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養殖戶變流浪漁民:全國一半魚塭劃「漁電共生」

政府於 2020 年推動「漁電共生」,開放西南沿海魚塭設置光電板,利用部分養殖面積來發電,漁業產量不得少於原本七成,政府宣稱不會影響漁業運作、且能兼顧發電,還能藉由光電商投資帶動養殖升級,達到漁、電共榮共存的目標。

目前全台共劃設 2.1 萬公頃漁電共生區位,幾乎是全國養殖面積的 1/2。然而,漁電共生政策實施三年以來,不只魚塭土地價格暴漲、掮客橫行,養殖戶抗爭不斷,國民美食虱目魚產量減少價格猛漲,還有不少地方青年抗議政策出現問題。本該兩全其美的漁電共生成了漁電相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2.1 萬公頃劃入漁電共生區位,佔全國魚塭半數

從 2020 年政府分批公告各縣市「漁電共生專區」至今,共劃出 2 萬 905 公頃,幾乎達全國養殖面積的半數。依規定,這些露天的「地面型」漁電共生,光電板遮蔽率上限為 40%,官方預期整體發電量可高達 4.4GW,是 2025 年能源轉型目標 20GW 的 1/4,足見其對漁電計畫寄予厚望。

經歷中央與地方數次增設,中南部養殖縣市漁電共生專區占比節節上升,漁電區位佔各縣市養殖面積從 45% 至 90%,大量魚塭成為光電業者獵地、圈地目標,不僅地價、租金隨之上漲,光電提出更高租金條件的結果是,養殖戶難以取得長期、穩定的魚塭租約,也越來越難穩定生產。

掮客橫行,土地炒作,養殖戶變流浪漁民

三年來,光電資金大舉流入漁電專區,開發商開出高價佣金獵地,握有地緣關係的土地仲介行業應運而生。土地掮客掛起招牌成立「綠能公司」到處簽約綁地,讓平靜的農漁村進入土地開發的戰國時代。

過往沿海魚塭的地價約為每公頃兩、三百萬元,但光電商帶來鉅額資本簽約收地,讓魚塭不只搶手,價格也翻倍暴漲。

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執行長侯彥隆表示,台灣的養殖戶多屬於「小漁」,自有魚塭面積有限,需要租地才能形成經濟規模,然而魚塭價格暴漲,「要靠養殖買地是不敢奢望,現在就連租地也有困難。」

侯彥隆表示,因地主偏好租給光電業者,就算有漁民願意高價尋租,地主也會附帶要求「光電動工就得馬上走人」,已造成養殖戶退場現象,或成為流浪漁民,另外覓地養魚,有心投入養殖戶難以長期經營,產業規模持續萎縮。

七股光電面積佔2500公頃,改變養殖產業型態,對地方發展帶來巨大衝擊。

光電衝擊地方發展,產業結構汰洗

第一批漁電共生專區的範圍大多位於台南,其中又以七股的開發最為集中。七股總面積 1 萬 1000 公頃,光電場已達 2500 公頃,佔比 1/5。有超過七成的七股養殖戶承租土地,當地主將土地大批轉租給光電業者,養殖戶不得不發起數次抗爭,魚塭租佃關係十分緊張。

從空中俯視,海寮、龍山等傳統養殖聚落周邊已被光電案場包圍,七股監督光電青年聯盟發言人沈軒宇憂心指出,漁電開發商與專業養殖公司合作,從育苗、飼料到銷售一條龍經營,不需要在地產業鏈服務,隨著漁電規模擴大,七股原先的養殖產業結構,恐面臨大規模的人力汰洗。

沈軒宇表示,近年有許多青年返回七股,有人接棒養殖,有人以在地水產為食材開餐廳,但隨光電面積越來越大,返鄉創業的心情越來越冷。例如青年團隊以養殖體驗為主題設計特色遊程,主打七股海天一色的開闊地景,一旦處處都是光電,這樣的遊程也將大打折扣。

「地主認為蓋光電不需要別人同意,實際上光電擴大到一定量體,就會衝擊地方發展,只剩地主與光電業者獲益。」沈軒宇認為,光電開發只問土地所有權人同意與否,卻無視在地人感受,已經扭曲地方發展願景。

在地青年認為,光電量體過大已扭曲地方發展願景,蓋過原本海天一色的養殖漁業及觀光資源。

案場不適合養殖糾紛不斷,官方束手無策

即使不是專區,光是漁電共生單一案場,也爭議頻傳。台灣第一個漁電共生案場位於嘉義縣布袋、義竹交界,由台泥與台鹽公司合作開發 61 公頃,然而該案場自 2020 年承租動工以來,已爆發數次漁民檢舉業者違規傾倒廢土案件,漁電衝突不曾停息。

養殖戶陳錦模指控,漁電共生案場設計並未與漁民商量,完全是光電商獨斷主張,蓋好之後卻不符養殖需求,讓漁民不知如何整地放養。例如,業者未經充分溝通就將部分養殖池插滿基樁作為蓄水池,有的光電板設置太低,土堤未保留機具作業空間,連機具要到塭底翻土曬池也沒辦法。

