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混充

02 直擊混蚵》越南牡蠣混充台灣蚵,盤商兩邊通吃

牡蠣是大海賜給漁民的珍寶,雖然海上工作辛苦,但因消費需求強勁,辛勤付出總能換來應有的回報,讓養蚵人家代代相傳。然而近年越南牡蠣大量進口,混充台灣蚵販售,既影響漁民生計,更讓供需版圖嚴重失衡。

《上下游》獨家掌握越南牡蠣混充的產業鏈,發現越南牡蠣進口的主力,就是在台灣收購牡蠣的前兩大盤商,他們供應越南牡蠣給其他盤商,任其混充,同時也自行混充、供貨給中下游通路。

《上下游》獨家直擊混充現場與流程,與盤商深入對談,並探討「左手操盤台灣牡蠣、右手運轉越南牡蠣」的成因與效應,請一起來瞭解盤商「兩邊通吃」的真相。

每吃 5 顆牡蠣,就有 1 顆來自越南

根據海關進出口統計,台灣自 2015 年開始進口越南牡蠣,當年進口量僅 1 公噸,2018 年進口 34 公噸,2020 年進口量卻一舉突破 1300 公噸,之後年年刷新紀錄,2024 年的前九個月就突破 2022 年全年紀錄。

今年 7 月,凱米颱風重創台灣牡蠣產區,然而,記者在颱風後三天來到全台牡蠣轉運的「蚵仔埕」,載著牡蠣保麗龍箱的卡車依然活絡,市場的牡蠣也供應無虞,這些多半是進口的越南牡蠣,混充台灣蚵上市,無人察覺。

若不是 9 月底摩羯颱風重創北越牡蠣養殖區,依照過去的走勢,今年越南牡蠣進口量恐將突破 5500 公噸。然而因市場銷售無須標示產地,從消費者到餐廳、小吃店,幾乎無人知道,每吃 5 顆牡蠣,就有 1 顆來自越南。

台灣牡蠣最大盤商赴越,引進越南牡蠣

如果將 2018 年視為越南牡蠣進口元年,拉開序幕的動力或許是當年發生的兩件事。

2018 年 8 月底,西南氣流帶來驚人雨量,導致雲林嘉義台南牡蠣災損嚴重,當年 10 月,26 噸越南牡蠣搭上飛機來到台灣,11 月又進口 8 噸;儘管總加起來僅 34 噸,但已然開啟進口大門。

同樣也是 2018 年,台灣最大牡蠣盤商(以下簡稱「A」)飛往越南。他回憶道:「當時坐在越南的國內班機往下看,飛機飛了 20 幾分鐘,海面景觀都沒有改變,全部是蚵棚。」他當下就有了打算,「越南的絕對可以進口」。

上下游親赴越南,採訪牡蠣養殖現場。(攝影/劉子正)

越南牡蠣進口量扶搖直上,混充台灣蚵販售

2018 年的雨災後,台灣牡蠣與越南牡蠣可說進入了死亡交叉,台灣牡蠣產量一路溜滑梯,2019 年跌破 20000 公噸,2023 年僅餘 16115 公噸,不及全盛時期(36056 公噸)的一半,與此同時,越南牡蠣進口量卻扶搖直上。

從越南進口牡蠣雖是合法的貿易行為,令漁民憤慨的是,越南牡蠣並非單獨銷售,而是混充在台灣牡蠣中,並以「台灣蚵」的名義販售。

越南牡蠣進價比台灣牡蠣低廉,盤商以低價混充高價,賺取暴利,同時壓低本地牡蠣價格,甚至減少契養量,嚴重影響漁民生計。

儘管政府宣稱可透過多重元素分析,加嚴查緝混充,但從越南牡蠣進口數量來看,稽核的力道遠遠不及市場混充的盛況。

大小盤商皆混充,《上下游》獨家直擊現場

越南牡蠣是如何混充成台灣牡蠣?來到台灣牡蠣重鎮─嘉義東石鄉,各大加工場都有貼著藍色、橘色、綠色膠帶的保麗龍箱,這是越南牡蠣包裝上特有的標記。

一包包已分裝好的小包裝越南牡蠣,就是放在這些保麗龍箱中,由越南搭飛機來到台灣。

越南牡蠣進口台灣,貼有彩色膠帶的保麗龍是特有標誌。(攝影/劉子正)

《上下游》突破重圍,在東石某加工場直擊混充畫面。加工廠內有兩種牡蠣,一種是放在大塑膠袋裡的台灣牡蠣,另一種則是小包裝的越南牡蠣。工作人員將台灣蚵肉倒入大臉盆中,再將越南牡蠣一袋袋剪開倒入,混充比例不一,全憑盤商自由心證。

