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跟老天對賭,永遠有機會

翻開歷年數據,高麗菜拍賣價格每公斤可飆破40元,也曾慘跌至每公斤5元不到,菜價宛如雲霄飛車,一年之間可騰空躍起又急速落地。

菜價大起大落,雲林元長鄉產銷班班長李有益心裡有數,但他盼望的是遇上一次最厲害的天價,賺一年抵三年。「高麗菜很迷人,一公斤只要賣到8、9元,農民就不會虧錢;好的時候,一公斤可以飆到40元以上,至少十倍在翻漲,誰不要拚?」

盼著有天能大賺一筆,他年年都種高麗菜,「幾年下來都沒大賺過,但總有天會輪到我。」這並非李有益一個人的美夢,也是許多高麗菜農的發財夢。

菜農期盼一顆顆高麗菜能賺飽荷包(攝影/黃名毅)

雲林菜農林吉昌就曾離發財夢很近,一分地賺進15萬元(生產成本約2萬元)。過去嚐到的甜頭讓他持續進場,卻不幸遇上去年崩盤,將近兩甲地轉向申請耕鋤補助。他長期種植高麗菜下來,有賺有賠,最後差不多打平,「但明年仍要繼續種,只是要少種點,農民心裡就是碰碰運氣。」

迷人的高麗菜,致命的吸引力,讓農民前仆後繼,坐上賭桌。賭老天爺翻臉,來場嚴重天災,而這天災又不會掃到自己,那麼一顆顆鮮綠高麗菜就會變成一把把厚厚的鈔票。

農民小賭,盤商大賭

農民小賭,幕後操控的盤商更揣著重本豪賭。小規模的盤商操作四、五十公頃,大規模的盤商動輒一、兩百公頃,個個都期望中一次樂透,就有盤商靠著高麗菜,在國外買了好幾棟房子。

「全台灣就是十來個大頭在玩高麗菜,真正賠的話,頂多就是賠成本啊。」雲林曾姓盤商透露,那些一年賺上千萬的盤商,「他們賺一年可以賠五年,根本不怕賠錢。」他進一步細算,過去就曾經出現過天價,一箱20公斤可賣到1,500元,相當於每公頃入帳450萬。盤商契作100公頃,雖然不可能全部大賺,但以三成計算,「30公頃就一億多!」

盤商一進高麗菜賭局,上千萬的資金流動,影響市場價格走向,輸贏不看一時,而是看誰的資金雄厚,能撐到最後。

年年超種,去年爆量創歷史新高

菜土菜金關鍵,在於氣候及產量。盤商、農民看好高麗菜價格有飆高潛力,種植面積連年攀升,平地高麗菜又受氣溫限制,集中於秋冬季生產,釀成每年崩盤隱憂。

根據農糧署統計年報資料,民國96-107年,高麗菜種植面積平均在8,000公頃上下,106年更增加至8,789公頃、107年8,339公頃。年產量本來維持30幾萬公噸,106年一舉衝破40萬公噸大關,107年更飆至43萬1,968公噸,創下歷史新高。

夏季供不應求,冬季生產過剩

那麼台灣人究竟一年吃多少高麗菜?根據農糧署估算,106年國人需求量約45萬9,802公噸。乍看數字似乎供不應求,但實則秋冬季生產過剩,夏季卻缺菜還需進口。平地高麗菜盛產集中在秋、冬季,夏季僅有高山高麗菜支撐,因此夏季會從國外進口彌補缺菜,105年就進口13萬5,843公噸,106年進口7萬7,618公噸。

為避免高麗菜量產價崩,農糧署推估秋冬產季每旬種植面積應低於180公頃,但根據農糧署大宗蔬菜預警系統,去年九月上、中、下旬種植面積為211、218、226公頃,而十月上、中、下旬則為195、187、187公頃,明顯超出安全範圍。換算成產量,這兩個月就超種7,461公噸(以當年單位面積產量51.817公噸/公頃計),而這僅是低估的數字。即便農糧署自信表示掌握了九成種苗數據,但國內種苗場、農民卻接連指出,政府大概只掌握五成,實際超種的量遠不止此。

