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故事
台灣農會史(上下冊合售)。上下冊合售,上冊192頁彩色印刷,下冊192頁彩色印刷
台灣農會一百年,承先啟後第一本
若是要了解台灣農業發展和地方政治生態,台灣農會絕對是不錯過的一個章節。了解農會才能窺其全貌。這本書深入淺出、圖文並茂,敘述台灣農會發展的特色。
相較於世界各地的農民組織皆以單一功能的專業合作型態為主,台灣農會的多功能實為少見。
追溯起台灣農會的組織模型,發源於日治時期,當時日本政府為了徵收地租、改良耕地、鼓勵養豬養魚,而成立了農會。也因此台灣農會成為一個集政治性、經濟性、社會性與教育性等多元目標的農民組織。
本書的編輯過程中,花費許多心力查證資料、蒐集老照片、舊文物。農訓協會甚至舉辦了文史種子研習班,一方面蒐集出書資料,一方面協助各地農會保留史料。全台各地農會也提供了不少的歷史檔案、古老文物,再加上美編整理容易閱讀的表格、圖說,讓本書圖文並茂,讀起來毫不乏味。
推薦序
在台灣近代的發展過程中,農會一直扮演著披荊斬棘、出謀劃策的關鍵角色,欣見第一本考證嚴謹、圖文並茂的台灣農會史出版,讓國人更能認知這個推動台灣成長與深植民心的農民組織之面貌與貢獻。
–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前院長 吳聰賢教授
要了解台灣農業發展和地方政治生態,必須從農會入手,才能窺其全貌。這本書深入淺出、圖文並茂,敘述台灣農會發展的特色,是本值得細細閱讀的好書。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 張炎憲
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農會,是多角化經營的組織,尤其在地方扮演著產業交流及管理提升的角色。同時也與地方人親、土親,擔負起社區經營及關懷的社會責任!閱讀《台灣農會史》更能了解這個百年組織!
–統一超商總經理 徐重仁
農會與農民脣齒相依,值此全球化浪潮席捲,三農沒落的時代,期望這百年的回顧整理,能為農民擘劃下一個百年。
–《女農討山誌》作者 李寶蓮
《台灣農會史》章節介紹
《台灣農會史》共六章,以1945年分期為上下兩冊;上冊著眼於「日治時期溯源」,下冊則綜論「戰後的演變」。
第一章〈農會百年雲和月〉,扼要勾勒台灣農會百年的組織演變,並點出台灣的農會所具有的全球少見的四大特色。
第二章〈新帝國的熱帶殖民地經營 — 日治時期的台灣農會〉與第三章〈共存同榮之夢—日治時期的台灣產業組合與農會〉細論日治時期農會團體的誕生與變異,闡述殖民政策與農會之間的緊密關係。
第四章〈戰後農會的接收與轉變〉:二次大戰後,台灣歷經政權轉換,農會一開始即面臨是否沿襲日治時期體制的爭議,接著農會與合作社分合不定的狀態,導致農會業務廢弛、糾紛迭起。
歷經許多政策與制度的反覆不定,終於在1974年有了農會法修正之舉,使農會體制就此步上軌道。
第五章〈農會的現狀與改革〉: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從泰國延燒,2010年我國與中國大陸簽訂ECFA,這些重大事件都在在影響了台灣政經環境,經濟泡沫動搖了農民與大眾對農會的信心,導致資金大量流失而引發一連串的骨牌效應,逼得財政部與中央銀行聯手為農會信用部採取一連串改革方案,將農會不良信用部整頓。
未來面臨競爭激烈的市場,農會是如何積極轉型,積極脫胎換骨。
第六章〈農會明日又百年〉展望未來,關心農會未來的挑戰,期待農會能更上層樓。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