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g-Ga-Lar-Bar!

當佛塔之國遇上十字路口:緬甸,您好嗎?

文/汪文豪 圖/彭昱融、汪文豪

初到緬甸仰光,給人最深刻的第一印象,莫過擁塞的交通,以及習慣右行的車道上,不可思議地同時並存著右駕車與左駕車瘋狂前進。急促的喇叭聲是司機們共同的街道語言,只要一發現有可抄捷徑的小巷,或前方有空檔可超車,哪管有視野上的死角,油門用力踩下去,衝!衝!衝!

但若以為緬甸司機服膺「愛拼才會贏」,那就錯了。在他們的駕駛座前,經常可見張貼或擺放著釋迦牟尼佛照片或小神像,駕車奔馳的過程遇到金碧輝煌的佛塔,大部份司機都會放慢車速,虔誠地雙手合十短暫膜拜幾秒,又踩著油門繼續未完的行程。

仰光的交通,就像緬甸現在的處境:政治改革與經濟開放,已是疾馳前行的車輛,但地理位處中國與印度之間,又是中國通往印度洋的戰略要道,東、西方列強就好比左駕車與右駕車,在這個祥和的佛國棋盤,展開拉鋸與賽局。

對台灣人來說,談到緬甸,不禁聯想起新北市中和區有條「華新街」,聚集了許多緬甸華僑、緬甸特色餐廳與雜貨店。每年四月這裡還會舉辦「潑水節」,人手一只小桶子盛滿水潑向對方,連消防車都出動「打水仗」,取其送舊迎新的歡樂氣氛。

但在國際新聞報導,恐怕更多台灣人對緬甸還停留在軍人極權統治的印象,尤其2007年穿著紅色袈裟的緬甸比丘與比丘尼於發起「番紅花革命」爭取民主,在街頭上受到軍警暴力鎮壓,那一幕景象始終令人難忘。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以纖弱的女子之身長期對抗龐大的軍政府機器爭取緬甸民主,那深邃而堅定的眼神,更讓世人印象深刻。

或許受到2010年阿拉伯世界「茉莉花革命」的震撼,緬甸軍政府一改過往的高壓統治,與翁山蘇姬等反對派人士對話,展開政治改革,跟西方國家重修舊好,開放經濟市場。不僅歐美日解除對緬甸長達二十多年的禁運封鎖,可口可樂、豐田汽車、三星電子等跨國大企業都到緬甸投石問路。

仰光街道上,除了金碧輝煌的大小佛塔耀眼,就屬跨國企業的廣告看版四處林立,讓人目不暇給。

 金磚褪色,金塔發光?

「忘記印度吧,你應該搭下一班飛機去緬甸!」美國著名的投資專家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如此形容緬甸經濟發展的潛力。

羅傑斯曾因在2003年預言美國房地產將泡沫化,結果2008年真的爆發次貸風暴而紅極一時,其言行動見觀瞻。當投資公司炒作的「金磚四國」(巴西Bar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中國China)題材早已黯然,接壤在兩塊金磚旁邊的緬甸,是羅傑斯認為下階段亞洲最有經濟成長動能與投資機會的國家。另一個羅傑斯看好的是北韓。

緬甸與北韓雖然都位列世界上最窮困的國家之一,不過北韓仍是極權封閉,反觀緬甸自從軍政府三年多前進行政治改革,與西方國家改善關係,外商也到緬甸插旗。

跨國企業當中,除了可口可樂,最積極的恐怕就屬三星電子,當你搭機抵達仰光機場,進海關時不是先看到關務人員的微笑,而是一行醒目的SAMSUNG字樣印在海關桌上的電腦設備,讓你要忽略都很難。

過慣了隨時可以拿智慧手機上網,出入都有便利的大眾捷運,以及只要一張信用卡就可以到處消費的生活,外國人初到緬甸,得忍受信用卡在此無用武之地,上網得習慣比撥接還慢的連線速率。搭乘公車或計程車,司機不開冷氣不打緊,還得耐得住這些從日本、韓國或中國淘汰的二手車,柴油引擎轟隆隆地在你耳邊作響。

被孤立了四十多年,緬甸的基礎建設、金融體系與民生還非常落後。即使羅傑斯兩年多前從印度邊界進入緬甸,當時的緬甸還沒有股票市場,沒有網際網路,沒有E-mail,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但他相信緬甸坐擁豐富的稻米、礦藏、天然氣等自然資源,伴隨著政治開放,未來發展不可限量。

