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拍調查】

破碎的西海岸

農田•魚塭•光電海

100秒看現場

01》導言:被光電消失的西海岸=1.3個台北市面積

台 61 線曾是一條美麗的海岸公路,沿途潟湖、沙洲與濕地猶如一顆顆閃耀珍珠,串起台灣養殖業的重要命脈,如今上萬公頃光電板覆蓋在西海岸,若含預定規劃區,將有高達 1.3個台北市面積鋪上光電

02》你家不適合耕作:近八千公頃農地劃入低地力、不利耕作區

為了開發光電,上千公頃還在耕作的農地,被劃入「低地力地區」,做為光電開發區。優良養殖池被劃為「不利耕作區」,導致沿海鄉鎮聚落,被光電圍村,居民不解,能源轉型應該與社區共好,怎麼變成反向而行?

03》養殖戶變流浪漁民:全國一半漁塭劃「漁電共生」

全台有1/2養殖漁塭,被劃入漁電共生區位,出現魚塭土地價格暴漲、掮客橫行現象,魚塭價格暴漲,無地的養殖戶被迫退場,或成為流浪漁民,四處覓地養魚,有心投入養殖青年難以經營,產業規模持續萎縮。

04》室內漁電天女散花,免環評土方回填蟑螂多

從空中俯視,大片大片的室內養殖場,穿插在露天魚塭之間,為了開發室內案場,需大興土木,漁塭土地經常成為廢土非法傾倒的苦主。因為室內漁電免環評,近年如天女散花、四處蔓延。

05》巨大的空白支票:新名詞「綠能發展區」

為加速綠能開發,行政院推動「綠能發展區」,區內農地不受農地農用規範,設置光電比例大幅放寬,甚至可以直接變更離農,魚塭也可以只種電不養魚。大幅打破國土規劃,被視為傷害過大,學者連署要求喊停。

06》為光電流失的國有地:海洋潮間帶、鹽田、人造林

來自北方大陸的黑面琵鷺,每年飛越數千公里來到台灣渡冬,但近年台灣西海岸的濕地、鹽灘蓋上光電板,讓候鳥的餐盤越來越少。濕地、鹽灘、潮間帶等國有地具有生態保育功能,如今皆成光電商的開發熱區。

07》綠能與農漁爭地,能源政策往哪裡去?

經濟部力推的「全面開放農電共生」與農業部「以農為本」的核心意旨,為兩條無法交集的平行線。前任農業部部長陳吉仲多次為了反對農電共生,與高層直言頂撞,甚至不惜以辭職相逼,阻擋農地開放種電

08》低估的成本:光電開發西海岸,誰來付費? 

台灣島嶼演化的本質,讓我們擁有豐富多樣的海岸線地貌,除了人類在此安身立命,也孕育高度生態多樣性。當土地皆讓位給光電,能源轉型的成本,誰來買單?

【空拍調查】破碎的西海岸─農田漁塭光電海 專題製作團隊
採訪寫作:林吉洋
平面攝影:林吉洋
空拍攝影:上下游特約攝影團隊
責任編輯:楊語芸
美術設計:蕭名宏

【本專題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上下游新聞贊助會員及上下游市集專案贊助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