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誰是受害者》牡蠣產業若崩解,5萬人失去生計

越南牡蠣價格低廉、供應穩定,在越南剖肉分裝,讓盤商省錢又省事,加上混充成台灣牡蠣,銷售利潤更高,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向台灣牡蠣產業直奔而來。

牡蠣產業鏈串著數千個勞動家庭,從串蚵條、養苗、養蚵、剖蚵、洗蚵、包裝、運輸,從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到澎湖,至少有 5 萬人依靠牡蠣為生。每一片蚵肉背後都撐著一個家庭的生計。一旦台灣牡蠣產業崩解,對漁村將產生毀滅性的影響。

牡蠣撐起台灣西海岸蚵村的家計,圖為七股蚵農黃博恩與媽媽。(攝影/劉子正)

越南牡蠣大白美,蚵農被迫打折、減產莫可奈何

越南牡蠣以「袋裝蚵肉」的商品進口,首當其衝的,是養殖成蚵的漁民。

東石蚵農許清山的出海初體驗在小六那一年,「一上船就吐到天昏地暗」,但他承接父親的漁船,將養殖牡蠣視為天職,如今兒子跟著出海,「同樣暈船、嘔吐」,就當是海上男兒的成年禮。許清山認為,只要風調雨順,養蚵收入遠比上班族更好,所以才會讓兒子來接手。

然而牡蠣靠天養,隨季節自然大小肥瘦,以前沒有越南對手,只要牡蠣收成,盤商自會收購;如今多數盤商都混用了越南牡蠣,如果台灣牡蠣瘦了一點,盤商就要求打折收購,一簍扣個一、兩百元,更糟的是,盤商可能不再採購。

東石蚵農許清山承接家業,兒子如今也來接手,卻面臨進口牡蠣的衝擊。(攝影/劉子正)

除了許清山,東石其他養殖戶也面臨同樣的困境。蚵農梁美珍表示,她的牡蠣又要洗又要剖,越南蚵肉坐飛機來台灣,對盤商而言省時又省事,這幾年盤商收購她家牡蠣的數量愈來愈少,她也莫可奈何。

無力與盤商對抗,梁美珍只能希望政府要求牡蠣「標示產地」,也希望越南牡蠣能夠「逐批檢驗」,不要讓品質不好的牡蠣混充,影響台灣蚵的名聲。

梁美珍與先生、兒子一起養蚵,大海是他們生計之所繫。(攝影/劉子正)

「南山益」建牡蠣王國,產量減少是「果」非「因」

中、小型蚵農沒有自己的通路,只能仰仗盤商收購,但自有客戶、不受盤商左右的大蚵農,卻同樣受到越南牡蠣的衝擊。

在東石問到「誰是牡蠣養殖大戶」,十之八九的答案都是「南山益」。張家養蚵事業在張南山手上攀上顛峰,20 萬條的牡蠣養殖量無人能及,早年沒有專業盤商時,他自己交貨給高雄的小販,後來透過中盤將牡蠣舖貨至全台攤商,在傳統市場買到的蚵肉,很有可能就來自張家。

近年事業由兒子張文忠接手,他有多艘漁船與移工,兵馬充足;第三代的張子桀對學業沒有興趣,幾年前決定休學、加入養殖的行列。三代傳承、龐大的海上王國,卻遭越南牡蠣兵臨城下。

張家在海上建立牡蠣王國。(攝影/劉子正)

張文忠指出,盤商買越南蚵肉,比買台灣牡蠣最少便宜 2 成,讓盤商對進口牡蠣趨之若騖。張太太則補充,過往颱風前盤商都會要求蚵農提早採收、避免災損,但今年凱米颱風前,盤商都沒有動作,「顯然是打定算盤,有災損就靠進口牡蠣補貨就好」。

針對盤商認為台灣牡蠣產量不足,必須進口補足數量的說法,張子桀表示,有了越南牡蠣後,盤商對台灣牡蠣愈來愈挑剔,只肯購買肥美上品,許多蚵農「等啊等,等不到盤商來收購」,既然賺不了錢,離農是必然的選擇。也就是說,盤商認為產量變少是「因」,但產地則解讀為「果」。

