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跳脫賭局:計畫性生產的有機農民和合作社

每年冬季的高麗菜賭局,雖然進場者眾,但也有些人並不想玩這場遊戲。

「高麗菜的好」,有機農也知道。不過面對一再重演的高麗菜之亂,有機農戶偏向採計畫性生產,確保通路也穩定價格,其中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是否能提供產銷失衡的一帖解方?

契作也是一種計劃生產,本是因應高麗菜價格大起大落的良方,不過先天地理條件會影響契作習慣,宜蘭和雲林就有很大不同。提早嗅到盛產消息的合作社更會提早因應、調整作法。

有機高麗菜策略:整合農民,穩定供貨大通路

來到雲林古坑的大力有機農場,整片結球盛開的甘藍彷彿花海,負責人柯力誌一邊巡田一邊解說,「高麗菜相對好管理、採收省工、產量又高,有機農幾乎多少都會種一些。」

有機田不可使用化肥農藥,田間管理全靠功夫。但對比茄科(如番茄、馬鈴薯、青椒)有擾人的晚疫病、葫蘆科(如小黃瓜、南瓜)有難治的毒素病,高麗菜算是好照顧的,比較麻煩的只有蟲害問題如斜紋夜盜、小菜蛾,但透過性費洛蒙捕捉或蘇力菌都能有效防治;加上無需投資網室資材,栽種和採收都方便,「沒有人會不想種!」

雲林縣古坑大力有機農場負責人柯力誌(攝影/林珮君)

只是有機高麗菜的難處不在田間生產,要找到配合的市場與通路才是最大考驗。有機農產的高成本往往反映在售價上,因此許多人傾向自產自銷,減少層層通路抽成,但偏偏這套模式較適合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如小番茄,大宗蔬菜要自產自銷實在缺乏競爭力。

對此,柯力誌成立「保證責任雲林縣古坑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契作方式整合農民力量,補足個體戶難以和大型通路談合作的弱點,用對等身份與企業接單。「高麗菜每年價格起伏大,量販店基於穩定供貨需求,還是希望和農民保持長期合作。」團體戰能保障農民收益,也降低產農直接面對消費者時,接單、理貨、裝箱及配送等種種工作壓力。

合作社管理有撇步,老農新農不一樣

不過管理也需學問,才能將集體力量發揮到最大。合作社負責接洽通路商,秋冬季的高麗菜訂單最慢七月底要談好,十二月則開始談隔年春夏期作。依照通路每週需要的高麗菜顆數,將契作共計四甲田的50位農民集合起來,分配這週誰來種、下週換誰種,錯開生產期,也輔導農民田間栽種技術,如此便能確保每週都有菜可出,更能避免農民在相同時間搶種造成的產量過度集中問題。

合作社固定以每顆25元(註:有機高麗菜的田間成本約每公斤10-12元,平均一顆1-1.2公斤)的價格向農民收購高麗菜,再用每顆30元亦或每公斤28元的售價賣給通路,合作社在其中收取5元的手續費,支付人事、紙箱及運費。目前供應的下游廠商有家樂福、大潤發、好市多、里仁以及中部和北部的有機團膳業者。

能穩定供貨、品質又統一的高麗菜受到通路商青睞,成了合作社最大優勢。「如果都不管農民,可能會有30人在同一時間種,因為農民都知道哪個季節比較好種。」然而有機市場有限,無法一次消化太大量蔬菜。

盛放的有機高麗菜(攝影/林珮君)

平地高麗菜通常在九月陸續種下,生長週期約七十天,一年至多種三期。合作社會依農民能力分配種植梯次:九月天氣較熱、蟲害多,需要經驗老道的農民費心照顧,但好處是收成後尚有第二次種植機會,十二月份還能再種下新一批菜苗;至於十月份的高麗菜雖然管理相對容易,但一月才能全數採收完,等於栽種機會「只有一次」,如此便適合剛入門的新手社員。

「我都呼籲農民不要多種、不要擾亂市場,配合合作社就對了,只要好好顧田就有一定獲利,也才能在產業間穩定生存。」這些農民不上賭桌,而是選擇將目光放遠,靠著計劃生產,收入穩穩進帳,在大起大落的菜價中自有一套生存法則。

有機仍受慣行市場連累,隨季節換品種調節風險

雖然不仰賴波動的菜價發大財,但這兩年慣行高麗菜價格直直落,有機農產也連帶難賣。

「有機和慣行看似兩個獨立市場,但其實都是環環相扣、互相影響的。」長期與里仁企業契作有機高麗菜的桃園四稜農場,負責人之一游依凡指出,雖然有機農產較慣行穩定,主要以契作、計畫性生產為主,客源也固定,一年四季的有機高麗菜售價不至起伏太大,但銷量卻大大受到慣行市場左右。

