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的海域、年輕的勞動力、全球領先的水產加工基礎,加上台灣牡蠣產量下滑,讓越南牡蠣有了絕佳的發展機會。
產業的競爭力也來自穩定的「蚵苗」。蚵苗是牡蠣養殖的基礎,越南海域裡雖有豐富天然蚵寶寶,但他們選擇採用「試管寶寶」技術來製作人工苗、培育牡蠣,讓產業基礎更穩定。
北越寧平省(Tỉnh Ninh Bình)有三個舉村繁殖蚵苗的村莊,600 個苗場一年四季皆可供貨,健全的產業鏈造就漁村的豐饒。記者前往蚵苗聚落採訪,這也是台灣媒體首度直擊越南人工苗發展現況。
金山縣是蚵苗大本營,一年四季皆可供貨
從下龍出發,約四小時車程即可抵達寧平省金山縣(Huyện Kim Sơn)金中村(Làng Kim Trung)。車子在金中村或平行、或跨越好幾條水圳,車窗外盡是或大或小的魚塭,乍看很像台灣雲嘉南沿海的漁村。
這裡是越南最大的蚵苗養殖聚落,金中、金東(Kim Đông)、金海(Kim Hải)三個村子約有 600 個苗場,為越南牡蠣養殖建立堅實的基礎。
記者隨同一身黝黑的蚵苗漁民陳文鼎(音譯)進入蚵苗孵育間,十來口兩公尺見方、半個人高的水池中,飼養著不同日齡的蚵苗。他取來顯微鏡,將蚵苗放在載玻片上,讓記者透過鏡頭見證牠們的活力。
擠出蚵精、蚵卵養在苗池,15 天後長成蚵寶寶
陳文鼎養殖蚵苗已經 6 年,除了孵育間外,他在戶外還有 13 個大小不一的池子,用來浸泡蚵串、養殖海藻和蚵寶寶。
他為記者說明人工附苗的步驟:取來成熟的牡蠣,用肉眼判斷公母後,以「2 公、8 母」的比例取出蚵肉,用手將蚵精、蚵卵擠出在水盆中,然後倒進孵育間的苗池中。
「13 個水池大概需要 6 公斤的蚵肉取出精卵來」,他毫不藏私地告訴記者。
苗池中的精與卵大約 15 天後會交配成蚵寶寶,並長出偽足準備附著,漁民再將浸了三天海水的蚵串放進孵育間的水池中約三、五個小時,蚵串上就會附著蚵寶寶。
蚵苗每條 10 至 13 元台幣,極富競爭力
蚵串接著移到戶外的海水養殖池餵以海藻,約 15 天後即可出貨,讓越南北部沿海省份的蚵農飼養,尤以廣寧省的雲頓、潭河為主力養殖區。
陳文鼎並補充,一個月為一週期的蚵苗生產,主要配合各地蚵農的需求,只要有訂單,一年四季皆可供應。蚵苗售價落在每條台幣 10 至 13 元,端看一次購買的數量而定。
養海藻供應蚵苗,漁民:蚵苗收入遠優於養蝦蟹
從空中往下俯視,整個金中村仿若一幅大地色系的馬賽克鑲嵌畫,魚塭中除了養殖不同顏色的海藻外,還有日曬的土池、純海水浸泡池,以及零零星星的紅色屋頂,多元的色調展現出漁村蓬勃的生氣。
陳文鼎表示,幼齡的蚵寶寶主要吃褐藻,長大些得餵綠藻,隨後又要補充藍藻。養藻是蚵苗業最重要的工作,「但並不困難」,因為金中村終年皆有長日照,陽光愈強、海藻養得愈好。
陳文鼎也補充,金山縣早年被越南政府規劃為水產養殖專區,投入許多水利建設。一開始漁民多養殖蝦蟹,但市場競爭非常激烈,2016 年前後,養殖蚵苗的先行者慢慢將蝦池、蟹池改為生產蚵苗,他自己則在 6 年前加入行列。
如今金中村養蝦蟹者幾稀,漁民多數都是蚵苗大隊的生力軍。雖然不願明說蚵苗的利潤,但陳文鼎笑著告訴記者:「比養蝦蟹收入多了 50 倍!」
越南人工苗採「人海戰術」,蚵苗可低價供應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退休研究員戴仁祥是台灣人工苗研究的先驅,在他任內也曾將人工苗技術技轉給廠商。不過人工苗比天然苗價格多幾倍,台灣蚵農不買單。商轉失敗的結果,該公司已經解散,台灣人工苗技術又回到「只停留在實驗室」的階段。
