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文 / 上下游記者孔德廉

因為「骯髒」(Kitanai)、「危險」(Kiken)、「辛苦」(Kitsui),電鍍業始終被視為「3K產業」代表,但根據經濟部統計,這項基礎產業幾乎年年創造出上看千億元的產值,與主要製品的關聯產值也高達10580億元,更帶動其他製造業的發展,是台灣享有「亞洲四小龍」美名的重要推手。

然而其高污染的特性,從1950年代起卻未曾受到任何法規規範,在與其他工業一同無限制地發展了三十多年後,在土地埋下的多枚未爆彈,開始一一從農地裡頭引爆。

耕作的農民 後方即是工廠 攝影者 張良一
耕作的農民 後方即是工廠 攝影者 張良一

桃園鎘米事件爆發 揭開農地污染序幕

這場農地與工廠的戰爭,由1982年桃園第一起「鎘米事件」揭開序幕。當時桃園縣觀音鄉大潭村農地種植的稻米中,被驗出含有超量的重金屬鎘,經追查後發現是鄰近的高銀化工長期排放含鎘廢水,導致農田風雲變色。

由於事件爆發數年前,日本才驚傳鎘中毒導致的痛痛病,嚴重影響患者肝、腎功能,甚至造成指關節變形、全身疼痛不能入睡。因而這次鎘米事件經媒體披露後,馬上引起國人震驚。

台中、雲林、彰化陸續爆發農地重金屬污染

就在桃園鎘米事件引爆後,緊接著台中大甲、雲林虎尾和彰化和美等地也陸續出現相同的重金屬污染;其中彰化更成為被同時驗出銅、鎘、 鉻、鉛、鋅、汞、鎳、砷等八種重金屬的縣別,包含和美、花壇、秀水、大村、鹿港地區陸續被推估為「重金屬高污染潛勢區」,成為污染高風險區域。

據環保署統計,累計至今年六月,全台被列為「污染控制場址」的農地為533公頃,其中彰化縣農地就佔了將近一半,代表266公頃遭污染的農地得強制休耕起碼三年,原本盛產稻米和蔬菜的彰化平原,被重金屬污染炸得滿目瘡痍。

且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報告「彰化縣環境污染與健康維護計畫」顯示,彰化高污染地區裡,八成以上的居民血液中鎳、砷、 釩、硒的濃度都超過參考值,並高於西方一般標準;且住在工廠密度高的地區居民的血液重金屬濃度,又比低密度區的居民來得高。

彰化遭插牌管制的農地 攝影者 孔德廉

彰化遭插牌管制的農地 攝影者 孔德廉

電鍍業叢聚 彰化成重金屬污染重災區

重金屬污染四處蔓延,但為何彰化特別慘重?探究成因,彰化縣環保局水質保護科科長楊欣怡指出,從污染態樣與工商登記兩相比對可發現,與鄰近「電鍍與金屬表面處理產業」群聚應有一定關聯。

「以前廢水都沒經過處理,我家後面水溝的水每天顏色都不一樣,從藍變黃再變紅,看起來真的很恐怖。」回憶起電鍍廠集中在住家旁的日子,彰化和美鎮新庄里里長王溪成如此描述。

電鍍廢水長什麼樣?如何從暗管排入河流?長期追蹤環境污染的公視《我們的島》特別剪輯重點影片,帶領讀者親臨現場,檢調大陣仗帶槍查緝,顯見衝突張力

陳尊賢:重金屬污染無法分解,土壤「遺留萬年」

對於重金屬污染的形成,長期研究土壤重金屬的臺大農化系特聘教授陳尊賢解釋,一般汙染水溶液中的重金屬離子是帶正電,土壤則是帶負電,一旦含有重金屬的廢水進入土壤,超過背景值的金屬離子就會被吸附在土壤表面上,不會被微生物所分解,幾乎是「遺留萬年」。

