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國民蔬菜成燙手山芋,政府該當保姆或放手?

每到冬天,菜農含淚拋售高麗菜的新聞幾乎年年佔據媒體版面,為了終止高麗菜淚水與口水之戰,農委會今年拋出新版「生產登記制度」,只要參與登記,就直接保障登記者,每人每公斤生產成本6元,限量2公頃,希望更精準掌控生產資訊、調節產銷。

然而新政究竟是能解決產銷困境、讓高麗菜崩盤命運不再重演的一帖良藥,抑或是變相鼓勵高麗菜生產的甜蜜誘惑、反而加劇失衡問題?又政府能否擺脫「搶救價格」的救火隊任務,一改先前「人人有獎」的補助弊端,對未登記而搶種的菜園不補助也不耕鋤,挨過選舉年考驗,大家都在等著看。

搶種加暖冬,盛產滯銷農民苦,雲林啟動耕鋤

去年高麗菜價格崩盤,跌到一顆僅剩10元都乏人問津,農民請不起採收工,索性開放民眾入園採摘,也盼著政府幫幫忙。雲林縣農業處辦公室裡人人忙得不可開交,承辦人員剛整理完申請耕鋤的田區名單,又接到有農民臨時反悔要取消的電話。雲林是國內高麗菜第一大產區,去年種植總面積達1,836公頃,也是去年唯一啟動耕鋤機制的縣市。

正在耕鋤的高麗菜田(攝影/劉怡馨)

調出107年台北果菜市場高麗菜批發資料,自九月均價每公斤28元,一路下探到十一月每公斤8元,十二月初更慘,跌到僅剩5元。眼見菜農哀鴻遍野,雲林縣政府十二月初宣布啟動多年未實施的耕鋤機制(註:將蔬菜掩埋入土壤,充當有機肥,以去化產量),每公頃補助新台幣7萬元,「政府覺得農民撐不住了,年終也到了,希望讓農民過年不會那麼辛苦,」雲林縣農業處農務發展科科長高建平歎了口氣。

他指出,去年南部受到823連日豪雨影響,雲林許多二期作淹水的花生田之後都改種植大宗蔬菜,並以種植技術相對簡單的高麗菜優先投入。積水退去後,農民趕緊整地復耕,並統一在九月後種下菜苗,導致十二月份高麗菜可收穫面積就多達380公頃。

短期間內集中種植,加上暖冬效應、作物生長迅速,「以前要70天才能採,現在58、59天就能收。」也因到了年底卻遲遲沒有明顯低溫報到,冬季吃火鍋需求未被帶動,導致高麗菜盛產卻滯銷。

雲林縣農業處農務發展科科長高建平(攝影/劉怡馨)

雲林縣農業處農務發展科技士張勝宇一早開著車趕往當日預定要耕鋤的地點,一台兩呎高的曳引機在田中開過去又嚕回來,隆隆的引擎聲中,一顆顆豐滿如花的高麗菜在輾壓下迅速消失、被打入土中,不到一小時,兩分地的菜園化為烏有。只見忍痛參與耕鋤的農民有的沈默以待、毫無笑容,似乎想趕緊結束這場崩盤惡夢,多少換點補助好過年;有些農民則壓抑不住憤恨,望著田、指向天,罵聲振振,抱怨政府從不關心農民死活。

備註:雲林縣107年12月4-11日止,申請耕鋤面積共129.3公頃,實際耕鋤99公頃,主要集中在東勢、元長、四湖、台西、土庫。

參加耕鋤的高麗菜農林吉昌,部分田區未達可耕鋤標準,心情躊躇(攝影/林珮君)

政府介入,影響隔年是否重演「老問題」

高麗菜人人愛吃、一年四季不缺席,是新手農夫的入門首選,是農民賴以為生的養家工具,也是冬季裡的翻盤潛力股。但對於農政單位而言,則彷如一顆燙手山芋,若當年風調雨順、供過於求,就有崩盤危機,讓產銷失衡新聞成為眾矢之的。

香蕉、火龍果、高麗菜都是容易產銷失衡的作物,菜價漲、惹民怨,價格崩、又苦了農民。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曾指出,「政府越早出手,價格是可以維持在越高的水準,可是明年你就一定要再處理相同問題;而如果你讓它適度反映(市場狀況),雖然要收尾盛產問題,但是農民明年就會自己調整(種植面積)。」顯見官方介入的時機點和力道大小,都關乎「老問題」是否於隔年重新上演。

陳吉仲屢屢談起穩定供銷的作法都強調,國家不可能禁止農民種植高麗菜,或是直接買斷種苗、行「總量管制」,畢竟台灣為一自由市場,政府不該干涉農民生產;再者,現行的種苗場並沒有掌握所有的高麗菜種子、頂多九成,大規模的高麗菜農仍可自己育種,依舊無法達到限制農民生產的作用。育苗場業者楊昌遠也反問,如果客戶堅持要種高麗菜,「難道我要推掉嗎?」

