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高麗菜為什麼這麼好賭?

大人小孩都愛吃的高麗菜,是國內產量最大的蔬菜,每年種植面積也達八千多公頃,有著「菜王」封號。在農民眼中,高麗菜不僅消費市場暢旺,種植上更是簡單又好管理的作物。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員蕭政弘指出,葉菜類生長期比根菜(如紅蘿蔔)、莖菜(如馬鈴薯)都短,高麗菜平均70天就能採收。且葉菜類照顧上相對簡單,不像番茄、瓜類等果菜,栽培時需配置籬架、棚架、瓜網等資材,還要確保成功授粉才有果實可摘,後續更要費工照顧每一顆果實、甚至還得一一套袋保護。

栽種葉菜無需高成本,只要準備好一塊田就可以開始種菜。高麗菜對土壤條件也不挑、只要有土就好,不似根菜類需要特別種在砂土中,果菜類要控制環境對果實甜度的影響,還要顧及美觀、不能被蟲啃食,「對比起來,高麗菜只要照顧好葉子,就算有受損、把外葉剝除就好,唯一受限只有不耐高溫。」蕭政弘說。

好種好收產量高,最好買的樂透彩券

高麗菜的優勢不只在前端,於後續採收上也相對省工。收成時只要一刀劃過就能顆顆裝箱,還能堆疊運輸。不像青花、白花菜採收時要多花好幾倍時間剪梗修葉,且花菜類十分脆弱,為了避免蕾粒壓損、受傷,採後不能疊放,更要配有冷藏設備,才能維持新鮮度和最佳外觀狀態,而這些都會增加農民的管理和儲運成本。轉作青花菜的農民吳慶和就表示,「一個人可以種五甲地的高麗菜,但一個人種青花菜,光五分地就夠忙了。」

產量極大的高麗菜,是冬季蔬菜的基本菜盤(攝影/黃名毅)

有機農友柯力誌也指出,高麗菜是有機農田裡的「基本菜盤」、幾乎人人都會種,且以冬季適作的五種十字花科蔬菜——高麗菜、青花菜、白花菜、結頭菜、芥菜為例,成本差不多、約每分地3-4萬元,但高麗菜單位面積產量就是比其他菜都來得高,連有機耕作的產量每分地也有3-4噸。且民眾對高麗菜接受度高、需求量大,「高麗菜就是大家都愛吃,比較不會銷不掉!」

高麗菜栽種門檻低、單位面積產量又特別大,且採收後無需加工處理,可以直接運往市場買賣,再加上高報酬的致命吸引力,許多人都想賭一把,紛紛加入搶種行列。有農民坦言,「就算賭輸了,崩盤時也可能領到補助。」這種「反正政府會出面」的心態,讓投機者更加有恃無恐。

業界傳言「賺一年抵三年」,無論是誰都期望中一次樂透。因此每到八、九月夏末,多數農民都想拼一張「入場券」,早已備好資本、向育苗場預訂好種苗數量,就等著種下菜苗後,收割冬季裡的第一份「年終獎金」。

解析高麗菜成本

高麗菜產量高,種植成本低,人人有條件「賭一把」是成就高麗菜賭局的基本要素。到底一顆高麗菜的成本怎麼算?

《上下游》採訪各地高麗菜種植區域農友、盤商,綜合試算成本分析如下:

高麗菜成本變動主因:農藥使用率

每分地的高麗菜在採收前都要經過70天的細心呵護。高麗菜病蟲害多,平均一週要洗上一次農藥,天熱時需嚴防蟲蟲危機,下雨後得注意病害發生,常見蟲害如小菜蛾、斜紋夜蛾、黃條葉蚤(俗稱黑龜仔)、蚜蟲和薊馬等,病害如黑腐病和軟腐病。許多農民不約而同表示,若是遇上天氣順,可以超過十天才噴一次藥,若不幸病蟲害大爆發,可能三、四天就得洗一次藥,直到採收前兩週才停藥,因此每期高麗菜的農藥開銷差異甚大。雲林菜農林佳新就指出,田間種植成本佔比最大的就屬農藥,常使用的藥劑如因滅汀、達滅芬等。

種植高麗菜及青花菜的農民吳慶和也表示,去年天氣較熱,噴藥次數就得加倍,包括農藥資材和施藥工資等,每分地開銷至少一萬元以上,他坦言農民也不希望頻繁用藥、如同往田裡倒錢,「但消費者就喜歡賣相好的菜,農民只能多噴一點藥,維持賣相,不然賣出去的價錢就會太低。」

高麗菜也需要大量肥料,因為生長期比其他葉菜類長、單顆重量又重,故每分地投入肥料總量不少於五大包(約200公斤)。有雲林當地肥料商表示,現在的高麗菜品種都是耐肥品種,也就是可以投入高肥,而作物不至於肥傷,農民若想要高產量,大量施肥免不了。

而除了田間種植、採收人力成本外,後端運送所需的紙箱、運費、手續費或抽成也是另一筆開銷,進入不同通路販售更左右著末端價格。一箱20公斤高麗菜,來到北農拍賣,農民團體還會抽取4%費用、北農也會酌收手續費,換算下來,來到北農拍賣的高麗菜平均成本每公斤近8元。「拍賣價至少要一公斤10元,農民才會稍微有利潤,」 林佳新說。

若運送至西螺果菜市場,因為距離中南部產區較近,運費只要一半,不過若交由盤商代賣,要依照議價行情大約抽佣10%。整體而言,農民可自由選擇交付的通路,交給盤商可以談價格,且機動性較高,但若是盤商開價過低,農民就會選擇走共同運銷,進到拍賣市場。

