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世界新焦點!

睽違64年,台灣與緬甸終於打破官方互不往來,以農業合作開啟外交接觸。

文/汪文豪 圖/彭昱融、汪文豪

睽違64年,台灣與緬甸官方首度打破互不往來的局面,正式簽署「台緬農業合作瞭解備忘錄」,為雙方官式交流互訪,跨出第一步。

自從1950年6月8日緬甸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與緬甸官方始終互不往來,緬甸也始終與中國維持緊密關係。

直到兩年多前緬甸政府進行改革開放,西方國家逐一解除對緬甸的經濟制裁,日本、韓國、美國與歐洲國家政要與企業紛紛造訪緬甸,一方面關切緬甸政治轉型,戰略圍堵中國,另方面也找尋在緬甸的投資機會。

無論世界銀行或亞洲開發銀行,都指出緬甸追求經濟成長,農業是關鍵。其言行被投資客奉為圭臬的美國投資專家羅傑斯,更看好緬甸未來的成長動能。緬甸也是目前全球少數經濟成長率維持7%以上的國家。

台灣與緬甸的關係,也在這波「全球瘋緬甸」的熱潮中,悄悄融解破冰。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代表台灣政府與緬甸簽署農業合作備忘錄。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代表台灣政府與緬甸簽署農業合作備忘錄。

今年4月1日,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前往緬甸首都奈比多,與緬甸農業及灌溉水利部(Minister for Agriculture and Irrigation)部長Myint Hlaing在緬甸外交部官員的見證下,簽署「台緬農業合作瞭解備忘錄」,內容涵蓋技術合作、人員互訪、技術訓練等項目。

在陳保基訪問緬甸的過程中,該國漁牧部(Minister for Livestock and Fisheries)部長Tin Naing Thein也對台灣的養殖漁業,如白蝦、台灣鯛等技術,表達高度興趣。

「協助緬甸農業,不只給緬甸發展機會,也給台灣投資機會,」陳保基說,早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之前,台緬即已透過半官方形式展開交流,農委會除了透過農村發展基金會贈送緬甸農業試驗單位三千棵不同品種木瓜苗供做研究用途,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也已到仰光設立辦公室。

台灣的農業援外,有過光輝歷史。當許多西方先進國家在第三世界面對惡劣環境而束手無策時,台灣農技團卻能創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綠色奇蹟」。至今,台灣與多個東南亞國家雖無邦交,卻仍靠著農業合作維持緊密友善的半官方聯繫。

當全世界都對緬甸保持高度興趣,關注農業議題的上下游新聞市集也將觸角延伸,在「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的經費贊助下,派遣記者汪文豪、彭昱融兩人遠赴緬甸採訪近一個月。兩人的步伐除了觸及舉世矚目的緬甸最大城市「仰光」,更深入農村,實際了解緬甸農業發展的潛力與所面臨的挑戰,取回第一手資訊到國人面前。

在新北市中和區有條俗稱「緬甸街」的華新街,是台灣人認識緬甸特色的起點。今年,緬甸扮演東南亞國協會員國的輪值主席,地位舉足輕重,對於急切想融入東南亞區域經濟的台灣而言,面對緬甸─這個看似親近、實則陌生的國度,有必要重新認識。

[shareaholic app=”share_buttons” id=”682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