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擺脫菜土菜金,穩定成王

盤商與農民每年靠著高麗菜苗種下一個心願,祈求有天能一夜致富。不過進場一搏有高收益也背負高風險,賭對的人靠著金菜母賺大錢,賭輸了,傾家蕩產的也大有人在。

而被忽略的土地,卻是站在第一線,直接面對大量肥料與農藥使用,年年無聲承擔著人們的輸贏成敗。

耕鋤完的菜園,豐收化為烏有(攝影/林珮君)

耕鋤作廢,土地虛耗、環境受累

去年年底雲林縣政府抵不過產農叫苦連天,不得不啟動耕鋤制度滅火,一週內大刀砍除99公頃的高麗菜,相當於去化將近5000噸,三百多萬顆高麗菜硬生生被機械碾碎、壓入土壤。

這表示整整60天的投入,都化為塵土。高麗菜病蟲害不少,整個生長期大約要噴十次農藥,瓶瓶罐罐、噴藥工資,都是成本。肥料量也不可小覷,近百公頃要施用高達200公噸的肥料。除了農民血汗,這些農藥肥料也全都付諸流水,流布到環境中。這還僅僅是雲林縣有登記的耕鋤面積,其他直接被農民棄收的菜園更難以計數。

好端端的作物卻遭棄收,糟蹋的不僅是農民耕作的心力、以及珍貴的糧食,還有所有資材和環境成本的付出。對農地而言,無疑是一種揮霍虛耗,而耕鋤補貼,開銷的是納稅錢和國家資源。意即每年的高麗菜之亂,不只是盤商和農民的事,全民得共同承受這巨大浪費、一同掏錢買單。

菜王命運,優勢淪原罪

高麗菜在台灣蔬菜當中舉足輕重,雖然不是原生種,但在飲食文化中扮演要角,無論做生菜、清炒、包餡、醃漬都好吃,堪稱國民蔬菜代表;加上它好種又好管理,生產面積、產量和市場佔有率皆佔極大比重。因此每當高麗菜產銷失衡,往往牽一髮動全身,連帶全體菜價漲跌,民眾日常生活也隨之動盪。

高麗菜用途廣泛,怎麼料理都好吃(攝影/黃名毅)

獲利翻倍的致命吸引力,更使盤商和農民連年將高麗菜推入賭局。原本出生「菜王命」的高麗菜,無需爭寵就得萬千寵愛,但若遇上時運歹歹、變身不了賺錢金菜母,就可能遭人棄若敝屣。高麗菜產銷失衡的議題談了幾十年,政府卻始終拿不出有效方案。

各界看重啟登記制度:考驗政府魄力,結合後端配套才有效

今年農委會重啟生產登記制度,希望更精準掌握生產資訊,並保證登記農民兩公頃生產成本。然而此舉是否恰當,引發各界討論。

博華蔬菜育苗場負責人謝悉文就強調,回歸市場機制並讓種苗訊息公開透明才是重點,「農民知道目前種植面積資訊,自己判斷要不要繼續種,若賠錢就會自己越種越少。」願賭服輸,農民輸到沒錢自然就會收手回頭,因此他建議政府不該干預自由市場秩序,讓市場自然淘汰掉不適者。

對於新政策能否讓農民買單感到存疑的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許聖章表示,預警系統或生產登記制度很難直接解決作物失衡問題,畢竟只要蔬菜價格好,就算面積已經超量,農民還是可能繼續種,調節產銷的手還是掌握在農民的鋤頭上。

菜農能否擺脫種植慣性?(攝影/林珮君)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也表示,「農民已經習慣種植高麗菜,即使接收到生產資訊,他們會因此改變行為嗎?」他認為要農民少種,在短時間內難以見效,政府不如提早備妥加工、外銷和冷鏈方案,或是協調各地農會錯開出貨日,不要都集中在同一週,又或是讓各單位分流供貨,不要全聚集在台北果菜市場,才不會使價格波動大起大落。

有相同意見的還有機農友柯力誌,他建議生產登記政策還要結合後端配套才會有效。首先,登記做了就一定要落實,沒登記的人絕對不能領補助,「政府執行要有魄力,大家要一起忍過陣痛期。」再來要計算出吞吐量,一旦市場供過於求,要有配置的冷鏈系統,做滾動式管理、庫存蔬菜採先進先出,確實掌握到貨量、讓市場保持一定供應量,才能避免崩盤重演。

農民慣性難擺脫,挽救菜價無助農業發展

近年來氣候變化加劇,現代農業面臨更大挑戰,但台灣農人高齡化,老農難以精準分析市場資訊,多半長期靠著慣性耕作,為了生活只能年年這樣種下去。

或許一昧怪罪農民不管預警機制、只想發財而搶種的心理並不公平,不少農民也氣憤表示,生產成本應加入不定時天災造成的損害,「災損時我們得自己承擔,偶爾賺一次大錢也只是平衡收入,為何崩盤時都說是我們搶種活該?」

好收合作農場理事主席許清淵就表示,「農民靠高麗菜生活,不種就是等死,這是農民無奈、悲哀的地方。」

只是每當崩盤消息一出,社會總會怪罪政府不出力管控、或是直指菜蟲開罵,同時企業愛心認購、鼓勵消費者多吃高麗菜的消息也會攻佔各大媒體版面,就是盼望讓菜價恢復正常,避免農民血本無歸。