即便是低估的數據,都看得出高麗菜幾乎年年踰矩。依農糧署統計資料,將歷年九月、十月超種面積換算成產量,106年超種817公噸、105年6,875公噸、104年10,476公噸、103年3,624公噸。

此外,去年南投山區的高麗菜種植面積竟驟增400多公頃,讓平地高麗菜的危殆局勢更雪上加霜。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科長傅立忠解釋,高麗菜適合生長的溫度約在攝氏16到22度間,高山地區的秋冬季太冷不適合種植,不過去年是暖冬,就算是山上氣溫也不會太低,因此部分山區去年10月還是繼續種下去,成了崩盤的「助力」之一。

颱風、寒流後菜價大漲,農民期待天災

預警制度的失靈,在於「拚一把」的心理。不論農民、合作社皆指出,「氣候才是主要因素。」若是種植面積過多,一場颱風、寒流侵襲,本來預計的量產崩盤慘況,也能瞬間翻盤,成為人人搶購的盛況。

攤開高麗菜近十年價格趨勢,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許聖章分析,價高點大約落在九、十月份,主因是氣候不穩定,易有颱風,加上平地高麗菜尚未大出;價格低點則落在每年二、三月,正值平地高麗菜產季,供給力道大於需求,導致價格下跌。

但若遇極端氣候,便會打破這趨勢,105年就是特例。許聖章說明,本來每年二、三月價格最低,但105年一月發生霸王級寒流,導致高麗菜凍傷,三月平均價格飆升至每公斤30元。

當年除了霸王寒流來襲,九月又有梅姬颱風侵襲,風災、豪雨造成高麗菜毀損,價格一路上揚。許聖章指出,「十一月平均價44.47元,創下歷年十一月最高。」

由於高麗菜種植時間約兩個月,九月發生颱風,復耕產量必須遲至十二月才會出來。當農民眼見價好,紛紛搶種,「到第三個月價格就會很慘,因為災後搶種的數量都出來了。」以105年為例,十一月均價44.47元,十二月就馬上掉到12、13元,一直延續到隔年一、二月,更跌到每公斤5、6元。

許聖章點出關鍵:農民常常看到菜價高漲就決定跟著種植,只要很多人有這想法,瞬間供給增加,價格就會驟跌,並出現極端低價。

看菜價高就跟風種,馬上跌價

極端氣候日益頻繁,加強農民賭性,預期不時會有颱風、寒流,但像去年氣候平穩,就會造成量產價崩。許聖章進一步分析去年價格波動,八、九月每公斤還有30元,十一月很快下降到10元以下。「八月豪雨對高麗菜影響並未非常嚴重,加上之後沒有颱風,農民復耕的量可能太多,導致兩個月後的十一月價格大跌。」

另一主因是暖冬效應,本來天氣冷時火鍋店的需求大,但去年因暖冬而無法拉抬。復耕過多、需求卻減少,兩者加乘,導致狀況特別嚴重。

其實高麗菜全國果菜市場近十年平均交易價格為每公斤13.8元,皆高於成本價(每公斤約7元,包含採收、紙箱、運費),但卻連年上演農民抗議血本無歸的慘況。許聖章解釋,雖然年均價高出成本一截,但細看曲線卻是波動劇烈,只要某個時間點「價格低於成本價,或是低到沒利潤,就會有農民跳出來抗議。」

年均價13.8元,意即對長期種植高麗菜的農民來說,並未虧本,甚至有一定利潤可賺。不過,對於短線操作的農民來說,可能恰巧遇上價格崩盤,不僅無法大賺一筆,甚至連本錢都賠進去。

天有不測風雲,農民的運氣好壞竟與天候好壞相悖。遇到氣候平順是「歹運」,暖冬盛產跌價,菜送人都沒人要;若真「好運」遇上颱風、寒流,又無法確保自己產量不受損。與天對賭,你有多少機率能贏?