陳尊賢也指出,從污染土壤溶出的重金屬,有部分會被作物根部吸收,逐漸向上輸送至果實或整個植株,最終進入食用循環內;而被驗出重金屬超標準的土壤,則是不斷累積下的後果,「近期跟三十年前污染的結果是一樣的,」只要污染來源沒有辦法切斷解決,土壤污染就會越來越嚴重。

未處理電鍍廢水對環境傷害大 將污染飲用水和農、工用水

除了隨著灌溉水污染作物之外,這些到處流竄、含有重金屬的廢水更如同化學武器,透過大量散佈達到破壞效果。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報告指出,電鍍過程中產生的鍍件漂洗水、廢槽液、設備冷卻水和沖洗地面水,因含有鉻、鋅、銅、鎘、鉛、鎳等重金屬離子,以及酸、鹼氰化物等劇毒物質,若未經處理就排出,會污染飲用水和工、農業用水。

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也指出,廢水中所含的氰化物、六價鉻、銅與鎳皆為環保署公告的毒性化學物質,依國際癌症研究中心(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的資料顯示,這些有毒物質可能導致癌症,其中六價鉻與鎳化合物屬於第一類致癌物,金屬鎳則屬於2B致癌物,可能為人類和動物的致癌成因。

此外,污水所含的物質中,鎘會使腎臟病變、並引起痛痛病,六價鉻的劇毒更會引起呼吸系統類的癌症、腸胃道疾病和貧血,並會在內臟中不斷累積。

這些重金屬會嚴重威脅生態環境、灌溉農田的農作物及海洋生物,更會因食物鏈之作用,使民眾健康受到威脅;且這些重金屬汙染,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回復,一旦發生對人類的環境、健康與經濟都會產生很大衝擊。

河邊滿是泡沫 環保局到場監測 攝影者孔德廉

河邊滿是泡沫 環保局到場監測 攝影者孔德廉

1980 至今30年的反電鍍戰爭

令人聞風喪膽的廢水污染事件在1980年代不斷上演,屬於「高污染」的電鍍廢水卻遲遲未受到管制。直至在環保意識逐漸抬頭後,引發各界積極參與地方的環保抗爭,要求政府必須正視問題。

《上下游》盤點政府各部門從1983年至今的重要措施,反電鍍戰役33年達到什麼成果呢?

  • 1983年

    公害頻繁促使政府正視問題 相關部會動起來

    1983年起,首次針對農田的鎘、鉻、銅、鎳、鋅、鉛、砷、汞等八種重金屬含量,採用1600公頃為單位的網格狀調查,以確認污染範圍。

  • 1986年

    區域計畫法區分農工 農地違章正式變工廠

    內政部營建署另以《區域計畫法》作為手段,將「特定農業區、一般農業區、工業區和鄉村區」等生產區域完整分割,另外也以「現況編定」,讓部分農地能夠編列作工業使用,像農地上若發現工廠,經確認後地目就變更為「丁種建築用地」,工廠也隨即就地合法。

  • 1986年

    權責逐步完善 電鍍液終於被納管

    1987年將「行政院衛生署環境衛生處」升格至「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地方政府也才逐步設立環保局作為基層主管機關。

    權責逐步完善之餘,行政院衛生署環境衛生處在升格前終於跳下來參戰,以1986年11月公布的《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做為對策,規定工業生產裡頭所有含毒性的化學物質製造、輸入、輸出、販賣、運送或使用都得依法申報並取得許可,包含電鍍製程中使用的電鍍液也是納管對象之一。

  • 1987年

    針對污染設立開罰基準

    環保署發布《放流水標準》來管理工廠排放的廢水,兩項法規紛紛以「防制環境污染」作為管制指標,同時設下開罰基準,將矛頭指向這些帶來重大污染的「髒產業」,象徵對污染產業的徹底宣戰。

