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蜂農:50年來最慘!政府需正視蜂產業危機


2017-07-30 / 上下游記者 孔德廉、 賴郁薇

台灣野蜂飽受囊狀病毒所苦而大量減少,養殖西洋蜂族群也受氣候、農藥等多重因子影響,導致去年減損四成以上,讓蜂農大喊「收穫五十年以來最慘」。種種問題都使得近年台灣蜜蜂的生存處境益加惡劣,更凸顯沒有專責單位負責、農藥施用管理混亂,以及缺乏產業規劃等結構性困境。

為了永續發展,更切合新農業政策中「提升有機耕作面積」的目標,蜂農紛紛呼籲,政府應換個思維看待養蜂產業,而不只是「年產值十億元」的邊緣事業。

蜜蜂集體中毒(圖片提供/蜂友)

蜜蜂集體中毒(圖片提供/蜂友)

蜜蜂存活與人類何關?蜜蜂消失人類也終將消失

到底蜜蜂存活與人類有何關係?長年投入研究的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陳裕文指出,渺小的蜂群看似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但牠們在生態系中扮演的角色卻是不可或缺。蜜蜂的消失,不僅是沒有蜂蜜或是無農作物可食用那麼單純,而是與整個地球生態系的失衡息息相關。

陳裕文解釋,因為蜜蜂幾乎壟斷了「花粉傳遞」的市場,且地球上有將近八成的顯花植物要靠蜂來授粉。光一箱五萬隻蜜蜂的授粉效率,就約莫等同於四百人同時進行人工授粉,若少了蜜蜂,全球主要作物將大幅減產,顯示蜂的存續極為重要。

各國政府端出對策解決蜜蜂消失 台灣無專責機關應對

蜜蜂扮演著生態平衡的關鍵角色,各國政府紛紛端出對策或慎重以待,但台灣則缺乏整合,由苗栗農業改良場蠶蜂課負責蜂群相關研究、農糧署負責產銷、林務局負責野生動物保育、防檢局負責農藥管制。面對如此的管理方式,多數蜂農指出,遇到問題一來「不知該找誰」,二來答詢「轉來轉去」,一個簡單的要求往往在三番兩次的電話轉接中石沉大海,凸顯「多頭馬車式」管理制度的荒謬。

蜂農:蜂產業問題永遠排在後頭

一名在省政府農林廳時代就負責蜜蜂相關業務的官員也透露,現今蜂產業分散的業務,過往都是由同一單位負責,單一窗口可提高處理效率,官方和民間的交流也比較頻繁;且二十年前的養蜂產業,一年經費尚有一千萬元,現在則落在四百到七百萬元之間,足見其消長。

除了實體資源的挹注連年減少,養蜂長達四十多年的職業蜂農林進通更指出,「蜂產業的問題永遠排在後面順位。」因為帳面產值不高,又沒有具體的普查數據,導致採蜜量連年驟降,在低價進口蜜和市售「商業蜜」的雙重打壓下,職業養蜂人越來越少、廢園越來越多,消費者對於天然蜂蜜的企求更是變得難上加難,形成難以改變的惡性循環。

蜂農對政府沒有積極作為感到無奈(攝影/孔德廉)

蜂農對政府沒有積極作為感到無奈(攝影/孔德廉)

進口蜜價低 調和蜜重創本土養蜂產業

針對蜂農提及的市場問題,台灣養蜂協會秘書長潘建銘進一步說明,去年從泰國進口蜜為3800噸、越南則是1300噸,相較起來,台灣自產的蜜僅6000多噸,兩者幾乎要打平。但進口蜜價格是台灣蜜的一半,而且要求品質的自產蜜要負擔農藥、抗生素檢驗等費用,價格更高,即便較有保障,還是會讓消費端卻步。

「價格之外,更多的是調和蜜的問題,」潘建銘強調,用果糖和香料來製作的「假蜜」充斥台灣市場,消費者難以辨別,且全台有超過三千家製作蜜製品的廠商,專門供應「商業蜜」給手搖杯和糕餅業者。這些蜜到底是真是假?純度是高是低?後續的檢驗機制有沒有跟上,全都不得而知,這都重重打擊了本土養蜂產業的產銷基礎。

消基會於2015年抽驗市售蜂蜜,有近五成不符合國家標準(圖片來源/上下游資料照)

