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台蚵課題》奪回市場主導權,台灣蚵需打團體戰

總結《上下游》專題調查,台灣牡蠣產業面臨「五缺」:缺苗、缺人、缺地、缺政府,也缺乏對改革的信心。我們以前述四個章節盤點問題與改革可能性,提供產業轉型的參考方向。

儘管環境艱困,然而台灣牡蠣並非毫無優勢:在地生產,新鮮無人能及,一盤蚵仔煎吃的不只是牡蠣,還有廣闊的海洋與西海岸風土民情,這也非進口牡蠣所能取代。

在結構轉型之前,仍有許多可以努力的空間,政策亦有諸多應補強之處。讓消費者感受台灣牡蠣的存在價值,市場的選擇,將是牡蠣存亡之戰的關鍵。

一盤蚵仔煎不只是蚵仔煎,更是台灣海味與濃濃的人情味。(攝影/劉子正)

中、越牡蠣都來台混充,應開放檢驗方法

數年來,政府對越南牡蠣混充台灣蚵、嚴重影響台灣產業一事,始終未能拿出解決方案。儘管號稱水試所研發質譜儀多重元素分析技術,能鑑別牡蠣產地,有效打擊混充,但目前卻無法發揮成效。

這項突破性的技術應是納稅人共享的研發成果,然而因水試所打算將該技術技轉給廠商賺取授權金,目前除了配合國家稽查時動用,無論地方政府、漁民組織或通路,想檢驗牡蠣是否混充,都無計可施。

因稽查力道微乎其微,不但難以嚇阻一年數千公噸的越南牡蠣混充上市,近日因越南牡蠣失收,中國牡蠣透過金門走私,由高雄上岸到嘉義東石剖肉,照樣冒牌台灣牡蠣上市

根據記者掌握,中國牡蠣除走私來台混充,更大批進入越南洗產地,再掛著越南牡蠣的招牌合法進口台灣,不但打擊產業,消費者更完全無法掌握,吃下肚的到底是哪一國的牡蠣,難保食安。

上下游調查,中國牡蠣走私至金門,再轉運台灣東石。(攝影/楊語芸)

海鮮產品難辨識來源國,傳統市場亦應標示

為解決混充亂象,除加強稽查,商品標示也是重要環節。小包裝蚵肉超過八成經由傳統市場的攤商販售,但根據《食安法》,攤商無須標示產地,除消費者失去選擇權,也讓盤商有恃無恐。

食藥署向記者表示,溯源是政府的政策,目前雖未要求攤商標示,但希望消費者多開口詢問產地、一起支持國產牡蠣。然而,若無明確法規,即使消費者開口詢問,恐也不易得知真相、難以改變現況。

落實《食農教育法》,牡蠣背後是家鄉與海洋

2022 年,《食農教育法》通過,當時農委會(現農業部)表示,將強化對在地農業的支持,提升國民與飲食、農業和環境的連結,預計編列十億預算,執行食農教育。

儘管《食安法》未要求攤商及小吃店需揭露農漁產品產地,但透過《食農教育法》可鼓勵餐飲業者揭露、使用國產牡蠣,也可以協助產地進行食農教育,讓牡蠣連結到漁民、漁村與海洋,增加消費者對國產牡蠣的情感認同。

產地自行標示,認名「台南蚵」、「東石蚵」

因牡蠣盤商掌握市場,混充難以稽查,要讓消費者買到正港台灣牡蠣,只能靠產地自己努力。

台南市今年推出「台南蚵」品牌,小包裝的溯源牡蠣在全國農漁會超市出售,未來還會進入台南市的全聯與家樂福「小農專櫃」,要讓消費者直接品嚐台南的海滋味。

雖然過往滿地都是「東石蚵」,但嘉義縣府現在要正本清源,凡是嘉義生產的牡蠣才能打「東石蚵」的名號,並貼上溯源貼紙,方便消費者辨識。

嘉義縣政府農業處漁業科科長張建成指出,縣府也輔導嘉義蚵農建立個人品牌,並協助他們在電商上架,讓蚵農有比較好的利潤,產業才能更長久。

漁業科長張建成表示,嘉義縣將為「東石蚵」正本清源。(攝影/劉子正)