她進一步解釋,國內夏季普遍缺菜,菜價高漲,這時有機農產就很好賣,「因為消費者會覺得有機和慣行售價沒有相差太多,願意入手。」而當冬天來臨,因為市場菜價變得便宜,猶豫買有機的消費者變多、甚至直接改吃慣行農產,導致有機農產銷量嚴重下滑。

「當慣行(高麗菜)一顆飆破百元時,70元的有機高麗菜就很好賣,但是一旦慣行(高麗菜)價跌只剩十元時,我們就超級難賣。」她一語道盡有機與慣行市場間的微妙關係。

四稜農場位在海拔1300-1400公尺的山區,一年四季都有種植高麗菜,但以夏天的種植面積最大、幾乎全部種高麗菜;冬天時會增加作物品種,包括包葉菜、短期葉菜、根莖菜、花菜、果菜、瓜菜、梨果等,增加市場競爭力。

每年三月過後,山區溫度涼冷適中,主要種植「初秋」;五月起因應天氣變熱,則改種耐熱性較好的「228」品種;十月起,再換種耐寒種的「錦秋」。四稜農場以計劃性生產調節產銷失衡的風險,依氣候條件調整栽種的高麗菜品種,在競爭火熱的高麗菜市場追求穩定貨源,努力殺出一條血路。

桃園四稜農場的高山高麗菜,依季節換品種(圖片提供/四稜農場)

宜蘭高山高麗菜大多契作

高麗菜的另一大產地——宜蘭,產區集中在大同鄉四季、南山的山區,以夏天為主產期,填補國內夏季的缺菜需求。高山高麗菜口感格外清甜爽脆、受到固定客群的喜愛,有穩定銷路、價格也較好,因此農民多和盤商長期合作,其中八、九成都採契作方式,只有一成送至拍賣市場。

宜蘭縣農業處農業產銷科科長廖偉真表示,從西部來的大盤商,栽種前會先支付部分費用作為農民生產支出,等到採收後再付清所有費用。契作價約一竹籠30公斤的高麗菜250-300元,而海拔更高產區的價格則能喊到350-500元,相當於每公斤12-17元。

然而去年全台量產價跌,高山高麗菜也受到影響,「盤商最慘時一籠只賣200元,有些盤商根本不想採收,把尾款付給農民、就叫他們自己處理菜園了。」但是長期來看,她還是認為契作對盤商與產農都較有保障。

宜蘭山區的高麗菜田(圖片來源/農友提供)

平地高麗菜起落大較難契作,需分散風險提早應變

然而南部種的是平地高麗菜,狀況與宜蘭主攻夏天高山蔬菜不同,契作雙方毀約的風險較高。由於田間契作往往都採「口頭合約」,遇菜價高,農民跳票不交貨,菜價低,盤商落跑,整園的菜沒人要收,案例屢見不鮮。

雲林縣土庫鎮農會供銷部主任陳特凱就點出其中原因,高麗菜價格大起大落,農會很難與農民契作,「如果要媒合農民契作,需要長期穩定的農產價格,有些農民無法接受。」另外,有些合約規定農產不能有蟲咬痕跡、又要通過高標準藥檢,甚至嚴格規定每分地產量和每顆菜的大小規格等,「農民對規定難以配合,而契作商也不願提高合約價,兩邊很難合作。」

雲林縣元長鄉農會總幹事李美容也說道,農民處理高麗菜的方式是多元且分散的,部分交農會送北部運銷、或由盤商和合作農場收購,「農民一點給拍賣、一點給中盤商和行口,不會全部給農會,如果全送農會走拍賣,反而會因為太大量使得價格下掉,農民自己也會分散風險。」她強調,老練的產農都會觀察市場價格、行情變化,隨時調整送拍賣以及交盤商的數量,才有利於在波動市場中生存。

菜價變化劇烈,合作社同樣也會彈性調整與農民的合作方式。以雲林好收合作農場為例,因為過去與農民契作時常發生收購規格、品質談不攏的狀況,因此改採共同運銷方式。理事主席許清淵指出,目前結合一百多位農民,種植產銷履歷高麗菜,面積達六十幾公頃,合作社輔導農民教育訓練、建立高麗菜品牌,通路包含各大拍賣市場,也會有量販店收購,包括好市多、全聯等,「去年大家這麼慘,我們至少可以保證成本。」