然而這樣「救出來」的菜價真的對農業有幫助嗎?「越促銷,菜價就越便宜,現在到處送高麗菜,誰還要去買菜?」許清淵無奈說道。

高麗菜每逢低價就不被珍惜,小販克難在路邊整理菜葉(攝影/黃名毅)

不再靠補助靠同情,計劃生產才是王道

今年官方首次啟動生產登記結合保價收購制度,已吸引不少農民躍躍欲試,通知育苗場留苗備貨。「輸三年贏一年」的預期心理再度浮現,想著前兩年價格都不好,今年可望一次贏回來。

許多人預言今年高麗菜栽種面積可能再創新高,育苗場坦言長期看著農民一窩蜂搶種,導致生產過剩,心裡並不樂見,「有的農民虧錢時把老本都賠進去,但是講也講不聽!」

由政府帶頭掛保證的保價制度,以及愛心企業接單,或許能充當得了一時救火員,但農產品不可能永遠靠社會同情翻轉命運。長期栽種高麗菜的溪州鄉青年農民聯誼會會長林有信搖頭嘆息表示:「如果每年都種到要靠政府補助,整體產業也算是一樁虧本生意!」

林有信以農民身份帶頭喊話,雖然人人種田都是為了討生活,但眼睛還是得放亮,投入計劃性生產、分批種植,切勿忽略市場需求而一股腦搶種。否則,菜王高麗菜永遠只會在漲價、搶種、跌價、減種再進入漲價的無限循環中沉淪,整盤賭局依然是全民皆輸。

新的菜苗即將種下,今年秋冬的高麗菜命運將會如何?(攝影/黃名毅)
去年十一月高麗菜面臨崩盤慘況,一顆跌破10元,一路持續到今年一月。市場秩序的失靈,在於高麗菜報酬率高又好入門,農民、盤商接連進場,種植面積連年攀升,產量創下新高,產銷失衡的劇碼也連年上演。菜土菜金成了政治口水戰的利器,每年秋冬之際便上演一齣高麗菜之亂,社會氛圍的動盪與壓力,逼得政府不得不出手護盤,啟動耕鋤補助,間接成就了這場賭局。「怎麼賭都不會賠本」,龐大的社會成本卻是由全民買單。

菜價大起大落,雲林元長鄉產銷班班長李有益心裡有數,但他盼望的是遇上一次最厲害的天價,賺一年抵三年。「高麗菜很迷人,一公斤只要賣到8、9元,農民就不會虧錢;好的時候,一公斤可以飆到40元以上,至少十倍在翻漲,誰不要拚?」

高麗菜栽種門檻低、單位面積產量特別大,且採收後無需加工處理,可以直接運往市場買賣,再加上獲利十倍的致命吸引力,人人都想賭一把,紛紛加入搶種行列。有農民坦言,「就算賭輸了,崩盤時也可能領到補助。」這種「反正政府會出面」的心態,讓進場者有恃無恐。
高麗菜價格一路下探至每公斤5元,農民眼看要賠本收場,趕緊登記耕鋤補助,田區的飽滿高麗菜瞬間被夷平,但是另一田區早已又種下高麗菜苗。種菜變成賭博,賭天氣、賭運氣,即使現在崩盤,隨便一個颱風、寒流來,馬上就起死回生。
靠著高麗菜買進賣出,有盤商在國外買了好幾棟房子,賺一筆就上千萬;有的運氣不佳連賠幾年,遇到崩盤,一個月賠了好幾百萬的也有,只能跑路收場。有良盤商,寧可賠一點錢照顧農民,希望明年再合作;不肖盤商卻毀約棄收,連尾款也沒付。

「生產登記制度」新政,究竟是能解決產銷困境、讓高麗菜崩盤命運不再重演的一帖良藥,抑或是變相鼓勵生產的甜蜜誘惑、反而加劇失衡問題?而政府是否仍會因政治壓力和社會同情聲音,一再充當救火隊?能不能挨過選舉年考驗,大家都在等著看。

每年冬季的高麗菜賭局,雖然進場者眾,但也有些人並不想玩這場遊戲。面對一再重演的高麗菜之亂,已有許多農戶採取計畫性生產,提高品質,確保通路也穩定價格。其中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是否能提供產銷失衡的一帖解方?
青花菜是營養豐富的防癌明星蔬果,國內需求量大,是替代高麗菜的好選擇。農糧署祭出青花菜轉作獎勵金,兩年來吸引不少農民投入生產行列,冬季採收後隨即冷凍,等到夏天缺菜時再釋出,藉此找出市場優勢,不必年年和市場對賭拚輸贏。
每當量產價跌,就有人問:「為什麼不出口?」究竟高麗菜在外銷上遇到哪些瓶頸?外銷為何總是作為爆量後的急救篇章?國內最大高麗菜出口商認為,台灣高麗菜頗具外銷潛力,只是過去被忽略,「現在大家開始做,讓國內嗅到商機、讓國外看到實力。」
覺醒農民說:雖然人人種田都是為了討生活,但眼睛還是得放亮,投入計劃性生產、分批種植,切勿忽略市場需求而一股腦搶種。否則,菜王高麗菜永遠只會在漲價、搶種、跌價的無限循環中沉淪,整盤賭局依然是全民皆輸。

專題製作團隊

採訪寫作:林珮君、劉怡馨

攝影:劉怡馨、林珮君、黃名毅

繪圖:劉晏呈

專題編輯:蔡佳珊

美術編輯:蕭名宏

【本專題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