拓展多元管道,奪回市場主導權

目前已有蚵農繞過盤商,「自己養的牡蠣自己賣」。例如「蚵記仁」邱永仁離開科技業、返回故鄉蘆竹溝養殖牡蠣,他利用行動 B.B.Q. 餐車提供到府燒烤外燴服務,自己養殖的牡蠣是當然的食材。

另外,邱永仁還設立蘆竹溝永續協會,與村民共同行銷牡蠣也行銷在地文化。身為理事長,他出錢出力舉辦食魚遊程、蘆竹溝漁村蚵仔祭等活動,因為遊客看得到養殖環境,也認識牡蠣養殖的過程,帶殼牡蠣售價每斤 70 元,仍舊供不應求。

邱永仁推出「蚵記仁」品牌,販售自己養殖的牡蠣。(攝影/劉子正)

同樣自建品牌的還有蚵農許清山,他養殖的牡蠣雖然多數交給盤商,但去年也開始經營自己的品牌「清山鮮蚵」。他勤跑市集,同時成立臉書粉專,希望有更多直購的消費者,慢慢減少交盤商的比例。

「清山鮮蚵」採預約制,只出售當天收成的牡蠣,縣府的補助案讓他興建全新的剖蚵加工場域,剖蚵工可以吹冷氣、蚵肉也在冷鏈環境中保存,品質有保障,連縣長翁章梁都在臉書頁面幫他行銷。

許清山以「清山鮮蚵」品牌反攻,希望動搖盤商為大的市場結構。(攝影/劉子正)

將消費者拉進產地,跟蚵農交朋友

張建成表示,光是產地標示還不夠,如果消費者對地方沒有認同,標示就沒有意義。

因此嘉義縣「蚵產業提升計畫」特別納入食農教育的面向,帶領遊客瞭解牡蠣養殖的喜與悲,除了體驗青蚵嫂剖蚵、串蚵外,還可以品嚐美味的蚵仔麵線,讓消費者跟蚵農交朋友,建立未來直購的基礎。

南市區漁會總幹事林鈺昕表示,當今消費者不僅追求廉價產品,更希望購買安心的在地食材。「你看日本的廣島牡蠣,大家一聽就覺得是好東西,可是我們的台灣牡蠣,能夠引起這種認同感嗎?」

林鈺昕認為,對台灣牡蠣的情感認同,不僅依賴產品本身的品質,還需要通過文化上的推廣來實現。除了舉辦「蚵棚節」等活動,台南市也致力於與餐廳的合作,例如台南的阿霞飯店每天都有當日現剖的新鮮牡蠣作料理,「我們希望這樣的合作能讓大家吃到在地新鮮的牡蠣,進一步強調它與進口產品的不同。」

林鈺昕以「台南蚵」品牌建立消費者的情感認同。(攝影/劉子正)

彰化的海牛學校校長魏清水,也用在地文化努力保存牡蠣產業。

當地特有的「海牛」已被登錄為國家無形文化資產,雖然海牛只剩下個位數,但蚵農的機動三輪車對遊客也十分新奇,他們換上潮間帶專用鞋,踩踏在質地與柏油路面完全不同的泥灘上,體驗養蚵人家的艱辛和芳苑在地生活文化。

海牛學校校長魏清水以觀光渠道努力保存牡蠣產業。(攝影/楊語芸)

生產者「向上發展」,提供整套服務

過往牡蠣產業鏈的產銷兩端各司其職,但在盤商引進越南牡蠣後,權力天平急速傾斜。蚵農若欲掌握發言權,必須比盤商提供更完整的服務,組織人力、整合清洗、剖蚵、包裝到運輸等流程,直接將蚵肉供應給終端通路。

