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高粱即將東山再起!國內白酒龍頭金門酒廠公司今(27)日與台灣本島的農會簽約契作高粱,預計往後三年契作3000公頃。長年以來,金門高粱酒多用進口高粱為原料,國產高粱萎靡已久,疫情卻創造復甦良機,優質新品種的育成更恰逢其時。
金門縣長楊鎮浯表示,近期國際原物料及運費波動,到港時間延宕,金酒公司需要穩定的原料,向本島採購是節省碳足跡、照顧農民的多贏選項。雲林縣斗南鎮農會試種高粱,發現高粱節水、好照顧,且二期作改種高粱的收入更好,釀成高粱酒頗受鄉親好評。金酒公司技術副總經理余泓麟表示,最快三年,就會有原料、製程都100%MIT的高粱酒上市。
.jpg)
天時地利人和,疫情和新品種促成契作本島高粱
金門酒廠年營業額高達120億元,是金門縣主要收入來源,金門高粱酒在國內市場佔有率高達8成,堪稱國內白酒龍頭。不過高粱酒的關鍵原料:高粱,除少數由金門本地生產,大多數都是進口。
國內高粱曾有過一段輝煌時光,1997 年時種植面積達1萬2556公頃,產量高達5萬7174公噸,而後慢慢萎縮,目前全國年產量約2000公噸,九成以上都種在金門,進口量約3萬公噸。
「現在做酒都是用進口原料居多。」余泓麟表示,一來是進口高粱成本低,二來是國內過去沒有合適的高粱品種。23 年前國內嘗試種植稉性高粱,但釀酒風味不佳,後來改種密穗型白高粱,卻容易因為下雨而發霉或穗上發芽,對農民來說管理不易,這次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才出現國產高粱契作的契機。
天時地利人和分別指的是疫情、新品種及契作模式的建立。疫情導致國際原物料及運費飆漲,且到港時間延宕,金酒公司對原物料有穩定供應的迫切需求。而台南區農改場也在2019年育成了臺南7號及臺南8號純糯性紅高粱,不但耐旱、耐淹又抗病蟲害,且接下來兩年試種,金酒公司試釀結果風味極佳、出酒率高達 46%。於是金酒公司和本島農會決定進一步簽訂契作,目前契作農會有桃園新屋農會、雲林斗南農會、嘉義義竹農會及台南鹽水農會。
規模化契作降低成本,收入更勝二期作
「我們等這個契作已經等了十年。」本次契作單位之一斗南農會的糧食工廠廠長張耀裕表示,斗南是最初試種高粱的地區之一,過去與金酒公司洽談時,最大的障礙在於「成本」,而要讓成本降低的關鍵就是「規模化生產」,唯有大面積契作才有可能透過機械化來降低成本。
規模化生產便需要規模化採購,金酒公司預計接下來3年和本島總共契作3000公頃的高粱,第一年契作的1000公頃將全數收購,到廠(運至金門酒廠)收購價格為每公斤21元到廠價。「比進口高粱貴,成本我們可以吸收。」余泓麟說明,進口高粱約每公斤15元至16元,國產高粱雖然比較貴,不過會調配占比來稀釋成本,至多占20%,未來也不排除生產完全用國產原料製成的高粱酒。
每公斤21元收購價,其中3元是運費及採後處理費用,18元是農民的收益,以每公頃平均產量 4 公噸來看,每公頃約有 7 萬 2 千元收入。張耀裕表示,這收入雖比不上第一期稻作,但卻比第二期稻作至少高出2000元,且當初試種發現只需要灌溉一次,管理粗放,「第二期稻作品質、產量都不穩,高粱絕對是一個很好的新方案。」
.jpg)
高粱省水省很大,可避免高鐵基樁下陷,農委會提供轉作輔導獎勵
農糧署統計發現,水稻田轉作高粱,灌溉用水量每公頃最多1300公噸,僅為水稻用水量的九分之一,每公頃可省下 1 萬 700 公噸的水。農糧署長胡忠一表示,農糧署鼓勵 10 公頃以上的集團生產,接下來目標是 5 成契作面積取得產銷履歷,並建立批次管理制度及補助機械設備,同時也會給予農民轉契作獎勵及農業環境基本給付,提高農民收入。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水稻轉作高粱不僅大量節水,也可避免高鐵地樁下陷,每年公糧收購 150 億元也可部分轉移至高粱轉作獎勵。農委會也會協助農民取得種子種苗,「所有獎勵、輔導措施都會如期到位執行,請各位農民放心。」且接下來國際原物料價格可能會更高,未來目標是契作面積達到 1 萬公頃,希望金酒公司能推出產銷履歷高粱酒,屆時產品價值更高,對農民、金酒公司來說都能受益。
100%MIT高粱酒最快三年後上市
嘉義縣義竹鄉農會明年預計種植50公頃,雲林縣斗南鎮農會預計種植100公頃。張耀裕表示,高粱只怕颱風,除了7月至9月,其他時間都可以排程種植,現階段會先以二期作為主。他非常期待未來能做出雲林自己的高粱酒,「鄉下高粱酒需求很高,喝過國產高粱酒的鄉親都很喜歡,喝完即使宿醉也不會頭痛。」現下生產面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機器到位,因為目前高粱的收穫機是和水稻共用,且欠缺獨立的烘乾設備。
獨立產線、原料100%MIT的高粱酒,什麼時候才能喝到?金酒公司技術副總經理余泓麟評估,最快要三年後,因為目前契作產量預估僅占總收購量的20%,未來若要獨立生產,需考慮原料是否達到單批最低製作量,此外製成酒後也要熟陳一年左右才會裝瓶。
.jpg)