的確,在經濟上,緬甸臨近中、印這兩個世界人口最多、市場最大的國家,本身又是東南亞國協的會員,在2015年底東協即將整合成為六億人口的共同市場,以及東協加三(中國、日本、韓國)FTA生效的情形下,緬甸的產品無論是西進印度、北進中國或銷往東協其他國家,都享盡地利之便。

地緣政治與東協加三 緬甸重要性不言可喻

國際政治上,今年成為東南亞國協輪值主席的緬甸,更是各個大國拉攏的對象。

緬甸扼守中國進出印度洋的門戶,長期以來,中國始終牢牢掌控著緬甸的政治與經濟命脈,不但軍政府仰賴中國經援,唯北京馬首是瞻,緬甸在缺乏輕工業的情況下,各式民生物資更依靠從中國進口。從旅館提供的拋棄式牙刷牙膏,到因應停電所自備的發電機,都充斥著簡體字。

然而,緬甸高度依賴中國的情況,正在一點一滴地扭轉。基於地緣政治的關係,美國、日本與印度在緬甸推動政治改革後,政策上也給予緬甸經濟支援,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日本首相安倍晉三(あべ しんぞう)分別親自率領經貿代表團訪問緬甸。

其中,日本最積極,安倍除了宣示免除對緬甸約兩千億日圓的債務,還加碼提供將近一千億日圓的各項經濟援助,投資開發工業區,引進日本產業投資,還協助緬甸建立證券交易市場。

此外,去年緬甸也恢復中斷45年的稻米輸日,首批就出口五千公噸、每噸價值450美元的白米到日本,這對高度保護本國稻農的日本來說,非常具戰略意義,可說日本傾全力支持緬甸發展。

無孔不入的三星電子

在緬甸,除了民生物資到工業產品到處可見中國與日本的影子,柏楊曾說:「世界上無孔不入的,除了水銀,就是中國人。」現在這句話最後,可能還得加上韓國三星電子。

即使一個緬甸工人每月薪資可能只有相當於新台幣一千元,伴隨著政府剛開放電信市場,一支功能最簡單的諾基亞(Nokia)手機可能要價相當於三、四個月的薪水,手機在緬甸仍十分搶手,從城市裡四處林立的通訊行,即可略知。

走進通訊行,店內的低階手機除了諾基亞(Nokia)、大陸的中興與其他白牌手機,若論智慧型手機,盡是三星(SAMSUNG)的天下,其次才是華為。宏達電(hTC)在仰光雖可見到,但論品牌知名度,遠遠不及三星。

三星的品牌形象無孔不入到何種地步?在仰光的街道,除了通訊行隨處可見高掛三星的招牌,大街上任何醒目的角落,早就被三星的廣告看板插旗。就算到第三大城、稻米出口的重鎮勃生(Pathein),來到城裡規模最大、販售手機種類最齊全的通訊行,問店員哪一種品牌的手機賣得最好,得到的答覆也是三星,其次才是華為。

「那麼hTC呢?」聽得懂中文的店員搖搖頭,微笑說道「三星在這裡最受歡迎。」

工廠?還是市場?外熱內冷的觀望

相較歐美中日韓以開發新興市場的心態看好緬甸,長期在緬甸投資的台商卻有不同的觀察。「外熱內冷」是前任緬甸台商愛心聯誼會長、現任農友種苗緬甸分公司總經理郭坤石的形容。

在緬甸待了十多年的郭坤石直言,緬甸雖然對外開放,但「外面很熱,裡面很冷,來看的人很多,但看一看就走,因為基礎建設不完備,包括供電、通訊、道路不好」。他問道,如果把這些不利因素全部加起來,跟東協其他國家,如越南、泰國相比,條件都比緬甸好,誰要來投資呢?