  • 1988年

    台中電鍍工廠專業區遭反對

    為了緩解污染持續擴大,經濟部工業局也透過「工業區」的劃設為產業提供適當發展空間,位於台中的「電鍍工廠專業區」就是計畫之一,只不過遭到東海大學師生反對,三年後無疾而終。

  • 1996年

    彰化設置表面金屬專區

    彰濱工業區「表面金屬專區」公開出售。

  • 法規趨嚴 電鍍工廠大量倒閉

    動用大量法規來遏阻污染攻勢後,「電鍍工廠就像著了火的田野,到處燒、到處倒(閉),」台灣區表面處理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吳文蘭表示,1980年代環保法的趨嚴加上土地及工資上漲,讓許多業者「很有感」,合法有證照的電鍍廠商因此從先前的3000多家迅速銳減至2000家(至今2017年全台只剩1400多家,光彰化統計在案的業者就僅剩361家)。

  • 2002年

    2002年至今 土壤調查整治計畫進場

    即便業者迅速離場,身為主管機關的環保署也從2002年起陸續投入超過五億元來補助地方政府進行「農地污染整治」。

  • 2010年

    993個重金屬超標地點 85%未列管

    2010年環保署更結合農業試驗所調查,建立全國農地土壤的重金屬高污染潛勢篩選機制,但戰事卻未曾稍減。依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比對農試所提供的土壤資料顯示,全台993個重金屬超標的地點中,有八成五的比例尚未列管,整體污染整治因此遭批「怠惰」。

  • 2013年

    農委會發佈灌排分離方案

    在污染益發嚴重下,農業主管機關農委會自然也被捲入戰局,在2013年發布「灌溉水質保護方案」,宣稱要分階段讓工廠廢水不再進入灌溉系統污染農田,盼望「灌溉、排水不分家」的情形盡快落日。

  • 2016年

    再次加強法規標準 污染違規累計千件

    不僅如此,環保署也接連開槍,2016年再度修正「放流水標準」,給予縣市政府劃設「總量管制區」的權限,在管制區內,工業廢水必須處理到跟灌溉水一樣乾淨,一旦嚴重超標,「排放許可證」就會被註銷,希望藉此還給農地生存的空間。

    其中,污染最為嚴重的東西二、三圳地區,順理成章訂為彰化的總量管制區,但為了解決電鍍大本營的問題所在,彰化縣環保局、地檢署分別聯合環保署中區稽查大隊,從2013年開始陸續執行大規模的「深度稽查」,針對領有牌照的合法工廠仔細清查廢水處理狀況

    另外則依據通報來調查非法無牌工廠的地點,一查獲就勒令停工;據彰化縣環保局統計資料顯示,查緝四年來,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的違規累計件數就上看千件,縣府也強調未來稽查絕對不中斷。

  • 2017年

    違法埋暗管 偷排廢水抓不完

    直至今年七月,彰化縣環保局都還陸續查獲非法業者埋設暗管偷排廢水,也有地目合法、擁有排放許可證的廠商為了「節省成本」而偷排。其中減少電鍍期程使用的中和藥劑用量、導致廢水處理無法達標的情況更是十分常見,光從民國101年算起,至今彰化縣累計裁罰的金額就已經高達兩億四千多萬元。

  • 2017年

    農委會拋群聚違章工廠限地合法

    農委會近日更在全國農地盤點結果出爐前夕,拋出「群聚違章工廠現地合法」的震撼彈,希望業者繳納生態補償金來提供土壤整治經費,農委會則負責劃分農地給受影響的農民繼續耕種,希望解決數十年來的沉痾。

對抗污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如何才能讓土地恢復原貌?

只是這場與污染的對抗,即便相關單位接連投入,但三十多年來農地污染情形依舊時有所聞。如何才能讓土地回復原貌?曠日廢時的長征又要何時才會結束?是農民、電鍍業者、工廠老闆、及所有民眾的相同疑問。

▲攝影者 張良一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