隨著混充的盤商越來越多,張家經營幾代的收購主在成本考量下,也開始採買越南牡蠣。長此以往,張家恐怕也得要減少養殖量。張南山感歎:「若我們做不下去,跟著我們的工人家庭,生計會出問題啊!」

台灣牡蠣產業若斷鏈,將影響許多人的生計。(攝影/劉子正)

台南蚵遭越南牡蠣打擊最嚴重

東石牡蠣漁民的處境,還不是最慘的,說起越南牡蠣最大的受害者,當屬台南安平區、南區等區的蚵農。

曾文溪以南(即縣市合併升格前的台南市)的牡蠣多以蚵棚養殖在安平外海,每年 7 月至 9 月颱風季,台南市府為避免颱風災損並導致海面上出現漁業廢棄物,因而禁止浮筏式牡蠣養殖漁業放養。蚵農在 10 月將蚵棚拖至外海後,通常會先養殖一批從嘉義等地採買的中蚵、農曆年前上市,接著再養殖新蚵、清明至 6 月底前採收。

在越南蚵進口之前,每年 10 月後便是台南蚵的天下,這是因為凸出的曾文溪出海口讓曾文溪至二仁溪之間的廣大水域不受東北季風影響,當雲、嘉及曾文溪以北(原台南縣)的蚵農入冬後就偃兵息鼓時,只有台南市能夠供應牡蠣。

台南蚵農買來一簍 900 元的中蚵,續肥數週就能以 2800 元、甚至 3200 元售出。對台南而言,這是他們「禁養期少賺三個月」的彌補。

台南綁蚵棚的技藝世代傳承。(攝影/劉子正)

不過越南牡蠣登堂入室,讓台南盛年不再。盤商進口的越南牡蠣不只價格較低,且賣相佳,牡蠣進口量逐步攀升,尤以 11 月至 3 月──台南蚵獨佔市場時最為明顯:過往每月僅進口兩、三百公噸,如今則是四、五百公噸。有了這些肥美的越南牡蠣滿足市場,盤商自然對台南蚵愛買不買、挑三揀四。

台南蚵農謝秉成就觀察到,自從越南牡蠣大量進口後,盤商就故意壓低台南牡蠣的價格,不然就是嫌棄蚵肉品質,要蚵農每簍多放兩串來彌補。蚵農邱詩涵則指出,盤商壓價就算了,還可能不收,她家從 120 棚已經減量到 80 棚,「因為賣不出去,不敢養太多」。

蚵農謝秉成指出,盤商進口越南牡蠣後便壓低台南蚵的收購價格。(攝影/劉子正)

越南牡蠣進口,台灣牡蠣盤價長年不動

「政府對越南牡蠣到底是什麼態度?」南泊區牡蠣產銷班班長黃俊郎質問,到底是「調節性」──缺牡蠣時才進口?還是「政策性」──台灣跟越南有什麼交換?進口難道都沒有限制嗎?

他提到,台灣牡蠣又要洗、又要剖、又要包裝,用越南的只要轉手就可以賣,盤商作生意當然是選後者比較方便。政府應該「限量進口」、「逐批檢驗」,不然就是把蚵農逼上絕路。

蚵肉價格差,也影響帶殼牡蠣的行情。七股青漁黃博恩提到,越南牡蠣價格比台灣蚵低,導致台灣牡蠣售價無法反映物價,在萬物齊漲的年代,帶殼牡蠣盤價卻長年「原地不動」,養殖之路走得頗為心酸。

嘉義中蚵訂單大減,蚵農「快要過不下去」

在台南蚵的生存空間被進口越南牡蠣壓縮後,一路引發連鎖效應,往上燒到嘉義的「中蚵」農友。

為了應對越南牡蠣低價入侵,台南蚵農的算盤是這樣打的:既然中蚵養至成蚵的價格不若過往、甚至滯銷,乾脆從 10 月起直接養新蚵。中蚵成本高,且近年雲林、嘉義的中蚵常有暴斃現象,對台南蚵農而言,降低成本才是生存之道。