郭坤石進一步說明,緬甸雖然有工資低廉的優點,相對來說,也有工作效率的問題。另外,最近這幾年仰光土地被財團炒作得太貴了,這些財團都是做寶石的居多,有錢的就買土地洗錢、炒地,把地價炒得太高。有意願投資的外來者看到土地貴得嚇人,基礎建設又不健全,評估後就離開了。

的確,去年緬甸討論最熱的新聞之一,就是仰光的商辦與旅館租金,已經比紐約還貴。市區內三十多坪的自用住宅價格竟也要相當於新台幣一千多萬元。然而緬甸工人薪資一個月薪資若有相當於新台幣三千元,已算是待遇優渥,終其一生不可能在仰光買得起房子,更遑論絕大多數緬甸工人月薪可能不到新台幣一千元。

除了基礎建設不健全,例如得忍受緬甸電力供應不穩而時常跳電的困擾,最讓外商投資卻步的,還包括不穩定的政治因素、官員貪腐、法令不健全,以及懸殊貧富差距。

2015總統大選 緬甸轉捩點 台灣淡定

明年緬甸將進行總統大選,從大城市到偏遠鄉村的餐廳或雜貨店,隨處可見翁山蘇姬的畫像懸掛,即可知道翁山蘇姬在緬甸人民心目中受歡迎的程度與地位。問每位緬甸國民,不管是緬人、華人或其他民族,大概都沒有人會懷疑如果翁山蘇姬出馬競選,總統非她莫屬。

只是翁山蘇姬能否競選,以及當選後軍政府是否願意轉移政權,都是緬甸政經發展的一連串問號。 雖然政治局勢還混淆未明,但緬甸今年扮演東協輪值主席,再加上明年東協加三(中、日、韓)自由貿易區成形,中、日、韓官方與民間在緬甸的活動十分活躍,而台灣官方與民間就顯得消極。

雖然外貿協會去年十一月在仰光設立「仰光台灣貿易中心」,外貿協會董事長王志剛也非常看好緬甸未來發展,宣稱台商現在去緬甸投資不算晚,也看好緬甸是台灣悶經濟的活路機會。但對照中、日、韓官方與大企業有計畫性與組織性的參訪與考察,台灣對緬甸的經營仍停留在「摸著石頭過河」,民間企業到緬甸探路也像是散兵游勇。

不若財經雜誌描述台灣飛往仰光的航班絡繹不絕,華航從桃園機場飛往仰光的737客機竟然沒有坐滿,長榮航空也因載客量無法提升,去年停飛往仰光的航線。

雖然緬甸消費市場還未成氣候,對比韓國三星的積極經營,台灣最自豪的消費性電子品牌宏達電,去年才因為執行長的周永明是出身緬甸曼德勒的華人,開始佈局緬甸,讓仰光街頭開始出現hTC的招牌。hTC為緬甸人設計緬文版的通訊軟體,頗受好評,因為很少有電子產品提供緬文版的軟體介面。

不過看在郭坤石的眼裡,覺得hTC的行銷力道太弱,遠遠不如韓國三星與LG在緬甸消費市場的耕耘。此外,hTC智慧手機走中高階價位路線,在緬甸既突破不了韓國三星品牌的長期耕耘,走中低價位路線又競爭不過中國的華為、中興,行銷策略上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緬甸農業處女地 台灣機會

那麼台灣在緬甸的機會在哪?論製造業,緬甸的電力供應與基礎建設不完備;論服務業,緬甸整體的消費水準還有待提升。但是,「在緬甸投資農業非常有機會,這也是台灣的強項,」郭坤石說。

農業是緬甸最主要的經濟活動,水稻更是主要糧食與出口項目。在1960年代,緬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王國,直到軍政府極權統治與遭受經濟封鎖,整體農業技術仍停留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水準,稻米出口王國的寶座才拱手讓給泰國與越南。

雖然農業佔緬甸的GDP比重逐年下降,但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統計,2010年,緬甸農業的GDP佔比仍高達36%,從事農業的人數仍占總就業人口的70%,在緬甸的出口產值當中,農業占了25%~30%。

郭坤石認為,隨著2015年東協加三的自由貿易區成形,區域內各國開放市場,對緬甸農產品出口是很好的機會,尤其是稻米與雜糧,因為價格非常有競爭力。此外,緬甸政府也是傾全力發展稻米與雜糧出口,對於農業資材、農機與肥料等都是免稅,加上成本低廉,台灣農業技術在緬甸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不過郭坤石也提醒,台灣企業如果計畫投資緬甸,要自己親自跑一趟來考察,不要盡信報導或聽人家口頭說多好,要仔細評估緬甸投資的環境是不是比其他國家更有誘因,尤其很多的細節,例如法令、基礎建設、行政效率等要去特別注意,如果用人頭投資,出問題的也非常多,要特別小心。

[shareaholic app=”share_buttons” id=”682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