消基會於2015年抽驗市售蜂蜜,有近五成不符合國家標準(圖片來源/上下游資料照)

539種農藥近兩成對蜜蜂有劇毒  猶如生存在槍林彈雨下

產銷失衡之外,農藥的施用更是無法忽視的問題源頭。潘指出,不僅僅是益達胺等類尼古丁農藥會對蜜蜂造成神經性損傷,推薦在其他作物上的農藥也有相當高的比例是對蜜蜂具有劇毒性的藥物,即便通過「接觸急性毒性試驗」,不正確的田間施用依然讓蜜蜂彷如生存在「槍林彈雨」之中,戴鋼盔上陣也難逃一死。

至於對蜜蜂劇毒性農藥的實際種類有多少?據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提供的資料顯示,現有農藥(包含單劑和混合劑)總計共有539種,其中對蜜蜂屬劇毒性者約有94種(佔17.4%),對蜜蜂屬中等及輕毒者約有79種(佔14.6%),對蜜蜂屬低毒者則為366種(佔68%)。

蜂農:蜜蜂沒中毒 最後也餓死

惡劣的用藥環境,導致蜜蜂們「未到山腰、先死一半」,而剩下的那一半呢?養蜂四十年的林進通說,「沒中毒而死,最後也會餓死。」他以多年的經驗觀察指出,中部的蜜粉源植物數量連年下降,有的山區幾乎少了一半的食物,蜜蜂吃也吃不飽,養殖規模自然也跟著縮水。

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同樣被視為重要蜜粉源作物的「茶」,二十年來種植面積也減半,從2萬1千公頃下滑至1萬1千公頃。

林進通就感嘆,以往荔枝龍眼若受氣候影響減收,還可靠著茶花、油菜或咸豐草等植物來收成百花蜜,但現在沒辦法了,「像以前五到六箱的蜜蜂就可採一桶五百斤的蜜,現在一百箱的蜂才能採到一桶,一差就差了二十倍」。

往年蜂巢開箱,白色蜂蠟多而豐滿(攝影_蔡佳珊)

往年蜂巢開箱,白色蜂蠟多而豐滿(攝影/蔡佳珊)

今年一開蜂箱,巢片瘦薄,收成遠不如往年(吳菊芳提供)

今年一開蜂箱,巢片瘦薄,收成遠不如往年(圖片提供/吳菊芳)

天災難獲補助 農保資格取得也限制累累

「蜂農不是農民嗎?為何比其他農民矮一截?」面對惡劣天災,蜂農始終沒法獲得足夠補貼,也是長久以來為人詬病的問題。

在高雄養殖三百多箱蜜蜂的林姓蜂農解釋,蜜蜂養殖的成本頗高,一個新的蜂箱要價2300到2500元不等,一個箱子配有八個巢框,一個巢框則是55元,加上糖水盤、噴煙器、花粉收集器和搖蜜機等設備費用就要百來萬;至於花粉、豆粉和其餘的固定支出,一年也得花費80到90萬元,還不保證一定有收成。

「我們無法加入農保、不是農民,受災也補不到我們。」林姓蜂農指出,花蜜遇雨很容易會被沖刷掉,因此下雨時沒辦法採花蜜;颱風時更是可怕,像近幾年颱風頻傳,一次就幾乎把所有蜂箱摧毀。而要向農政單位申請災損補助,「一個蜂箱全毀只補助四、五百元,個人申請還訂出4萬5千元上限。」

農保資格方面,蜂農更因為沒有實質農地,無法取得附上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狀影本,而讓大多屬於「遊牧民族」的蜂農苦不堪言,只能任由天災摧殘。

蜜蜂消逝問題何解 考驗政府決心

無專責機關主責、農藥不正確施用、對蜜蜂劇毒性農藥多、蜜粉源植物減少、市場受進口蜜和假蜜衝擊等,種種問題一再交叉浮現,衝擊農民生計。

即便農委會祭出生物防治的做法,在中南部地區施放平腹小蜂來對抗荔枝椿象,希望減少農藥使用,但地區農會卻指出效果不如預期,環境也未見改善,導致蜂蜜失收的情形讓農民們頻頻搖頭。到底困境何解?正考量農政單位處理問題的決心。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