台南不養中蚵,讓中蚵農民戴芳謀收入銳減。東石網寮村以「戴」為大姓,養殖中蚵是當地重要的產業。在越南牡蠣的衝擊下,台南現在採買中蚵的數量少了五成左右,戴芳謀直言,「快要過不下去了!」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把中蚵養成成蚵販售呢?原來網寮的養殖區中,牡蠣僅有半日浸泡在海水裡,因此成長速度慢,養三年才有成蚵價值,但蚵農卻不能三年沒有收入。

中蚵漁民戴芳謀深受越南牡蠣進口的打擊。(攝影/劉子正)

白水湖蚵農蕭明富則提到,中蚵販售數量跟過往差不多,但是價格卻是「直直落」。身高約有 175 公分,他用手比在腰間,「以前(一簍裝)這麼高的中蚵,可以賣 1000 元」。

記者採訪當天,一簍裝已經高到他的胸口,價格卻只剩 800 元。「反正他們吃定我們牡蠣養不大,不賣他們也無處可銷」,他說得既氣憤又無奈。

越南牡蠣間接導致蚵苗供應大亂

除了中蚵市場發生變動外,越南牡蠣進口也打亂傳統的養殖時序,造成蚵苗產業大洗牌。

原本曾文溪以南先養中蚵、再養新蚵,讓提供蚵苗的雲林蚵農有比較長的生產期,但因為不少台南蚵民從 10 月起便打算掛養新苗,造成全台大搶苗的情況。

一般來說,白露後就可以採苗,但苗栽不夠健康,最好等中秋後、冬至前再採苗,不過台南蚵農想要搶頭香、趕快掛苗;蚵苗農為搶生意,只能趕快附苗,結果蚵苗下海後暴斃,回頭怪罪蚵苗品質差。

除了無法顧及品質外,蚵苗也無法依照台南蚵民需要的時間來供應,「求苗若渴」的蚵民只好轉向中國購買,據記者掌握的數量,去年從中國進口 40 萬條蚵苗小試水溫,今年將進口 100 萬條。

根據雲林區漁會主任林明松轉述蚵苗盤商的統計,台西每年生產蚵苗約 2000 萬條。進口數字若再拉高,不只影響蚵苗農民的生計,也形同將產業第一步的主導權交在他國手中,問題之嚴峻不可小覷。

中國蚵苗貨櫃在東石卸貨。(攝影,劉子正)

澎湖牡蠣運銷台灣減一半,價格低於腰斬

本島牡蠣因越南牡蠣大亂,離島的澎湖也未倖免於難。澎湖牡蠣以運銷台灣市場為大宗,從清明過後一路採收到中秋,雖然養殖數量不及本島多,仍是當地重要的漁產。近年同樣受到越南牡蠣的打擊,盤商訂購澎湖牡蠣不只數量少,而且價格低,蚵農苦不堪言。

蚵農蕭煒仕提到,近四年來台灣叫貨量一路下滑,如今不到過往的一半;價格則是連腰斬都不到,黃金時期一簍可以賣到 3000 元,去年剩下 1200 元。

問題是澎湖牡蠣遭遇扁蟲危害,冬季的東北季風更會讓牡蠣「掉光光」,不像台灣牡蠣可以留著隔年當老蚵販售,澎湖當年沒能採收的牡蠣,就只有「陣亡」一途,導致蚵農非得採收,「少賠為贏」。

澎湖牡蠣主要供應台灣市場,越南牡蠣進口也連帶影響澎湖的養殖。(攝影/劉子正)

澎湖牡蠣供應台灣的數量有沒有減少,運輸業者最明白。《上下游》前往龍門港採訪時,長奕航運陳經理帶記者參觀貨艙。她提到早年貨櫃會在艙內疊好幾層,當天卻連艙底都沒裝滿。

整體而言,台灣牡蠣養殖的每一環節──從蚵苗供應、養殖中蚵到販售成蚵,都受到越南牡蠣的衝擊。盤商仗勢進口,蚵農被迫減養,長此以往恐將動搖台灣漁村家庭的生計,甚至讓出整個產業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