為解決高麗菜連年崩盤危機,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力推生產登記制度(攝影/劉怡馨)

農委會連續發佈超量預警簡訊,仍難發揮作用

農委會於2010年就曾開辦「大宗蔬菜種植登記與供育苗預警機制」、也輔導青花菜轉作計畫,透過育苗場申報的供苗量推估種植面積、啟動預警機制。只是當時的登記制度缺乏讓農民配合的誘因,且預警也未必能成功勸阻「賭性堅強」的農民。

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表示,依照監控資料,農委會自去年九月中旬起連續四次發出高麗菜超種預警簡訊,呼籲農友調整生產規劃、分批減種或行轉作,希望阻止問題擴大。

然而,政府宣傳效果有限,預警也發揮不了作用,菜價依然崩跌如山倒。相隔八年,官方再帶頭啟動耕鋤,不過事後高建平坦言,只有雲林單一縣市耕鋤、難以平穩全國高麗菜價格,且若要「治本」解決產銷失衡問題,應該是農民自行調控生產,否則一再耕鋤只會讓農民產生依賴心理,對台灣農業發展未必有幫助。

面對政策走回耕鋤老路,有人長嘆:也只能回頭、前面又沒路可走。有人看清這只是一場插管救急,救得了一時民怨,卻難培養農民自制力,「政府買單、全民付費」只讓崩盤問題更加難解。顯見政府管與不管,都棘手為難。

重啟「生產登記」制度止血,不設上限遭質疑

為了扭轉菜王的賭局命運,解決高麗菜價格長年巨幅震盪,農委會決議重啟「甘藍種植登記制度」,自去年十一月起,邀集產地農民團體、地方政府、地區農會、專業育苗業者及專家學者召開四次研商會議,並於今年初拍板最終實行版本。主打「高麗菜聰明種」,透過鼓勵農民「看預警,來登記」,希望替每年冬季的失調悲歌止血,避免農產議題年年淪為社會與政治口水戰。

凡加入登記制度的高麗菜田,有登記獎勵、也享有收益保障。還可比照有機農業,申請有機質肥料每公斤可獲得3元補助(每公頃最高3萬元)。當碰上交易價格直直落時,政府會保障農民收益,至少給予每公斤6元成本價補貼,並協助銜接加工、外銷和行銷管道消化產量。但菜園需符合收購品規,高麗菜均須具備商品價值,不可超過半數都是蟲咬或爛葉。

舉例來說,若加工業者收購高麗菜預算為每公斤3元,農委會就會再補貼加工廠3元,讓業者用合理預算收購高麗菜,農民拿到的收益也不會低於生產成本。每位農民的保障收益以2公頃為限(但不限制登記上限),而沒有參加種植登記的農民,就不在輔導範圍內。若是媒合銷售端仍無法有效調節產銷失衡,官方則會針對有登記的高麗菜田進行耕鋤,每公頃補貼10萬元。

高麗菜加工廠(攝影/黃名毅)

農委會「保障成本」,變相鼓勵進場?

對比原先農委會參考市場胃納量、擬定「每旬補助最多180公頃」之上限,希望誘導農民分批種植、錯開生產時間,但最後定案版本卻拿掉上限,變成即使超過180公頃,仍繼續開放農民登記和給予補助,難道這不會誘使農民搶種、更加深產銷失衡問題?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坦言對此政策有疑慮,他最擔心的是,登記制度規定「每人最多補助2公頃」,但若是大地主採大面積栽種,找來多名人頭協助登記,依舊難以保障小農收益,只是讓投機者方便行事。

蘇茂祥解釋,不設上限是為避免搶先登記引發公平爭議。「如果兩、三天登記就滿180公頃,就不開放登記補助,對其他農民不公平。」他強調政府角色是做好公開資訊,讓農民自行決定種植與否,推動種植登記制度能確保農民收入是穩定的,至少不會低於生產成本,也能讓政府更精準掌握高麗菜生產情形。

農民躍躍欲試,恐重演爆量劇碼  農會:拓展通路更重要

首波登記就從八月一日起,農政單位趕在農民向育苗場「下單」前盡力做足宣傳,希望透過公告生產資訊,讓農民評估後減少高麗菜種植面積,各個農民群組間正交頭接耳討論要不要「企跨賣」、「作伙去」(試試看、一起去)。

多數農民認同登記制度,卻質疑政府徹底執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認為農民應該自負盈虧,回歸市場自由機制,不能依賴政府。