其實,許多農作物早已有合作社運作的模式,即便盤商勢力已大,蚵農也可以齊心團結、逐步打破現有格局,進而掌握市場,奪回主導權。

改變產品模式,「單體牡蠣」走高單價市場

除了既有的蚵肉市場,也可以設法翻轉既有的商品形式,提供消費者不同的選擇。「單體牡蠣」是將原本的牡蠣體型升格成巨無霸,如國外生蠔,以單顆計價。

嘉義縣政府農業處今年補助單體牡蠣養殖的籠具,漁業科科長張建成提到,蚵農工作辛苦,蚵肉價格卻只能交由盤商決定,與其如此,何不專注養殖較少量但高品質的牡蠣,並進行品牌化和認證,使產品具備更高的市場價值。

雖然目前僅有少數年輕漁民願意嘗試,不過「有試就有機會,就算失敗也是一種經驗」,張建成希望明年單體牡蠣上市,漁民可以小賺一筆。

單體牡蠣單價高,可開創多元市場。(攝影/劉子正)

雲林牡蠣養殖協會也集合蚵農的力量,試圖闖出單體牡蠣一片天。總幹事邱俊壹則指出,澳洲、法國海域藻類較少,牡蠣要養到 12 公分的體長需要三、四年,台灣可能僅需要一年半,單體牡蠣大有可為,「一顆可以賣到 200 元」。

邱俊壹以「有機蔬果」來比喻,慣行雖然是更大的市場,單體牡蠣就如同有機蔬果一樣,也會有消費者青睞,「我建議蚵農可以分出部分心力來試試看」。

雲林蚵農邱俊壹(左)與丁健家嘗試養殖單體牡蠣,開創另一種市場。(攝影/劉子正)

導入高成本設備,提供保鮮冷凍牡蠣

台灣牡蠣目前多經冷藏供應,因為鮮度效期短,需短時間大量出貨,因此大幅依賴掌握通路的盤商。越南除了銷售冷藏牡蠣,也提供冷凍牡蠣,不但可穩定供應,在市場上也掌握巨大優勢。

湧升創辦人徐承堉表示,台灣牡蠣一般養六個月左右就需採收,粒頭過小、冷凍效果不佳,台灣若要發展冷凍牡蠣,供應端必須有肥美、量穩的牡蠣,例如日本牡蠣一般養殖兩、三年才銷售,體型大、飽滿度好,因此適合冷凍。

另外,牡蠣含水量極高、又細皮嫩肉,冷凍條件比許多海鮮嚴苛,需使用極高端的高成本設備,才能確保品質。徐承堉同時供應冷藏、冷凍牡蠣產品,他坦言,好的冷凍牡蠣成本高,銷售量絕對比不上冷藏牡蠣,然而台灣牡蠣易受颱風、東北季風影響,若能發展冷凍牡蠣,將有助於穩定市場供應。

不過他也強調,目前冷凍條件未成熟,也絕非個別漁民可以進行,且此模式可能會讓盤商更加坐大,但對產業發展卻是必要之路。

徐承堉認為,台灣要生產冷凍牡蠣,條件還不充足,卻是一條不得不走的道路。(攝影/劉子正)

牡蠣應該打團體戰,強打「台灣蚵」品牌

除了提升品質、加深產地與餐桌的連結,林鈺昕認為,牡蠣產業必須站在產業的角度、而不是「地方產業」的角度,才能有好的發展。各縣市應該找到最大公約數,大家一起把產量拚起來,穩定生產有品質的牡蠣,台灣才有機會「去面對共同的敵人(指越南牡蠣)」。

台灣西海岸的牡蠣接力賽,從雲林的蚵苗、嘉義的中蚵到台南的成蚵,原本是合作關係,但因為越南牡蠣進口的影響,讓彼此生出嫌隙,有人怪蚵苗有問題,有人嫌中蚵價格太便宜,從合作變成競合關係。

林鈺昕認為,牡蠣應該全台灣一起經營、一起打「台灣蚵」的品牌,這需要政府強力取締混充、嚴格掌控食安,否則台灣蚵農再怎麼努力也無以為繼。

面對這場牡蠣存亡之戰,不只是產業要打團體戰,更需要跨政府部門的「團體戰」,結合政府、研究單位和產業界的力量,從基礎的種苗研發、保護養殖環境、解決缺工,讓產業體質轉骨,才能讓台灣的牡蠣產業擺脫困境,走向永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