《上下游》直擊牡蠣混充現場。(攝影/楊語芸)

兩國牡蠣混合之後,工作人員用勺子取出「台越蚵肉」,重新裝填在長型塑膠袋中,用塑膠繩繫緊袋口、置於保麗龍箱並填入碎冰保持低溫,當晚保麗龍箱便送往各地批發市場及蚵仔埕,隔日出現在傳統市場或餐廳、小吃。

即便是專家,單從外觀也很難分辨越南與台灣蚵,一般人甚至也無從辨別兩者在口感、風味上的差異,越南牡蠣就這樣堂而皇之冠上台灣蚵之名。

越南牡蠣來撐腰,盤商更加獨攬大權

究竟是誰在混充牡蠣?全台灣養殖牡蠣的家戶共有 2170 戶,但有能力從收購(契養)、加工包裝到運銷全程掌握的盤商恐怕不超過 50 人,與其問誰在混充,不如問「誰沒有在混充牡蠣?」

嘉義牡蠣養殖協會前理事蕭明富甚至以「盤商有兩種,一種有混充、一種已倒閉」之說,來顯示混充泛濫的情況。

盤商左手收購台灣牡蠣,右手參與混充越南牡蠣,讓漁民恨得牙癢癢,卻又敢怒不敢言,因為盤商是牡蠣產業中的關鍵樞紐。

牡蠣是高度分工的產業,漁民將牡蠣送上岸後,還需經過清洗、剖肉、包裝、出貨等工作。簡單區分,漁民負責養殖,盤商則負責讓牡蠣「商品化」的所有關鍵步驟順利運行。

蚵肉只能冷藏新鮮販售,因此牡蠣從離開海面的那一刻起,就在跟時間賽跑,誰能掌握後端加工、快速發貨,誰就能掌握產業。

盤商掌握牡蠣「商品化」的所有步驟,在產銷鏈上扮演呼風喚雨的角色。(攝影/劉子正)

過去產銷兩端互通有無,漁業靠天吃飯,牡蠣隨季節有著數量、大小的變化,過往若牡蠣數量不足,市場端只能共體時艱,冬天牡蠣不夠肥美,盤商也得收購,再用其他季節的利潤來「抓長補短」、彌補損失。

不過,這種漁民和盤商「共體時艱」的默契已成昔日的美好,有了成本更便宜、供應更穩定的越南牡蠣之後,盤商在商言商的底氣明顯壓過養殖漁民,「不夠好的牡蠣我都不要」。他們說話愈來愈大聲,產銷的天平更加失衡,也讓產業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兩大產地收購盤商,也是最大越南牡蠣進口商

越南牡蠣穩定進口之後,混充成為盤商的日常業務,大多數貨源都是來自兩位最上游的進口商。令人訝異的是,這兩位「進口商」,其實就是牡蠣集散地東石的兩大盤商。

其中大盤商 A,是台灣牡蠣產業最大的操盤手,全台牡蠣一年 41 億營業額,他一人掌握將近 12 億元。他同時作為越南牡蠣進口最大盤商,一年最起碼運轉價值 2 億元的越南牡蠣。

A 除了提供越南牡蠣給中下游盤商,也自行將越南牡蠣混充成台灣牡蠣,銷售給有需要的盤商、餐廳等通路。

既然 A 已經是全台牡蠣產業的龍頭盤商,無人可與之競爭匹敵,為何要進口越南牡蠣,甚至作起混充生意?

盤商直言,進口越南牡蠣是為了維持台灣產業的穩定。(攝影/劉子正)

大盤商:進口是為了填補缺口

大盤 A 雖不願面對鏡頭,但是坦然接受記者採訪。他表示,從小出身在牡蠣世家,退伍後接掌父親的事業,適逢台灣經濟大好,台北消費市場對中南部的各種水產品需求日增,他恰好有機會媒合了幾椿牡蠣的生意,結果「一個報一個」,大家都來找他,就這樣慢慢經營,直至今日的局面。台灣幾次嚴重的牡蠣食安事件,他都陪伴蚵農渡過風雨。

近年台灣牡蠣產量減少,但消費市場需求仍舊強勁,眼見缺口愈來愈大,他便投入牡蠣養殖。然而缺工問題嚴重,他養的牡蠣常常缺工剖蚵,「生意人不能坐以待斃」,他想起 2018 年在越南看到的牡蠣養殖,於是小試水溫,再逐步擴大,如今穩坐進口越南牡蠣冠軍。

A 強調,越南牡蠣雖然比台灣便宜,但價格正在逐年上漲,他進口牡蠣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穩定供貨,若台灣牡蠣時有時無,將危及他建立的供應體系。

他並提問,牡蠣若無法成為終年供應的食材,餐廳很可能將相關料理從菜單移除,導致需求量大減,「這樣對台灣牡蠣產業有比較好嗎?」

為何以越南牡蠣混充台灣牡蠣?