義竹鄉蛟龍村漁電共生工程遭填埋營建廢棄物實況照片。(照片提供/陳錦模)
養殖漁民陳錦模說,漁電共生完工後,有的魚池插滿基樁,有的沒有辦法提供機具進出,造成許多漁民後悔不已。(攝影/林吉洋)

此案場在 2023 年陸續完工,陳錦模估計,持續放養魚塭僅剩三成,產量遠低於政府規範,其餘七成面積僅有發電、難以養殖。有些漁民設法在插滿光電的魚塭勉強養殖,有些高齡養殖戶乾脆棄養。

養殖戶王英燦就無奈說道:「合約已簽,不想再去為難彼此,只能將就下去。」他閒置已覆蓋光電板的魚塭,只在未開發光電的魚塭裡繼續養殖。

陳錦模怒懟:「業者與官員當初說的多好聽,『養殖為本,綠能加值』,現在卻演變成乞丐趕廟公。」他認為合約陷阱太多,對漁民毫無保障,如今悔不當初。

面對案場養殖戶的指控,台泥綠能處處長江一志則回覆,大部分地主皆無問題,唯獨陳錦模騷擾不斷。嘉義縣農業處漁業科長張建成表示,爭議涉及租約及租金條件認知不同,屬民事糾紛難以調解,建議雙方循訴訟管道解決爭議。

然而根據記者現場調查,發現許多魚塭呈現乾涸,長滿水草及廢棄水車,空有光電板卻無人養殖,漁民所述現象的確並非單一個案。

嘉義義竹的漁電共生第一案,未能實現光電與養殖雙贏的願景,反而一路爭議不斷,部分養殖戶不滿案場設計方式,與開發商台泥綠能的爭議仍未解決。

虱目魚連年減產,產業結構崩解中

漁電共生的負面效應,不但影響漁民生計與環境,對消費者也產生影響。因魚塭土地大幅轉向種電,養殖虱目魚的數量大幅下降。

根據漁業署放養登記資料,虱目魚養殖面積從 2017 年的 9000 公頃水準,一路下滑至 2022 年 7101公頃,價格則從每公斤平均 7、80 元,漲到今(2023)年破百元,國人對國民美食漲價非常有感。

《上下游》連續三年追蹤虱目魚的減產,多位專家學者普遍同意:受肺炎疫情及飼料漲價影響,虱目魚減產有複合原因,但是許多魚塭轉型漁電共生、或簽約綁定而暫時停養,導致產量衰減,是不爭的事實。

理論上,魚價高應該導致漁民受惠,但是虱目魚因養殖量減少,長期處於高價並非好事,嘉義縣養殖漁業生產區發展協會執行長陳泓碩就示警:當國產魚不再平價,會使消費者改吃進口魚,飲食習慣一旦改變,國產魚市佔率就很難再回頭。

除了虱目魚,近年積極進攻國際市場的台灣鯛也面臨相同處境,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身兼台灣鯛協會理事長,他擔憂表示,「受到轉作光電的影響,台灣鯛產量持續減少,恐衝擊得來不易的出口優勢」。

台灣鯛協會理事長,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攝影/林吉洋)

漁電至今未有實績,難平息業界疑慮

侯彥隆直言,目前除部分零星室內型養蝦場有少量產出外,政府 2020 年專案核可的七大漁電專區、650 公頃地面型的漁電共生案場,至今仍拿不出可讓專業養殖戶信服的實績,即便再三宣傳,也難以平息業界疑慮。

以今年 11 月 21 日經濟部官方消息為例,不只發布新聞稿宣稱:「台南七股日運案場,收穫近萬尾烏魚,包括此前收成的 1500 斤白蝦,漁電共生具有養殖實績。」更花錢委託網路媒體《泛科學》拍片,大作宣傳。

不過官方宣傳卻遭養殖界人士質疑,這類宣傳不尊重養殖專業,更有誤導大眾之嫌。

台南市養殖協會理事長王昌澔直言,該案場規模近 60 公頃,即便扣掉 40% 面積架設光電,至少也還有 30 公頃以上應維持產能,經濟部舉出的「養殖實績」,事實上只有傳統養殖 2 至 3 公頃產量,顯然不符該案場規模。

王昌澔批評,經濟部的宣傳就養殖戶觀點而言「連基本十分之一都不到」,漁電共生標榜「養殖為本」原則形同破功。

專區名稱業者土地面積(公頃)容量(MW)
嘉義義竹台泥6143.4
台南七股三股子段志光(大亞集團)114.486.4
台南北門蚵寮段
台南北門溪底寮段
恩富(雲豹能源)113.5
58
131.3
台南七股下山子寮59-12等地號南旭(三地集團)155.263.3
33
台南七股下山子寮360-7等地號日運(泓德能源)57.740
台南七股下山子寮368等地號新日泰(三地集團)89.450.4
20.1
合計649.2467.9
行政院第一批專案通過的漁電共生開發案場。(資料來源/經濟部簡報)