至於往年都有契作高麗菜的子茂果菜生產合作社,往往在種植前一、兩個月就會和農民談好價格,去年則是判斷價格不佳,提前選擇不契作,改為收購產銷履歷的高麗菜,或是協助農民轉作、維持穩定收入。合作社負責人陳祈然指出,「我們常去跟育苗場泡茶聊天,知道賣多少種苗,大概預估今年哪個時段菜價會掉下來。」預期高麗菜遲早會爆量,合作社也需提早應變。

子茂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陳祈然(攝影/林珮君)
去年十一月高麗菜面臨崩盤慘況,一顆跌破10元,一路持續到今年一月。市場秩序的失靈,在於高麗菜報酬率高又好入門,農民、盤商接連進場,種植面積連年攀升,產量創下新高,產銷失衡的劇碼也連年上演。菜土菜金成了政治口水戰的利器,每年秋冬之際便上演一齣高麗菜之亂,社會氛圍的動盪與壓力,逼得政府不得不出手護盤,啟動耕鋤補助,間接成就了這場賭局。「怎麼賭都不會賠本」,龐大的社會成本卻是由全民買單。

菜價大起大落,雲林元長鄉產銷班班長李有益心裡有數,但他盼望的是遇上一次最厲害的天價,賺一年抵三年。「高麗菜很迷人,一公斤只要賣到8、9元,農民就不會虧錢;好的時候,一公斤可以飆到40元以上,至少十倍在翻漲,誰不要拚?」

高麗菜栽種門檻低、單位面積產量特別大,且採收後無需加工處理,可以直接運往市場買賣,再加上獲利十倍的致命吸引力,人人都想賭一把,紛紛加入搶種行列。有農民坦言,「就算賭輸了,崩盤時也可能領到補助。」這種「反正政府會出面」的心態,讓進場者有恃無恐。
高麗菜價格一路下探至每公斤5元,農民眼看要賠本收場,趕緊登記耕鋤補助,田區的飽滿高麗菜瞬間被夷平,但是另一田區早已又種下高麗菜苗。種菜變成賭博,賭天氣、賭運氣,即使現在崩盤,隨便一個颱風、寒流來,馬上就起死回生。
靠著高麗菜買進賣出,有盤商在國外買了好幾棟房子,賺一筆就上千萬;有的運氣不佳連賠幾年,遇到崩盤,一個月賠了好幾百萬的也有,只能跑路收場。有良盤商,寧可賠一點錢照顧農民,希望明年再合作;不肖盤商卻毀約棄收,連尾款也沒付。

「生產登記制度」新政,究竟是能解決產銷困境、讓高麗菜崩盤命運不再重演的一帖良藥,抑或是變相鼓勵生產的甜蜜誘惑、反而加劇失衡問題?而政府是否仍會因政治壓力和社會同情聲音,一再充當救火隊?能不能挨過選舉年考驗,大家都在等著看。

每年冬季的高麗菜賭局,雖然進場者眾,但也有些人並不想玩這場遊戲。面對一再重演的高麗菜之亂,已有許多農戶採取計畫性生產,提高品質,確保通路也穩定價格。其中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是否能提供產銷失衡的一帖解方?
青花菜是營養豐富的防癌明星蔬果,國內需求量大,是替代高麗菜的好選擇。農糧署祭出青花菜轉作獎勵金,兩年來吸引不少農民投入生產行列,冬季採收後隨即冷凍,等到夏天缺菜時再釋出,藉此找出市場優勢,不必年年和市場對賭拚輸贏。
每當量產價跌,就有人問:「為什麼不出口?」究竟高麗菜在外銷上遇到哪些瓶頸?外銷為何總是作為爆量後的急救篇章?國內最大高麗菜出口商認為,台灣高麗菜頗具外銷潛力,只是過去被忽略,「現在大家開始做,讓國內嗅到商機、讓國外看到實力。」
覺醒農民說:雖然人人種田都是為了討生活,但眼睛還是得放亮,投入計劃性生產、分批種植,切勿忽略市場需求而一股腦搶種。否則,菜王高麗菜永遠只會在漲價、搶種、跌價的無限循環中沉淪,整盤賭局依然是全民皆輸。

專題製作團隊

採訪寫作:林珮君、劉怡馨

攝影:劉怡馨、林珮君、黃名毅

繪圖:劉晏呈

專題編輯:蔡佳珊

美術編輯:蕭名宏

【本專題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