薔薇科植物,共24個屬、約125個種,這些果樹、野生植物都要仰賴野蜂作為授粉媒介,若蜂群減少,首要衝擊的就是這些物種的存續。

囊狀病毒疫情無解 沒有特效藥也難掌握野蜂蜂況 加深疫情調查難度

扮演著中高海拔最重要的授粉者,野蜂疫情卻顯得無解,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就指出,「這種疫病沒有特效藥。」現階段還是只能協助採樣檢驗、清除病蜂和擴大隔離為主。就連病毒來源中國也沒有具體防疫做法,「只是回歸生物自然機制,得病得久了,自然會出現耐病種。」

另一方面,陳裕文也指出,「台灣野蜂染病情況真的很難掌握!」因台灣野蜂大多出沒在中、高海拔隱密地區,一般都在野外飛來飛去,有蜂友會因為興趣而將台灣野蜂抓回來小規模飼養,但野蜂天性使然,很容易發生「逃蜂」現象。

陳表示,逃蜂的發生,使得台灣野蜂不斷在野外、蜂場之間移動,再加上野蜂飼養者大多出於興趣,流動率也高,使得台灣蜂群無論數量、飼養戶數資料都難以登錄、掌握。「不知道誰有養,不知道哪裡有蜂群,這讓防疫工作難上加難!」

台灣野蜂(攝影_賴郁薇)

台灣野蜂(攝影/賴郁薇)

防檢局:呼籲蜂友自主管理,避免大規模飼養

這波疫情來得凶猛,迅速擴散之下,被問及是否能夠訂出疫區、禁止蜂友交易疫區蜂群?主責單位防檢局強調,就算訂出這些規定,還是會礙於無法掌握每個蜂友動態而難以執行,「還是只能呼籲再呼籲!」要控制疫情還是必須請蜂友自主管理交易行為。

所幸今年春天以來,囊狀病毒活躍性降低,野蜂工蜂開始清出染病幼蟲,黃永勝觀察,「囊狀病毒在今年二、三月幾乎銷聲匿跡、不見野蜂染病死亡。」野蜂族群貌似逐漸恢復。

面對蜂農警戒稍稍退去,專家學者仍謹慎表示,目前病毒消退的情況應該只是季節環境好轉所致,並非出現抗病品系、也非病毒消除,養蜂界仍不可大意。

在野蜂族群努力與病毒共存的同時,外界是否有出手復育野蜂族群的空間?「等野蜂自己重生吧!」陳裕文再三強調,大自然有豐富基因庫,會自己出現抗病品系,「現在若再大量養野蜂,只是維持病原。」對疫情無益;宋一鑫也表示,現在囊狀病毒環境仍然惡劣,還是應避免大規模養殖台灣野蜂,以免繼續傳染、發病。

「像這裡有一隻爛蟲。」黃永勝用手指著。(攝影/賴郁薇)

黃永勝用手指出爛蟲所在位置。(攝影/賴郁薇)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