發電是主業,難為養殖投入資金

另有養殖專業者就經濟部宣傳指出,業者不願讓 60 公頃產能全開,原因在於烏魚若要養出烏魚子,養殖期長達兩年以上,每公頃投入資金至少需 200 萬元。若 60 公頃有一半拿來養殖烏魚,也要投入五、六千萬資金,對業者而言發電才是主要收入,不可能再拿出獲利投入有風險的養殖部分。

經濟部公布的「養殖佳績」,除了無視農業部要求漁電共生須維持原有七成產量規定,也暴露出漁電生產實績查核,欠缺客觀標準的問題。

對此,漁業署副署長陳建佑坦言,經濟部公佈的漁獲量,就案場規模而言未達七成門檻。但他也認為,新案場需時間逐步提升產能,應給予業者足夠改善空間。

他也強調針對該類案場,有稽查及輔導改善機制,若沒有養殖事實或養殖成效未達規定的七成門檻,業者也要承擔廢止許可的風險,目前台南已有案場遲未改善遭廢止的案例。

記者向經濟部宣傳日運案場中的養殖公司求證,該公司表示收成工作尚未完成,暫時不便受訪。

漁電共生在西海岸大興土木,對養殖業而言,未來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攝影/林吉洋)

雲豹:光電業應留下原養殖戶,才能漁電雙贏

雲豹能源開發地面型漁電共生面積達 170 公頃,發言人張建偉直陳:漁電共生終究是新型態產業,社會充滿疑慮也是合理,業界自身也會經歷汰選過程,能經歷土地整合、工程開發、養殖事實的考驗,才能脫穎而出。

他認為,雲豹選擇地面型漁電案場是經過評估做出保守務實的規劃,但同時也是對環境跟養殖戶最友善的方式。雖然雲豹在案場設計上也將部分區域作蓄水池、集中鋪設光電,但也盡量將光電板架設在堤岸減少遮蔽,保留作業動線,這是讓原養殖戶較容易適應的設計方式。

面對漁電工程層出不窮的利益糾葛與回填弊端,張建偉回應,地面型漁電屬於大型開發,各項工作難免有地方勢力出面要求承攬,就連黑道也曾找上門。對業者而言人生地不熟,「也需要朋友才能順利開發」,因此工程發包給地方勢力也是一種敦親睦鄰。

張建偉表示,漁電申請開發過程經歷 19 個單位審查,光海審會審查過程就長達 13 個月,除了有政府疊床架屋的審查機制外, 為了避免良莠不齊的外包工程業者為牟利益「惡搞」案場,雲豹邀請第三方國際公司監造,透過這些「額外成本」防堵弊端,設法降低爭議。

依據雲豹公關提供資訊,雲豹案場多數都讓原養殖戶、地主繼續養殖。目前大部分養殖文蛤已開始採收,會持續收成到農曆年前。其中包括年初發生文蛤苗暴斃事件的養殖池,受損的蔡姓養殖戶現在也已進行採收。

記者循線聯繫該名蔡姓漁民,他表示,施工後的案場底土經過工程擾動後,需要放養幾次才能恢復穩定狀態。蔡先生說,他在不同漁電案場都有魚塭,雲豹相對較願意跟養殖戶協調施工設計。

不過他說自己身兼地主與養殖戶,有租金收入外、也較有協商條件,如果養殖戶本身非地主,處境會更艱困,如果案場不好養,確實可能發生退場情況。

漁電共生能否協助養殖升級?

2023 年神農獎新科得主黃國良原本也認同漁電共生理念,認為光電資金可提升養殖環境,養殖本身也是高耗電產業,兩者應可結合。不過當他滿懷期待、實際參與台南七股某大型案場規劃設計後,發現雙方觀念跟想法卻是南轅北轍。

黃國良表示,魚塭設計首重對抗極端氣候,要能兼顧蓄水跟排水,但是光電業者卻不懂養殖需求,不願採納建言,「業者主導的案場設計只重光電,無心於養殖,實際上是要養殖方遷就光電來養殖。」神農獎光環加持的專業漁民也只能黯然退場。

黃國良更批評,理想的農業綠能發電應優先自用才是減碳,未料光電商精打細算,漁電案場發電全部以綠能高價售出,養殖用的水車要漁民買便宜的台電來使用,不僅減碳宣傳破功,漁電形同是廠商套利方程式。

究竟漁電共生能否協助養殖升級?屏東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特聘教授鄭文騰犀利評道:「從沒有一個產業的升級,是把產業主導權讓位給另外一個產業。」

他直言,漁電共生如果由養殖戶為主體,以生產為前提,提升設備環境才有機會;但如果是把魚塭租給財團主導,業者只想售電、無心養殖,絕對會失敗,案場養殖將淪為應付了事。(室內型漁電共生見下篇)

神農獎得主黃國良認為,光電業者往往以光電收益及考量主導案場設計,卻不顧養殖方需求,真正靠養殖謀生的養殖戶,會因養殖環境不佳被迫退場。(攝影/林吉洋)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