戴仁祥直言,人工苗並非高端生物科技,不論像越南蚵農用手擠出精卵,或是用電刺激牡蠣放出精卵,都可以交配出蚵寶寶,只是前者較可能擠出不夠成熟的精卵,導致蚵寶寶陣亡。
技術的重點是如何養活牠們,成為可以販售的蚵苗。天然苗在海中即可濾食海藻,人工苗在陸域環境便需要靠蚵農養海藻來餵食。
養藻技術比較高,也需要空間,越南土地便宜,金中村又有現成的魚塭,從蝦蟹養殖轉為經營蚵苗,大幅降低產業門檻。戴仁祥也認為,正因為各種生產成本相對低廉,蚵苗的育成率可以有較高的容錯率。
台灣天然苗都要 20 元,遑論人工苗,近年進口中國苗,價格也在 25 元上下。反觀越南,即便繁殖方式簡陋,但以「人海戰術」來取勝,才能將人工蚵苗壓在 12 元上下。
利用「珍珠串」附苗省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附著蚵苗的蚵殼串是所謂的「珍珠串」,意即蚵殼緊貼著蚵殼,像珍珠項鍊一樣。蚵農買到附著蚵苗的蚵串後,會先掛養在自己的養殖區,等到準備放養時,再將珍珠串剪開,在船上將蚵殼串成有間距的蚵串,這樣各個蚵殼上的蚵寶寶才有成長的空間。
反觀台灣傳統的作法,附苗時已經把蚵殼的距離間隔好,放在大海中讓天然苗自行附著,購買的蚵農只要再放養在自己的養殖區即可。
這種傳統固然方便了末端的養殖戶,但台灣若要生產人工苗,密度高的「珍珠串」是更節省空間的作法,不過台南、澎湖的蚵農沒有重新串蚵條的人力與時間;若要生產「間隔串」的蚵苗,需克服空間、土地難以取得的難關。
蚵苗產業前景樂觀,苗場年收入可破台幣 200 萬元
越南民間蚵苗產業的活絡,政府是重要的後援。金中村人民委員會主席吳仲舒 (音譯,Vũ Trường Thu)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牡蠣苗養殖是一條比蝦和蟹養殖更具經濟效益、且對環境影響更小的發展之路。」
另外,報導也指出,金山縣牡蠣苗養殖面積約 120 公頃,年產蚵寶寶達 135 億隻,收入超過 240 億越南盾(約 3 千萬台幣),許多苗場每年收入可達 20 億越南盾(250萬台幣)。
寧平省也在 2020 年與廣寧省農業與農村發展部簽署牡蠣「合作供應和品質管理」備忘錄,建立牡蠣苗的生產與消費鏈,產業前景樂觀。
政府建立優良基礎建設、打擊侵權蚵苗
寧平省官網也特別指出,蚵苗是當地重要的水產品,越南政府在寧平省投注數千億越南盾的基礎設施,其中金山縣更建設了良好的運河系統。
金山縣位於红河三角洲支流入海口,全縣海岸線長 18 公里,河流系統的淡水與海洋的鹹水匯合,形成全年鹽度在 3%(雨季)至 17%(旱季)的鹹淡水,運河系統則為漁民提供潮汐進水、排水條件,成為養殖蚵苗的重要關鍵。
金東、金中、金海這沿海三村都是沖積平原,由於沖積物的沉積,自然面積每年不斷增加。因為看好產業前景,愈來愈多漁民投資苗場,不過金山縣為維護並推廣蚵苗聲譽及質量,特別向越南智慧財產局申請金山蚵苗認證商標,並於 2023 年年初通過。
吳仲舒指出:「儘管蚵苗培育和養殖帶來經濟效益,社區並不打算擴大養殖面積,而是專注於提高質量,打造突出的牡蠣品牌。」他並指出,政府將全力禁止不當競爭或偽充金山蚵苗的侵權行為。
台灣人工苗發展慢,中國蚵苗進口數量大增
當越南開始發展牡蠣產業時,全球人工蚵苗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他們恰逢其時,利用這項技術讓產業獲得穩固基礎,有了源源不絕的蚵苗供應,產業更有競爭力。
台灣過往天然苗豐足,並未發展人工苗技術,但近年受氣候影響,天然苗產量不穩定,導致中國蚵苗進口數量大增,等於養殖的第一步即掌握在他人手中,產業警鐘大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