高麗菜單位產量極高,工人辛勤採收(攝影/黃名毅)
去年十一月高麗菜面臨崩盤慘況,一顆跌破10元,一路持續到今年一月。市場秩序的失靈,在於高麗菜報酬率高又好入門,農民、盤商接連進場,種植面積連年攀升,產量創下新高,產銷失衡的劇碼也連年上演。菜土菜金成了政治口水戰的利器,每年秋冬之際便上演一齣高麗菜之亂,社會氛圍的動盪與壓力,逼得政府不得不出手護盤,啟動耕鋤補助,間接成就了這場賭局。「怎麼賭都不會賠本」,龐大的社會成本卻是由全民買單。

菜價大起大落,雲林元長鄉產銷班班長李有益心裡有數,但他盼望的是遇上一次最厲害的天價,賺一年抵三年。「高麗菜很迷人,一公斤只要賣到8、9元,農民就不會虧錢;好的時候,一公斤可以飆到40元以上,至少十倍在翻漲,誰不要拚?」

高麗菜栽種門檻低、單位面積產量特別大,且採收後無需加工處理,可以直接運往市場買賣,再加上獲利十倍的致命吸引力,人人都想賭一把,紛紛加入搶種行列。有農民坦言,「就算賭輸了,崩盤時也可能領到補助。」這種「反正政府會出面」的心態,讓進場者有恃無恐。
高麗菜價格一路下探至每公斤5元,農民眼看要賠本收場,趕緊登記耕鋤補助,田區的飽滿高麗菜瞬間被夷平,但是另一田區早已又種下高麗菜苗。種菜變成賭博,賭天氣、賭運氣,即使現在崩盤,隨便一個颱風、寒流來,馬上就起死回生。
靠著高麗菜買進賣出,有盤商在國外買了好幾棟房子,賺一筆就上千萬;有的運氣不佳連賠幾年,遇到崩盤,一個月賠了好幾百萬的也有,只能跑路收場。有良盤商,寧可賠一點錢照顧農民,希望明年再合作;不肖盤商卻毀約棄收,連尾款也沒付。

「生產登記制度」新政,究竟是能解決產銷困境、讓高麗菜崩盤命運不再重演的一帖良藥,抑或是變相鼓勵生產的甜蜜誘惑、反而加劇失衡問題?而政府是否仍會因政治壓力和社會同情聲音,一再充當救火隊?能不能挨過選舉年考驗,大家都在等著看。

每年冬季的高麗菜賭局,雖然進場者眾,但也有些人並不想玩這場遊戲。面對一再重演的高麗菜之亂,已有許多農戶採取計畫性生產,提高品質,確保通路也穩定價格。其中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是否能提供產銷失衡的一帖解方?
青花菜是營養豐富的防癌明星蔬果,國內需求量大,是替代高麗菜的好選擇。農糧署祭出青花菜轉作獎勵金,兩年來吸引不少農民投入生產行列,冬季採收後隨即冷凍,等到夏天缺菜時再釋出,藉此找出市場優勢,不必年年和市場對賭拚輸贏。
每當量產價跌,就有人問:「為什麼不出口?」究竟高麗菜在外銷上遇到哪些瓶頸?外銷為何總是作為爆量後的急救篇章?國內最大高麗菜出口商認為,台灣高麗菜頗具外銷潛力,只是過去被忽略,「現在大家開始做,讓國內嗅到商機、讓國外看到實力。」
覺醒農民說:雖然人人種田都是為了討生活,但眼睛還是得放亮,投入計劃性生產、分批種植,切勿忽略市場需求而一股腦搶種。否則,菜王高麗菜永遠只會在漲價、搶種、跌價的無限循環中沉淪,整盤賭局依然是全民皆輸。

專題製作團隊

採訪寫作:林珮君、劉怡馨

攝影:劉怡馨、林珮君、黃名毅

繪圖:劉晏呈

專題編輯:蔡佳珊

美術編輯:蕭名宏

【本專題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