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後記】劉子正/西海岸風土地景

這個拍攝計劃從 2024 年 7 月開始,我與撰文者楊語芸沿著濱海快速道路,拍攝的範圍從彰化的芳苑到台南的安平漁港,途中經過鄰近巨大的六輕設施的塭港,以及台南的喜樹沙灘(包括澎湖馬公)。

沿著西濱快速道路,沿路盡是荒蕪,刺目的日照,以及若無其事,沉穩轉動的風機。

彰化芳苑。正午時分在台灣豔陽下,我們跟著受訪者坐著鐵牛,駛往芳苑外廣大的潮間帶裡。在潮間帶行動,最困難的不是時而及膝、時而到腰邊的海水,而是站在混濁的海水裡,身陷在爛泥裡幾乎動彈不得的窘境,當我想要將右腿拔出來時,卻只發現著力的左腿陷得更深。

澎湖馬公。和台灣西海岸蚵田不同的是,澎湖的牡蠣在養殖上採延繩垂掛式,經蚵農收成的船隻拉上來時,在向晚時分金黃色的陽光下,顯得燦爛奪目,是一幅在台灣看不到的景觀。

雲林五條港。在驟雨來臨之前,在迅速集結的雷雨雲下,天際線遠方矗立著六輕工業設施以及風機;而前方的蚵田,因為泥沙不斷的積累,漸漸地被廢棄;它提醒著我們,台灣西海岸的蚵農是如何在台灣的主要工業區中,和迅速變動的海岸地景下營生。

嘉義東石型厝寮。暗夜中在天光還沒顯現時,家家戶戶搖曳孱弱的水銀燈下,勾勒出東石阿公阿嬤們專心剖蚵殻的專注身影,他們的頸椎因為常年的低頭而略顯彎曲。我們很難想像,一個這樣普遍基本的國民食材牡蠣,默默的撐起了多少西海岸年長者的生計。

嘉義東石村。日正當中,已經被剖開的蚵殻白色內裡所反射出來的陽光,刺目的讓人幾乎睜不開眼。也許是相同的一群長者們,他們全身包裹緊密的,在廢棄剖過的蚵殻堆中回收沒有刮乾淨的蚵肉,數不清的蚊蠅,受到腥味的刺激,興奮地在我們旁邊繞圈圈。

這是一個描繪台灣西海岸風土的攝影企劃,而這些影像構築成一幅巨大的台灣西海岸線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