生產成本低,不表示消費地價格就低

「新聞報高麗菜崩盤、跌到僅剩2元,為什麼量販店一顆還是20、30元?」這往往是消費者對高麗菜價崩新聞的最大疑問。但高麗菜產銷鏈長,從田間一路經過盤商、批發商、零售商等,層層費用加乘,所以即使今年價格崩盤,拍賣價跌破每公斤5元,傳統市場一顆高麗菜還是賣到20、30元,各量販市場一顆高麗菜也要價25元。

雲林盤商黃章榮並指出,除了每一關的抽成,行口(中盤)收購高麗菜後還要處理外面爛葉,再者,存放蔬菜的冰庫和電費、加工費用也都要算入成本內,「產地5元,他賣到15、20元都很公道啊。」且菜也有分好、壞,「一般消費者都誤解。」

封號「菜王」,命運卻是菜金菜土

高麗菜的「菜王」美名不只因為其產量領先群雄,更是因為它的市場價格往往「牽一髮動全身」,具有指標性意義。當高麗菜太便宜時,其他蔬菜價格也會跟著下跌,倘若高麗菜量少而價揚,則會啟動民眾對其他蔬菜的採購行為、帶動消費。

但從上述歷年數據分析顯見,高麗菜價格震盪劇烈,最低到最高可差十倍,因此具備濃厚的投機性質。

這場賭局,每年秋冬準時開盤。種高麗菜的農民就算之前沒贏過,也冀望持續進場、反正「總有一天會輪到我」。盤商更把高麗菜視做一樁好生意,大筆資金流進又流出,靠著長期買賣獲利,希望從短期操作中一次樂透發大財。

去年十一月高麗菜面臨崩盤慘況,一顆跌破10元,一路持續到今年一月。市場秩序的失靈,在於高麗菜報酬率高又好入門,農民、盤商接連進場,種植面積連年攀升,產量創下新高,產銷失衡的劇碼也連年上演。菜土菜金成了政治口水戰的利器,每年秋冬之際便上演一齣高麗菜之亂,社會氛圍的動盪與壓力,逼得政府不得不出手護盤,啟動耕鋤補助,間接成就了這場賭局。「怎麼賭都不會賠本」,龐大的社會成本卻是由全民買單。

菜價大起大落,雲林元長鄉產銷班班長李有益心裡有數,但他盼望的是遇上一次最厲害的天價,賺一年抵三年。「高麗菜很迷人,一公斤只要賣到8、9元,農民就不會虧錢;好的時候,一公斤可以飆到40元以上,至少十倍在翻漲,誰不要拚?」

高麗菜栽種門檻低、單位面積產量特別大,且採收後無需加工處理,可以直接運往市場買賣,再加上獲利十倍的致命吸引力,人人都想賭一把,紛紛加入搶種行列。有農民坦言,「就算賭輸了,崩盤時也可能領到補助。」這種「反正政府會出面」的心態,讓進場者有恃無恐。
高麗菜價格一路下探至每公斤5元,農民眼看要賠本收場,趕緊登記耕鋤補助,田區的飽滿高麗菜瞬間被夷平,但是另一田區早已又種下高麗菜苗。種菜變成賭博,賭天氣、賭運氣,即使現在崩盤,隨便一個颱風、寒流來,馬上就起死回生。
靠著高麗菜買進賣出,有盤商在國外買了好幾棟房子,賺一筆就上千萬;有的運氣不佳連賠幾年,遇到崩盤,一個月賠了好幾百萬的也有,只能跑路收場。有良盤商,寧可賠一點錢照顧農民,希望明年再合作;不肖盤商卻毀約棄收,連尾款也沒付。

「生產登記制度」新政,究竟是能解決產銷困境、讓高麗菜崩盤命運不再重演的一帖良藥,抑或是變相鼓勵生產的甜蜜誘惑、反而加劇失衡問題?而政府是否仍會因政治壓力和社會同情聲音,一再充當救火隊?能不能挨過選舉年考驗,大家都在等著看。

每年冬季的高麗菜賭局,雖然進場者眾,但也有些人並不想玩這場遊戲。面對一再重演的高麗菜之亂,已有許多農戶採取計畫性生產,提高品質,確保通路也穩定價格。其中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是否能提供產銷失衡的一帖解方?
青花菜是營養豐富的防癌明星蔬果,國內需求量大,是替代高麗菜的好選擇。農糧署祭出青花菜轉作獎勵金,兩年來吸引不少農民投入生產行列,冬季採收後隨即冷凍,等到夏天缺菜時再釋出,藉此找出市場優勢,不必年年和市場對賭拚輸贏。
每當量產價跌,就有人問:「為什麼不出口?」究竟高麗菜在外銷上遇到哪些瓶頸?外銷為何總是作為爆量後的急救篇章?國內最大高麗菜出口商認為,台灣高麗菜頗具外銷潛力,只是過去被忽略,「現在大家開始做,讓國內嗅到商機、讓國外看到實力。」
覺醒農民說:雖然人人種田都是為了討生活,但眼睛還是得放亮,投入計劃性生產、分批種植,切勿忽略市場需求而一股腦搶種。否則,菜王高麗菜永遠只會在漲價、搶種、跌價的無限循環中沉淪,整盤賭局依然是全民皆輸。

專題製作團隊

採訪寫作:林珮君、劉怡馨

攝影:劉怡馨、林珮君、黃名毅

繪圖:劉晏呈

專題編輯:蔡佳珊

美術編輯:蕭名宏

【本專題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