即使如大盤所言,進口只為穩定供貨,為何不直接標示越南牡蠣銷售,而是選擇混充成台灣牡蠣?

A 表示,要直接標示越南牡蠣當然不是問題,但是當市場有兩種牡蠣,一種是便宜大顆的越南牡蠣,一種是時大時小、價格較高的台灣牡蠣,大盤反問記者,「你認為台灣消費者有那麼愛國嗎?」

「混充,是為了保護台灣牡蠣產業」,A 向記者表示,越南牡蠣又大又肥美,當台灣牡蠣缺貨,或是冬天個頭較小賣相差,將兩地牡蠣混充在一起,消費者不會察覺,自然也就不會影響買氣,反而對台灣牡蠣有利。

A 所謂「混充對台灣牡蠣有利」一說,蚵農可能不會同意,不過,越南牡蠣進口每公斤報關價僅 3 美元,即便加上 25% 的關稅和運費,與台灣牡蠣最起碼有三成的價差,混充後卻可以台灣牡蠣行情價格出售。可以確定的是,混充的確讓盤商得利。

八成牡蠣在傳統市場販售,法規不要求標示產地,即使混充也無法發現。(攝影/楊語芸)

即使台灣牡蠣盛產時,越南牡蠣依然進口

大盤所言是否屬實?從統計數據來分析,越南牡蠣每年的進口數量呈現倒 V 型,進口高峰集中在 11 月至隔年 3 月,剛好是台灣牡蠣的淡季,的確符合大盤所謂的「填補缺口」。

但進一步拆分進口數據,我們發現 11 月至隔年 3 月的進口量佔比逐年降低,2020 年至 2021 年,淡季時的進口量佔該年度單位的 63%, 2023 年至 2024 年已經降至 41%。也就是說,越南牡蠣在「台灣牡蠣產季」的進口量,已經超越了淡季進口量。

總結來看,即使在台灣牡蠣收成旺季,盤商依然大批進口越南牡蠣,顯然並非只為填補產量的缺口,還有什麼理由呢?

越南牡蠣已經剖好肉,解決缺工問題

進口越南牡蠣第二大盤商 B 給了另外的圖像。B 表示,早年東石是個不夜城,家家戶戶半夜點燈剖蚵,如今不及當年的半數,「我以前一天可以處理三、五千斤的蚵肉,現在剩不到一千斤」,台灣缺工,讓他無法收購那麼多牡蠣,因為收了也沒有人剖蚵。

為了供應端不斷鏈,B 不僅在台灣養殖、收購牡蠣,也在越南投資牡蠣養殖和加工廠。除了價格較低,更大的優勢是,牡蠣在越南已經剖殼取肉,也可按照台灣所需規格包裝,來到台灣無需加工就能販售,直接解決缺工問題。

B 表示,既然跟越南是長期合作,不能只在台灣缺貨時才伸手,因此即使台灣牡蠣春夏盛產,也仍然要持續進口,才能維持穩定供應。

另一位薛姓盤商補充,因為缺工嚴重,牡蠣每到盛產,盤商就得進行「搶工」大作戰。有了越南牡蠣之後,省去了洗蚵、剖肉、包裝等工作,因此無論是淡季填補產量,或旺季紓緩人力,越南牡蠣都是極佳選擇。

越南牡蠣以小包裝進口台灣。(攝影/楊語芸)

台越兩條路線併進,穩定供貨就是贏家

A、B 皆強調,他們不會放棄台灣牡蠣,兩條路線並進,只是為了構築自給自足的供應網,確保任何一方的供應出問題時,另一方的產品都能填補,無論如何都不會虧損。

B 認為,有人看價格、有人看品質,擁有越南、台灣兩種牡蠣,讓他可以應接各種訂單,擴大市佔率。A 則直言,商場上誰能確保穩定供貨、降低風險,誰就是贏家。

然而,越南牡蠣進價較低,卻以台灣牡蠣的名義、價格販售,已構成對消費者的欺騙,同時也違反刑法,難道不擔心觸法被抓?

A 直白回應,政府並未要求牡蠣需標示產地,他只有「混」,並沒有在包裝上貼「台灣牡蠣」的標籤,「政府也沒規定不能混」,算不上違法。

A 更透露,現在他交給餐廳的牡蠣,已有不少在外箱就直接打上「產地越南」的標示,「只要價格便宜、品質好,沒有人會在意(牡蠣)是哪裡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