原先主張登記制度應保留一定名額給產銷履歷高麗菜的彰化農友林有信擔心,不設登記上限,恐吸引更多小農投入生產,反而增加栽種面積,加劇高麗菜的賭局效應。

時不時目睹高麗菜產銷失火的雲林縣土庫鎮農會總幹事黃萬聰十分有感觸,他強調,「登記一定要落實!」並直言高麗菜過量問題已經討論十多年,「農民如果要取巧,自己必須負擔責任。」

元長鄉農會總幹事李美容年年看著青農回鄉後不知道要種什麼,皆從門檻低的高麗菜起頭,導致當地高麗菜面積不斷攀升。除了從源頭啟動生產登記外,她認為把通路打通、擴寬更重要,例如提高外銷收購、加工利用的比例,要讓生產的高麗菜都有出路。

有相同意見的還有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許聖章,他指出台灣內需市場小,只要產量過多、價格波動就大,「不會因為高麗菜降價,需求量就增加許多。」他建議農民應該先開設好通路、掌握需求量,再行生產計畫,而非年年拚產量、先種了再說。

賣場促銷高麗菜(攝影/林珮君)
去年十一月高麗菜面臨崩盤慘況,一顆跌破10元,一路持續到今年一月。市場秩序的失靈,在於高麗菜報酬率高又好入門,農民、盤商接連進場,種植面積連年攀升,產量創下新高,產銷失衡的劇碼也連年上演。菜土菜金成了政治口水戰的利器,每年秋冬之際便上演一齣高麗菜之亂,社會氛圍的動盪與壓力,逼得政府不得不出手護盤,啟動耕鋤補助,間接成就了這場賭局。「怎麼賭都不會賠本」,龐大的社會成本卻是由全民買單。

菜價大起大落,雲林元長鄉產銷班班長李有益心裡有數,但他盼望的是遇上一次最厲害的天價,賺一年抵三年。「高麗菜很迷人,一公斤只要賣到8、9元,農民就不會虧錢;好的時候,一公斤可以飆到40元以上,至少十倍在翻漲,誰不要拚?」

高麗菜栽種門檻低、單位面積產量特別大,且採收後無需加工處理,可以直接運往市場買賣,再加上獲利十倍的致命吸引力,人人都想賭一把,紛紛加入搶種行列。有農民坦言,「就算賭輸了,崩盤時也可能領到補助。」這種「反正政府會出面」的心態,讓進場者有恃無恐。
高麗菜價格一路下探至每公斤5元,農民眼看要賠本收場,趕緊登記耕鋤補助,田區的飽滿高麗菜瞬間被夷平,但是另一田區早已又種下高麗菜苗。種菜變成賭博,賭天氣、賭運氣,即使現在崩盤,隨便一個颱風、寒流來,馬上就起死回生。
靠著高麗菜買進賣出,有盤商在國外買了好幾棟房子,賺一筆就上千萬;有的運氣不佳連賠幾年,遇到崩盤,一個月賠了好幾百萬的也有,只能跑路收場。有良盤商,寧可賠一點錢照顧農民,希望明年再合作;不肖盤商卻毀約棄收,連尾款也沒付。

「生產登記制度」新政,究竟是能解決產銷困境、讓高麗菜崩盤命運不再重演的一帖良藥,抑或是變相鼓勵生產的甜蜜誘惑、反而加劇失衡問題?而政府是否仍會因政治壓力和社會同情聲音,一再充當救火隊?能不能挨過選舉年考驗,大家都在等著看。

每年冬季的高麗菜賭局,雖然進場者眾,但也有些人並不想玩這場遊戲。面對一再重演的高麗菜之亂,已有許多農戶採取計畫性生產,提高品質,確保通路也穩定價格。其中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是否能提供產銷失衡的一帖解方?
青花菜是營養豐富的防癌明星蔬果,國內需求量大,是替代高麗菜的好選擇。農糧署祭出青花菜轉作獎勵金,兩年來吸引不少農民投入生產行列,冬季採收後隨即冷凍,等到夏天缺菜時再釋出,藉此找出市場優勢,不必年年和市場對賭拚輸贏。
每當量產價跌,就有人問:「為什麼不出口?」究竟高麗菜在外銷上遇到哪些瓶頸?外銷為何總是作為爆量後的急救篇章?國內最大高麗菜出口商認為,台灣高麗菜頗具外銷潛力,只是過去被忽略,「現在大家開始做,讓國內嗅到商機、讓國外看到實力。」
覺醒農民說:雖然人人種田都是為了討生活,但眼睛還是得放亮,投入計劃性生產、分批種植,切勿忽略市場需求而一股腦搶種。否則,菜王高麗菜永遠只會在漲價、搶種、跌價的無限循環中沉淪,整盤賭局依然是全民皆輸。

專題製作團隊

採訪寫作:林珮君、劉怡馨

攝影:劉怡馨、林珮君、黃名毅

繪圖:劉晏呈

專題編輯:蔡佳珊

美術編輯:蕭名宏

【本專題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